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0|回覆: 1

[醫藥臨床] 健脾滋陰,祛痰通竅治腦瘤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29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孫某,女,24歲,山東人。訴自1999年5月以來經常出現頭暈、頭痛,眼脹,嚴重時噁心,噴射性嘔吐,耳鳴,在當地醫院經CT檢查提示:腦橋延髓部有占位性病變,診為腦膠質瘤,考慮病灶位於生命中樞區,不能手術,遂於2000年2月來京,由於手術危險性大,不能切除,家屬抱着一線希望來我院就診。

主訴:頭暈、頭痛,眼脹,嚴重時噁心,噴射性嘔吐,耳鳴,走路時有飄浮感,納差,頸項強,二便調,脈細數,舌紅苔薄黃。

診斷:(肝腎陰虛,宿痰凝聚型)腦瘤。

治則:滋陰健脾,祛痰通絡。

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菊花10g,枸杞子10g,生地10g,山萸肉10g,茯苓30g,鱉甲15g,僵蠶6g,桑螵蛸10g,桑椹30g,黃連10g,全蠍5g,蜈蚣2條,川貝母10g,知母10g,山慈菇10g,三七5g,生蒲黃10g(包煎),皂角刺5g,白花蛇草30g,柴胡10g,升麻3g,連服1個月後,將原方煎汁煉成膏,做成蜜丸,每丸3g,早晚2次服。服藥6個月後再次複診。(2000年12月20日)症狀減輕,頭暈消失,走路飄浮感好轉,眠不實,夢多,食慾差,二便調,舌微紅,原方加蜂房5g,代赭石30g,雞內金30g,生麥芽30g,瓜蔞15g,生甘草10g,囑1劑煎2次,分成4份,日服2次,連服4個月,2001年6月於天壇醫院CT檢查,原占位性病變已無明顯顯示,患者自行停止服用中藥。

2003年8月再次出現頭痛,嘔吐並伴有語言不利,情緒不穩定,經某醫院CT檢查提示:左額葉及顳葉可見5×4×3cm占位性病變,於2003年8月26日再來我院,要求中醫中藥治療。訴左眼畏光,頭痛,語言不利,時有大便溏瀉,精神萎靡,脈細數,舌質微黃膩。

診斷:(脾虛血瘀,痰蒙濁閉)腦瘤。

治則:健脾益氣,祛痰辟濁,通絡清竅。

方藥:太子參15g,炒白朮g,茯苓15g,炒柴胡10g,升麻3g,僵蠶6g,桑螵蛸15g,蜂房5g,天麻10g,清半夏10g,小白花蛇10g,天龍6g,全蠍5g,炮山甲10g,三棱6g,莪朮6g,三七5g,菖蒲10g,遠志10g,山慈菇10g,核桃肉10g,皂角刺6g,川貝母10g,生甘草10g。連服2個月,再次就診,病情穩定。囑將上方煎汁熬膏,煉蜜為丸,每丸3g,日服2次,同時服廣安門醫院內部製劑加味西黃丸(由麝香、牛黃、炙乳香、炙沒藥等組成)。2005年5月隨訪病情穩定,自2004年已開始工作,每年複查1次,未見異常。

按語:該案例患者CT顯示位於腦橋延髓部位可見占位性病變,手術難度大,兩度經中醫中藥治療:第一次經中醫治療後CT檢查原占位性病變已無明顯顯示,病情穩定,停藥近一年後,第二次出現腦瘤症狀,再次就診中醫。兩次治療中的共同點為,在辨證的基礎上,均使用了祛痰辟濁,通絡清竅之品。【證治要訣】曰:『諸痛,乃是痰為氣所激而上,氣又為痰所隔而滯,痰與氣相搏,不能流通』,是為氣滯痰凝之病機,氣滯則有血瘀之變。【靈樞·百病始生篇】云:『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故腦瘤者,痰瘀交阻或氣血鬱結皆有之,孫桂芝教授根據古人的論述,重視祛痰辟濁,如菖蒲10g,遠志10g,皂角刺6g,川貝母10g,又長於使用對藥,用升麻10g,柴胡10g,用於處方中,意在引清陽上行,使諸藥直達病所。(王遜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付巧 發表於 2025-5-2 04:02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肝腎陰虛到脾虛血瘀:腦瘤辨治的標本轉化與方藥運用析微】

孫氏腦瘤案呈現了中醫辨治顱內占位性病變的完整動態思維。首診時患者頭暈頭痛伴噴射性嘔吐,脈細數舌紅,顯屬肝腎陰虛為本、痰瘀互結為標。杞菊地黃丸為底方,妙在佐入鱉甲、桑椹強化滋潛,更以僵蠶、全蠍等蟲藥搜剔,符合"巔頂之疾,非風藥不到"之旨。尤值稱道者,用升麻、柴胡升清陽以濟濁陰,暗合東垣"脾胃虛則九竅不通"之論。治療六月病灶消失,印證了"養正積自除"的古訓。

三年後復發轉為脾虛血瘀證,可見"久病及脾"之變。此時治療轉以六君為基,配伍三棱、莪朮等化瘀藥,體現"健脾不在補貴在運"的用藥智慧。更用菖蒲、遠志開竅,佐以天龍、小白花蛇透絡,形成"益氣以帥血、化痰以通絡"的複合治法。全程配合加味西黃丸解毒散結,彰顯"丸藥緩圖"的治療策略。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腦瘤辨治當遵循"五臟相關"理論,初期多責之肝腎,久病必調脾胃;其二,蟲類藥與草木藥的配伍比例需隨證調整,初期側重搜風通絡,後期宜兼用健脾和胃;其三,影像學改變與症狀緩解並重,但需警惕"爐煙雖熄,灰中有火"的復發風險。現代研究證實,方中山慈菇所含秋水仙鹼衍生物、三七皂苷等成分具有抑制膠質瘤細胞作用,而健脾藥能調節血腦屏障通透性,為傳統方藥提供科學註腳。

案中患者自行停藥致復發,正應【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戒,提示惡性腦瘤需守方續進。此案完整呈現了中醫"證隨病變、法因證立"的辨證邏輯,為顱腦腫瘤的保守治療提供了可貴範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