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18|回复: 0

[诗词赏析] 杜甫诗秋兴全文赏析·其三千家

[复制链接]
何新文史 发表于 2018-7-8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古诗新解·杜甫秋兴其三·千家

杜甫《秋兴》

杜甫《秋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杜甫秋兴其三·千家 译文

千家万户静静地沉浸在朝晖中,

我每天静坐江楼上看着青翠的山峰

夜宿的渔人泛舟在江中信意漂游,

清秋时节燕子还在天上自由飞飞

汉朝匡衡向皇帝直谏,淡看功名利禄

刘向讲授经学,其深心与所讲却完全不同

当年我那些老同学如今却都已飞黄腾达——

想长安城外的五陵上,

有多少轻裘、肥马人正在得意驰骋!

杜甫秋兴其三·千家 注释

第一首写暮色,第二首写夜色,这是第三首,写朝晖。

1、翠微是山色,环楼皆山,如置身山色之中,故曰坐翠微。天天如此,极写寂寞无聊。

钱注:渔人延缘荻苇,携家啸歌,羁旅之客,殆有弗如。还泛泛者,亦羡之之词也。九辩曰:“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已则系舟伏枕,而燕乃下上辞归,飞翔促数,揽余心焉。曰故飞飞者,恼乱之词,亦触迁也。”

秋分燕子当南归,现在它却不急于归,偏要在客人面前飞来飞去,好象故意嘲笑客人无家可归似的,故觉其可厌。“夔府咏怀”诗云“局促看秋燕!”可与此句互参。

3、二句借古为喻,是江楼独坐时的心事。《汉书匡衡传》:元帝初,衡数上疏陈便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又《二刘父子传》:“宣帝令向讲论五经于石渠,成帝即位,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

杜甫左拾遗任上,曾上疏救房烈琯遭到皇帝贬斥,故以抗疏之匡衡自比。

杜甫出身士族,故以传经之刘向自比。

4、汉长安有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徙豪杰名家于诸陵,故五陵为豪侠所聚。

5、《论语雍也篇》:“赤之适于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自”轻肥,自字是“共”字的反义词。

(2016-06-22)

谢谢阅读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6-22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兴八首·其三》深层意蕴发微

杜甫《秋兴八首》乃七律圣手晚年力作,其三章法尤见匠心。此诗以"千家山郭"起兴,实则以空间之静观折射时间之流动,朝晖中的山郭愈显静谧,愈反衬诗人内心的波澜。钱注所谓"极写寂寞无聊",尚未抉发其中三昧。细味"日日"二字,非仅状时间之绵延,更暗含《离骚》"日月忽其不淹"的焦虑,坐翠微之"坐",实为《庄子》"坐忘"之变奏,乃诗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具象化。

中二联物象选择极具深意。"渔人泛泛"用《楚辞·渔父》典,暗喻诗人"不能变心而从俗"的困境;"燕子飞飞"化用《九辩》,然杜诗特著"故"字,将自然物象人格化,使客观景物成为主观情感的投射载体。此非单纯"恼乱之词",实为《诗经》"燕燕于飞"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燕之自由恰反衬人之拘束,物我对照间尽显生命困境。

颈联用典尤见功力。匡衡抗疏事见《汉书》,然杜诗著"功名薄"三字,将历史叙事转化为价值判断;刘向传经典出《七略》,"心事违"之叹实为对经学理想与现实政治矛盾的深刻反思。此二句非简单自况,乃通过历史镜像构建双重自我:作为谏臣的杜甫与作为学者的杜甫,二者在"薄"与"违"的张力中,完成对士人命运的哲学观照。

尾联"五陵衣马"之叹,表面用《论语》典,实则暗含《史记·货殖列传》的批判意识。"自轻肥"之"自",非仅与"共"相对,更揭示出盛唐向中唐转型时期的价值颠倒。同学少年的显达与诗人的困顿形成强烈反差,然在"自"字的冷峻观照下,这种反差恰恰成为对功名富贵的终极消解。杜诗至此,已超越个人遭际的慨叹,上升为对士人群体命运的深刻洞察。

要之,此诗以朝晖起兴,以典故作结,中间贯穿着物我互鉴的历史沉思。在看似平静的景物描写背后,涌动的是诗人对生命意义、历史价值的终极追问。王嗣奭《杜臆》评此诗"言外有意,意外有神",可谓的论。今人读杜,当透过文字表象,把握其"沉郁顿挫"背后的精神脉络,方不负诗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苦心。
吕服 发表于 2025-7-1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兴八首·其三》深层意蕴发微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以"千家山郭静朝晖"起兴,实为夔州孤寂心境之投射。此诗表面写景,内蕴深沉,需从三个层面解其真味:

一、时空错位的视觉建构
"坐翠微"非实景描摹,乃诗人将终南山"翠微宫"意象移植夔州。钱谦益注"环楼皆山"未达根本,实为长安记忆在异乡的复现。朝晖中的静穆与渔燕的动感形成张力,"信宿"二字暗含《诗经·九罭》"公归不复"之典,喻指自身漂泊无依。清秋燕子"故飞飞",非单纯恼乱之词,实暗用《楚辞·招魂》"燕翩翩其辞归"意象,构成"客留燕归"的反讽结构。

二、经学隐喻的双重解构
匡衡、刘向之典非简单自况。汉元帝时匡衡以《诗经》谏政,恰与杜甫疏救房琯事形成互文。然"功名薄"三字颠覆传统注疏,实指肃宗朝经学价值的崩解。刘向校书天禄阁与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构成"传经"与"实务"的悖论。王嗣奭《杜臆》谓"心事违"乃"经术与世务扞格"之叹,深得杜旨。

三、五陵少年的符号学阐释
末联"轻肥"之讽,需置于唐代服色制度中考量。唐制:五品以上服绯,三品以上服紫。"衣马轻肥"实写安史之乱后服章制度的僭越。朱鹤龄注引《汉书·地理志》仅及表象,未察杜甫暗用《后汉书·马援传》"车如流水马如龙"典,以汉喻唐,揭露新贵们的骄奢。所谓"同学少年",特指乾元年间依附李辅国的新进官僚,与《丽人行》"慎莫近前丞相嗔"同一机杼。

此诗艺术特质尤在"静观"与"躁动"的辩证统一:朝晖之静对照燕飞之动,功名之虚对照衣马之实。黄生《杜诗说》谓"八首如一篇",此首实为组诗从自然观照向历史反思的转折点。今人解读当超越传统"忠愤说",在盛唐向中唐转型的历史语境中,把握诗人对儒学政治化困境的深刻反思。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