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94|回覆: 0

[家庭教育方法] 關於教育,這些演講不可不看。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7-2 20: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

怎樣教育孩子更科學?

孩子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為了教育孩子,我們絞盡腦汁做得更多,可為什麼到最後,他們卻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義?

今天我們為大家準備了6個有關教育的演講。既能給孩子開闊的視野和實用的成長建議,也能給家長朋友們帶來教育的啟發,強烈建議收藏。

1

成長需要冒險

真正的教育一定不能沒有冒險經歷

優秀的孩子之所有強大的創新能力,來自於他們不拘舊規的突破思考方式與大膽的嘗試,他們主動走出父母營造的生活舒適圈,直面所有未知的挑戰,這就是冒險。對於當前更多的家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面對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做的是相信和放手,而不是還在這裡思考,我們該不該做,我們該怎樣做。

——付永, DE 創辦人,中國教育研究網創始人

2

逃出教育的死亡谷

以開放的文化氛圍培育年輕的一代

肯·羅賓遜(Ken Robinson),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排名第一的TED演講人。其演講視頻『學校扼殺創造力』截至2015年1月底已有3080萬人次觀看。他同時還是『Thinkers 50頂尖思想家』與『創造力和創新領域的全球傑出思想家』。

『Inspiring』(有啟發的)是肯·羅賓遜爵士的TED演講最常被貼上的標籤。

在這個演講中,羅賓森將矛頭指向整個現代公立教育體制——公共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孵化棚。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培養我們成為好的工作者,而非有創意的思想家。那些充滿着好奇心、能量充沛、坐不住、想象力充沛的孩子們被忽視了,甚至被指責。

3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培養,

而是一種習慣,一種能力的培養

How to learn? From mistakes

DianaLaufenberg是一位美國女教師,這段視頻講述了她的親身經歷。除了學習政治、地理那些雜七雜八的課程,教育的意義也在於發掘孩子們的潛力,培養他們更獨立的人格!

4

應該讓孩子做這5件"危險"之事

Gever Tulley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讓孩子做危險的事情,這個標題看上去有些驚心,但這個演講的主旨實際上是關於安全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風險,但防堵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正確的引導才是重要和必要的。

我們總是把孩子當作珍稀花草一樣保護,出發點是好的,但同時切斷了孩子與周圍世界相處的寶貴機會。孩子們會長大的,他們終究要學會如何去應對各種各樣、力所能及範圍內的危險。

其實從這個演講引申出來一個話題:overparenting,過度養育問題。現在更多的孩子們甚至於大學生都成了『易碎品』,家長們給孩子製造各種各樣的人牆,自以為把風險排除了,其實是把生活擋在了外面,這樣的孩子們傾向於膽小、保守、缺乏冒險精神,成了溫室里的花朵,是揪着媽媽不敢撒手的吉娃娃,父母對於危險的過度擔心讓孩子失去了探險的樂趣。

5

教育孩子,我們不是做得不夠,

而是做得太多了

教育孩子,我們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了

教育孩子,我們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了

為了教育孩子我們絞盡腦汁做得更多,可為什麼到最後他們卻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義?

你是否把孩子當成盆栽一樣,每日兢兢業業地修修剪剪?

也許有一天你會明白,孩子不是盆栽,而是野花,是未知品種的野花。

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提供成長的環境,愛孩子,以便孩子學會愛和接納愛,最終成長為一個鮮活的自己。

是飛 發表於 2025-6-6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本與當代教育之失】

教育之道,古稱"教化",其本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今觀諸君所薦演講,雖發西哲之新聲,實暗合華夏古訓。余不揣淺陋,試以三才之道析之。

一、教育目的:成"人"而非成"器"
付永先生言"冒險"之要,正合【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旨。先賢教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御二者,皆含風險而重實踐。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今之教育以標準答案錮人心智,恰如荀子所譏"陋儒"之弊。孟子謂"君子深造之以道",此"道"正在突破窠臼,非溫室育苗可得。

二、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與"不陵節而施"
肯·羅賓遜斥現代教育為"死亡谷",此現象【學記】早有預警:"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西方所謂"創造力扼殺",即古之"戕賊杞柳以為杯棬"(【孟子】)。王陽明教童子,尚歌舞習禮以暢其血氣,今之課堂反使童子"囚首垢面而讀詩書",豈非南轅北轍?

三、教育內容:知行合一之道
Diana與Gever二氏強調實踐之要,此正【尚書】"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之現世註腳。朱子教人"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非謂死讀,實欲學者體認天理。今人將知識、能力、習慣割裂,恰如陽明所嘲"析心與理為二"。觀【顏氏家訓】載南北朝貴族"飽食醉酒,忽忽無事",與今之"空心症"少年何其相似!

四、教育之失:過猶不及的當代困境
【論語】載"過猶不及"之訓,今人教育或如演講所言,或過度保護致"五穀不分",或功利驅使成"科第之奴"。程顥云:"聖人教人,俯就之若此,猶恐眾人以為高遠而不為也。"今反其道,降格以求,豈不悲哉?

結語:
教育之真諦,在【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語。諸演講所見,無非喚醒此"率性"之道。然吾輩當知,真正的教育革命不在方法革新,而在回歸"人者天地之心"(【禮運】)的本體認知。昔張載言"為天地立心",今之教育若能助學子立其心、見其性,方不負古聖先賢之遺訓。

(全文798字,依傳統策論體例,謹呈管見)

註:本文恪守"述而不作"之訓,凡所引述皆標明經典出處,以避"師心自用"之嫌。當代教育問題雖借西學為鏡,然診斷藥方皆本中華文化精髓,此即錢穆先生所謂"溫故而知新"之道也。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7-19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本與當代教育之失】

教育之道,古今論者眾矣。觀今日諸君所薦演講,皆切中時弊,然其間深意,猶有可申說者。余不揣淺陋,試以國學視角析之。

一、教育目的之辨
【禮記·學記】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此言教育當以養德為先,今人獨重創新能力而輕德性涵養,猶植樹不求根本而務枝葉。付永所言"冒險精神"固善,然【論語】"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之訓不可廢。真正的教育冒險,當是道德勇氣與理性判斷並重,非匹夫之勇也。

二、文化氛圍之要
肯·羅賓遜謂現代教育如"死亡谷",此喻甚妙。然【孟子】早言"苟得其養,無物不長",教育之弊實因文化土壤板結。古之書院講求"切磋琢磨",今之課堂競逐標準答案。所謂開放文化,非放任自流,乃如孔子"各言其志"之氣象,使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三、知行合一之教
DianaLaufenberg言"從錯誤中學習",此陽明先生"事上磨練"之遺意。然今人誤讀"試錯教育",遂使孩童錯而不覺,習焉不察。【弟子規】"過能改,歸於無"者,重在"知過"之明,非以犯錯為榮也。

四、危險教育之度
Gever Tulley倡"危險之事",暗合【易經】"君子以恐懼修省"之智。然古人教子"登高必自卑",今人常令孩童驟臨險境而不教敬畏。【顏氏家訓】云:"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光明須與溫暖並存,破殼需伴羽翼漸豐。

結語
諸演講皆指陳時病,然未及根本。教育之失,在失其"中道":重創新而輕傳承,尚自由而忘規矩,求安全而滅生機。朱子有言:"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今日教育當以國學為基,融匯現代理念,使學者既具"君子不器"之通達,復得"格物致知"之精微。

教育者,非演講可盡,要在日用倫常間體認。若家長師長能以【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為法,則孩童自能"知類通達",立身行道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