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与道艺:从李玄通之轻功谈武当丹道修为》 武当一脉,自三丰祖师开宗以来,以丹道为体,武术为用,其轻身功夫尤能体现"形神俱妙"之旨。今观九旬隐士李玄通演示轻功,虽视频所载不过片羽,然其腾挪间"起如猿摘果,落如雀踏枝"之态,恰合《武当秘鉴》"气沉涌泉,神贯百会"要诀,足见传统道艺薪传未绝。 轻功非仅肢体之术,实为内丹外显。考《黄庭经》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李老所展露的"踏雪无痕"功夫,正是武当"龟息功"与"九转还丹法"臻于化境之征象。其九十高龄犹能身轻如燕,印证了张三丰《无根树》"顺为凡,逆为仙"的修炼次第——通过导引吐纳逆转后天形质,渐返先天轻清之体。此中关窍,在《道藏》所载"铅汞交媾"之说,即以意导气,以气运形,终达"形随气动"之境。 隐士传统更值深味。李老遁迹深山,恰合庄子"坐忘"之旨。昔司马承祯《坐忘论》云:"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今人观其轻功视频多惊叹形骸之能,却未察此乃"心斋"功夫之外显。武当功法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李老九十载寒暑不辍,正演绎了《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终极追求。 当代社会当以何种态度面对此类隐逸传承?愚见以为,既不可如猎奇者徒慕其表,亦不宜以"反科学"轻率否定。《抱朴子》有言:"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传统道艺体系自有其认知维度。李玄通现象的价值,在于为机械化时代保存了"以身证道"的活态样本,其轻功演示实为可触可感的"身体人类学"遗存。 结语可引《唱道真言》"大道无形,生育天地"之句。武当轻功之妙,终归要指向超越形体束缚的生命境界。李老九旬之躯展现的轻盈,恰是对"复归于婴儿"最生动的诠释,其中蕴含的丹道智慧,远比表象的腾跃更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