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76|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小楷收筆是重中之中,不要輕視!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7-7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收筆亦是小楷用筆的重要組成部分,收筆不但意味着一畫的結束,同時也意味着下一筆的開始,收束得好,不但能使點畫形態完滿,同時也能使整個字氣完神足,在書寫實踐中,人們往往留意發筆,忽視收筆,只知起筆藏鋒之不易,而不知收筆出鋒更難。故明倪蘇門【書法論】謂:『用筆四處不可不留心,出也、收也、轉也、放也。』其中就有四處涉及到收筆。下面我們就來談談收筆的基本法則: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鍾繇【宣示表】

(一)小楷收筆有藏露之分:

小楷用筆,以藏鋒為主,收筆時藏鋒斂鍔,宜將鋒收歸畫中為度,才能給人以一種圓融飽滿的藝術感受。藏鋒收筆,用『輕提、輕頓、疾收』。以橫畫為例,當收筆時,用腕法(即將腕微向右上方翻動)將筆鋒輕提至橫畫的右上角,然後輕輕輕向下頓挫一二下,再迅速向左反折而收之。可在寫橫畫時,筆意向右上開拓,至收筆時,筆鋒微向右上挑出,使其點畫稍雜隸意。由於方法不同,產生的筆形也不同。再以豎畫為例,亦用輕提、輕頓、疾收。即至收筆時,將鋒向左上微提,然後向下頓挫一二下,再迅速向上反折收之。可中鋒直下,至收筆時向下頓挫一下,使其墨精暗墜,然後向上反折收之,此即垂露法。在小楷中運用有古樸之態。

王羲之【樂毅論】

王羲之【樂毅論】

王羲之【樂毅論】

收筆時亦用藏鋒,在書法術語中雙稱為護尾。東漢蔡邕【九勢】中說:『護尾,點畫勢盡,力收之。』收筆時只有鋒藏畫中,才能八面出鋒,才能使點畫完滿圓足,而筆勢靈活,無板刻浮薄之弊。小楷收筆,亦有出鋒者,如挑撇、鈎、懸針等,但必須注意,凡出鋒之筆,鋒應由中而出,端若引繩,方為得法。明馮班【鈍吟書要】說『側筆出鋒,此大謬,出鋒者,未銳不收,褚云:「透過紙背者也」,側則露鋒在一面也。』

收筆無論藏露,都貴於收,凡藏鋒之收筆於紙面上作收勢,在書法術語中稱『圓蹲直搶』,凡出鋒之收筆於空中作收勢,在書法術語中稱『出鋒空搶』。收筆的動作要快,所謂『緩去疾回』。收筆的方向當與下一筆起筆的方向遙相呼應,則自然氣脈貫注,筆斷而意連。

歐陽詢【心經】

歐陽詢【心經】

歐陽詢【心經】

(二)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是收筆大法

寫橫畫要收,寫豎畫要縮,或空搶,或實回,都是取一個逆字,其實收和縮,可以產生三種效果:一是能使點畫在筆形上保持完滿圓足,或收筆處隱隱有聚墨痕,或縮和處墨精暗墜,都給人以一種渾厚而飽滿的立體感,顯得精氣結撰,墨光浮溢,點畫周至,起訖分明。二是能產生筆力,結尾處用收縮和發筆時用逆勢一樣,都是一種反作用的力。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說:『抽摯既緊,腕自虛懸,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間,筆力自能沉勁。』『抽摯』即是搶法,好比拳擊一樣,必須先將拳頭收縮,這一拳打出去才能迅猛有力一樣。三能產生筆勢,收與縮的主要目的在於產生筆勢,楷書書寫筆斷意連,勢從內出,盤紆於虛,為『無形之使轉』。書寫小楷在收筆時要形成一種回顧之勢,使其與下一筆的起筆遙相呼應,古人所謂『送腳如游魚得水』。這就好比魚在水中突然迴轉,十分悠然自得,這樣才能流轉無窮,凡字得勢,則結構自然妥貼。朱和羹【臨池心解】說:『作字須有操縱,起筆處,極意縱去,迴轉處,竭力騰挪,則結構自然穩愜,所謂百丈遊絲在掌是也。』小楷雖以端莊靜穆為主,但貴在靜中寓有動勢,其氣韻方能生動,正如北宋黃庭堅【論書】中所說:『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它異,但能用筆耳。』他所說的轉即運轉指揮之意,作真如草即是指這種靜中生動的圓活筆法。

總之,凡事當慎終於始,收筆處尤不可苟且,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八字真言,無等等咒也。』故作小楷,筆筆要有活趣,字字須求生動,點畫之間,顧盼有情,起承轉合,一氣貫注,自然得勢。

鍾紹京【靈飛經】

鍾紹京【靈飛經】

鍾紹京【靈飛經】

(三)收筆要留得筆住

書寫小楷,在收筆處要留得筆住,不使其率然飄忽浮滑,特別是一些較長的筆劃如垂露、懸針、長撇、捺腳等,出鋒時不可作虛尖飄忽之狀。所謂要留得筆住,即是指收筆時要凝重,有沉着之態,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中說:『筆行紙上,當以腕送之,不當但以指頭挑剔,則自無燥烈浮薄之弊,用之既久,漸臻純熟沉着,而筆墨間若有所以實其中者,謂之結心。』其中一個送字大可回味,以腕送之,要有含蓄收斂之意,不可勢盡力竭,到收筆出鋒時,好象一個人有十分氣力,但只用了三四分一樣,十分優裕從容不迫。力要送到鋒尖,而筆意有所回顧,正如陳介祺【簠齋尺牘】中說:『屋漏痕,力猶有餘,引而不發也。』這樣,方能沉着,有雍容自得之狀。所謂屋漏痕者,即因屋漏,雨水沿牆壁蜿蜒流下,由於受到牆壁的阻力,必左右動盪,蜿曲流下,其留下的痕跡至末尾時,狀如垂露,十分形象地比喻以曲勢直取直和留得住筆的用筆方法,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說:『漏痕只是筆直下時留得住,不使飄忽耳。』一語道破了屋漏痕的用筆方法。

姜夔【跋王獻之保姆帖】

姜夔【跋王獻之保姆帖】

姜夔【跋王獻之保姆帖】

jsj9bczf 發表於 2025-4-28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楷收筆之法度與意蘊】

拜讀休竹客君論小楷收筆之要義,深以為然。收筆一道,實為書學三昧所在,今不揣淺陋,試申其旨。

一、收筆之哲學意蘊
收筆非止於點畫之終結,實乃氣韻流轉之樞機。【周易】"無往不復"之理,正合書道"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之要義。鍾繇【宣示表】中橫畫收筆,每作"蠶頭燕尾"之態,非惟形制之美,更見陰陽消息之機。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謂"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此中三昧,正在收束處見精神。

二、藏露之辯證關係
藏鋒收筆如君子謙退,露鋒收筆似豪士發硎。觀王羲之【樂毅論】,豎畫收筆多取"垂露"之法,筆鋒回護之際,墨精暗墜,恰似【老子】"大直若屈"之象。而歐陽詢【心經】出鋒之筆,必令鋒由中出,合於【中庸】"發而皆中節"之旨。馮班【鈍吟書要】斥側筆出鋒為謬,實因違背"中鋒"這一根本大法。

三、技法之精微要訣
"輕提、輕頓、疾收"六字訣,當與"屋漏痕""錐畫沙"同參。收筆時腕部微翻,看似小技,實關大局。昔年文徵明日書【千字文】十通,至八十猶能作精楷,正在每筆收束處見功夫。今人學書,當於【宣示表】"圓蹲直搶"、【樂毅論】"出鋒空搶"處細參,方知"緩去疾回"非僅速度之變,實乃節奏之妙。

四、氣脈之貫通要義
收筆之向背,實啟下筆之機杼。黃庭堅謂"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此"眼"常在收發起伏間。試觀晉唐墨跡,雖筆斷而意連,皆因收筆時已蓄勢待發。蔡邕【九勢】"力收之"三字,當與"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並觀,方得全貌。

結語:
收筆之妙,在形為技法,在神為氣韻。學者當以"九宮之法"求其形,以"永字八法"悟其勢,更須以"澄懷觀道"之心味其神。若能於纖毫收束處體認天地消息,則書道進乎技矣。
於口 發表於 2025-6-27 18:1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楷收筆之法要】

小楷收筆之妙,實為書道精微處,誠如休竹客君所言,收筆非僅一畫之終,更乃氣脈承啟之樞機。昔人論筆,常重發鋒而輕收束,殊不知「藏鋒易得,出鋒難工」,此中關捩,尤當深究。今就歷代書論與法帖實證,略陳收筆三昧。

一、藏露相生,陰陽互濟
小楷收筆,首辨藏露。藏鋒者,蔡邕【九勢】所謂「護尾,力收之」,須「圓蹲直搶」,如鍾繇【宣示表】橫畫收筆,腕法輕提右上行,復頓挫左回,鋒歸畫中,渾若垂露含潤;豎畫則中鋒暗墜,反折疾收,得凝重古質之趣。露鋒者,如王羲之【樂毅論】鈎挑懸針,必「端若引繩」,鋒由中出,若「出鋒空搶」,遒勁透紙。馮班【鈍吟書要】斥側筆出鋒為「大謬」,正謂此理。蓋藏露雖異,皆需「八面出鋒」,方免偏薄之弊。

二、勢盡而力收,筆斷意連
收筆之要,尤在「勢」與「力」之調和。倪蘇門言「用筆四處」,收筆居半,足見其重。歐陽詢【心經】中「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八字真訣,道盡收筆玄機:橫畫收筆須隱帶下筆之勢,豎畫垂露當蓄上行之力,所謂「緩去疾回」,空中作勢,與起筆遙應。如弈者落子,雖止而氣續,始能「筆斷意連」。若收束倉促,則如截弦斷箏,神氣渙散矣。

三、法古而不泥,因勢生變
習小楷者,當以晉唐為宗,然不可拘泥成法。鍾繇收筆多隸意,右軍露鋒見飄逸,歐陽詢則方圓並濟,皆因字勢而生變化。如「之」字末筆或藏或露,「也」字鈎趯或頓或揚,須察上下文氣而調鋒。昔人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收筆之度,正在此間。

結語
收筆如曲終收撥,雖戛然而止,餘韻繞梁。張懷瓘【玉堂禁經】謂「起筆如虎臥,收筆若龍騰」,誠哉斯言!習書者若能於發筆、行筆外,專攻收束之功,則小楷之道,思過半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