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與道藝:從李玄通之輕功談武當丹道修爲】 武當一脈,自三豐祖師開宗以來,以丹道爲體,武術爲用,其輕身功夫尤能體現"形神俱妙"之旨。今觀九旬隱士李玄通演示輕功,雖視頻所載不過片羽,然其騰挪間"起如猿摘果,落如雀踏枝"之態,恰合【武當秘鑒】"氣沉湧泉,神貫百會"要訣,足見傳統道藝薪傳未絕。 輕功非僅肢體之術,實爲內丹外顯。考【黃庭經】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李老所展露的"踏雪無痕"功夫,正是武當"龜息功"與"九轉還丹法"臻於化境之徵象。其九十高齡猶能身輕如燕,印證了張三丰【無根樹】"順爲凡,逆爲仙"的修煉次第——通過導引吐納逆轉後天形質,漸返先天輕清之體。此中關竅,在【道藏】所載"鉛汞交媾"之說,即以意導氣,以氣運形,終達"形隨氣動"之境。 隱士傳統更值深味。李老遁跡深山,恰合莊子"坐忘"之旨。昔司馬承禎【坐忘論】云:"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今人觀其輕功視頻多驚嘆形骸之能,卻未察此乃"心齋"功夫之外顯。武當功法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李老九十載寒暑不輟,正演繹了【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終極追求。 當代社會當以何種態度面對此類隱逸傳承?愚見以爲,既不可如獵奇者徒慕其表,亦不宜以"反科學"輕率否定。【抱朴子】有言:"雖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畢見焉",傳統道藝體系自有其認知維度。李玄通現象的價值,在於爲機械化時代保存了"以身證道"的活態樣本,其輕功演示實爲可觸可感的"身體人類學"遺存。 結語可引【唱道真言】"大道無形,生育天地"之句。武當輕功之妙,終歸要指向超越形體束縛的生命境界。李老九旬之軀展現的輕盈,恰是對"復歸於嬰兒"最生動的詮釋,其中蘊含的丹道智慧,遠比表象的騰躍更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