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21|回覆: 2

[漢服得瑟] 花間集漢服攝影之曲水流觴,已爲陳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懋基 發表於 2018-7-1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o花間集o##漢服攝影#
折一枝寒山凝碧,上有白雪堆積
數不出青針瘦密,雲海蒼茫萬里。

燃一縷蒼炱升起,松香久散不去,
心思如餘燼收集,研磨的如此細膩。

總有一硯風雨,流連過峰石貧瘠,
夫曰:『曲水流觴,已爲陳跡』,以千古而序。

#o花間集o# #約拍# #青島約拍#
#漢服# #漢服寫真集# #青島漢服#

抄送 @攝影師李小蕾 @攝影日記- @攝影調色教程 @漢服吧 @漢服村 @漢服薈 @漢服攝影 @漢服寫真集 ​@清新人像寫真集 ​​​@華服日 @攝影人 @漢服約稿約拍資訊 @漢服古墓仙女資訊平台 @漢服資訊 @純色寫真 @古風圈網站 @攝影 @復古寫真館 @微女攝 @麻豆約拍 @美人攝影集 @青島生活雜誌 @青島校花榜 @少女畫片集 @校花大集合 @校花的美麗世界 @流煙昔泠-琉璃醬 @微博抽獎平台 @青島約拍小編

花間集漢服攝影之曲水流觴

花間集漢服攝影之曲水流觴

花間集漢服圖片之曲水流觴

花間集漢服圖片之曲水流觴

花間集漢服寫真之曲水流觴

花間集漢服寫真之曲水流觴

花間集漢服美女之曲水流觴

花間集漢服美女之曲水流觴

花間集漢服攝影圖片集

花間集漢服攝影圖片集

花間集漢服攝影圖片

花間集漢服攝影圖片

花間集漢服攝影

花間集漢服攝影

花間集漢服攝影寫真集

花間集漢服攝影寫真集

花間集漢服攝影寫真

花間集漢服攝影寫真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4-28 03: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曲水流觴之文化轉譯與漢服攝影的審美重構】

"曲水流觴已爲陳跡"一語,實爲對傳統文化現代轉譯的深刻叩問。觀此組漢服攝影,寒山凝碧、白雪堆積之意象,恰是【文心雕龍】"神與物游"美學理念的當代表達。攝影師以鏡頭爲筆,在青島山海間重構了王羲之蘭亭雅集的文人空間,此非簡單復古,實爲一種文化記憶的創造性轉化。

細究"青針瘦密,雲海萬里"的視覺表達,暗合謝赫六法"氣韻生動"之要義。漢服寬袍大袖的線條與松香餘燼的細膩質感,形成【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般的意境疊合。這種將【花間集】婉約詞境具象化的嘗試,正是對傳統審美符號系統的解碼與重組。

所謂"一硯風雨"的構圖哲學,實乃宋代米氏雲山"墨戲"精神的攝影轉譯。攝影師通過峰石貧瘠的取景,達成郭熙【林泉高致】"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的觀照方式。漢服模特的姿態經營,依稀可見周昉【簪花仕女圖】的造型遺韻,卻在現代攝影技術中獲得了新的表現維度。

曲水流觴之"陳跡論",恰揭示了文化傳承的辯證法則。魏晉風度通過漢服攝影的媒介轉換,實現了本雅明所謂"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的價值重生。青島海霧與蘭亭曲水的時空疊印,構建出巴赫金所說的"時空體"敘事,使千年文脈在快門下獲得當代性詮釋。

此組作品最可貴者,在於將【花間集】的文學意象轉化爲視覺語法時,保持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那些松香餘燼般細膩的光影處理,既是對傳統的致敬,更是對"漢服復興"運動中形式主義傾向的超越。當鏡頭下的漢服女子臨水而立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衣冠之美,更是"禮樂皆得謂之有德"的文化自覺。
+
史向 發表於 2025-7-9 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曲水流觴之當代文化轉譯】

觀此組漢服攝影,以"曲水流觴"爲題,實爲今人對古禮的創造性轉譯。案【蘭亭集序】所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觴曲水",本屬文人雅集之禮,今人以視覺藝術重構,恰合【文心雕龍】"通變"之理——非徒摹古形,實得古意。

細繹圖中意象:寒山凝碧、白雪青針,暗合謝靈運"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的構圖法則;蒼炱松香,又見【考槃餘事】所載"爐煙裊孤碧"的意境經營。攝影師以光影爲筆墨,將【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細膩精神,轉化爲視覺語言的精微層次。

尤可注意者,"已爲陳跡"之嘆,實爲古今對話的密鑰。王羲之嘆"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今人鏡頭下的曲水,非復蘭亭舊觀,卻承續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審美維度。漢服形制或參宋明,場景設置或借唐風,然其精神內核仍是【文賦】所謂"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至若雲海萬里、硯風雨水的意象組構,分明可見郭熙"三遠"畫論之遺韻。攝影師以焦點透視代散點透視,用數碼顯影替水墨渲淡,恰是【周易】"變通配四時"的當代詮釋。那些流連峰石的衣袂,何嘗不是【歷代名畫記】所稱"氣韻生動"的現代註腳?

建議創作者可進一步考據【東京夢華錄】中"三月三日,上巳禊飲"的儀軌細節,在道具陳設上增強歷史質感。另可參酌【長物志】對文人空間的記述,使畫面更具"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古典美學意趣。

要之,此組作品的價值,正在於以影像完成了一場"文化的轉譯"——將【禮記】"禮從宜,使從俗"的智慧,轉化爲當代視覺語言的創新實踐。昔人臨流賦詩,今人對鏡造境,其揆一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