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2|回復: 1

[医药临床] 健脾滋阴,祛痰通窍治脑瘤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6-29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孙某,女,24岁,山东人。诉自1999年5月以来经常出现头晕、头痛,眼胀,严重时恶心,喷射性呕吐,耳鸣,在当地医院经CT检查提示:脑桥延髓部有占位性病变,诊为脑胶质瘤,考虑病灶位于生命中枢区,不能手术,遂于2000年2月来京,由于手术危险性大,不能切除,家属抱着一线希望来我院就诊。

主诉:头晕、头痛,眼胀,严重时恶心,喷射性呕吐,耳鸣,走路时有飘浮感,纳差,颈项强,二便调,脉细数,舌红苔薄黄。

诊断:(肝肾阴虚,宿痰凝聚型)脑瘤。

治则:滋阴健脾,祛痰通络。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菊花10g,枸杞子10g,生地10g,山萸肉10g,茯苓30g,鳖甲15g,僵蚕6g,桑螵蛸10g,桑椹30g,黄连10g,全蝎5g,蜈蚣2条,川贝母10g,知母10g,山慈菇10g,三七5g,生蒲黄10g(包煎),皂角刺5g,白花蛇草30g,柴胡10g,升麻3g,连服1个月后,将原方煎汁炼成膏,做成蜜丸,每丸3g,早晚2次服。服药6个月后再次复诊。(2000年12月20日)症状减轻,头晕消失,走路飘浮感好转,眠不实,梦多,食欲差,二便调,舌微红,原方加蜂房5g,代赭石30g,鸡内金30g,生麦芽30g,瓜蒌15g,生甘草10g,嘱1剂煎2次,分成4份,日服2次,连服4个月,2001年6月于天坛医院CT检查,原占位性病变已无明显显示,患者自行停止服用中药。

2003年8月再次出现头痛,呕吐并伴有语言不利,情绪不稳定,经某医院CT检查提示:左额叶及颞叶可见5×4×3cm占位性病变,于2003年8月26日再来我院,要求中医中药治疗。诉左眼畏光,头痛,语言不利,时有大便溏泻,精神萎靡,脉细数,舌质微黄腻。

诊断:(脾虚血瘀,痰蒙浊闭)脑瘤。

治则:健脾益气,祛痰辟浊,通络清窍。

方药:太子参15g,炒白术g,茯苓15g,炒柴胡10g,升麻3g,僵蚕6g,桑螵蛸15g,蜂房5g,天麻10g,清半夏10g,小白花蛇10g,天龙6g,全蝎5g,炮山甲10g,三棱6g,莪术6g,三七5g,菖蒲10g,远志10g,山慈菇10g,核桃肉10g,皂角刺6g,川贝母10g,生甘草10g。连服2个月,再次就诊,病情稳定。嘱将上方煎汁熬膏,炼蜜为丸,每丸3g,日服2次,同时服广安门医院内部制剂加味西黄丸(由麝香、牛黄、炙乳香、炙没药等组成)。2005年5月随访病情稳定,自2004年已开始工作,每年复查1次,未见异常。

按语:该案例患者CT显示位于脑桥延髓部位可见占位性病变,手术难度大,两度经中医中药治疗:第一次经中医治疗后CT检查原占位性病变已无明显显示,病情稳定,停药近一年后,第二次出现脑瘤症状,再次就诊中医。两次治疗中的共同点为,在辨证的基础上,均使用了祛痰辟浊,通络清窍之品。〖证治要诀〗曰:『诸痛,乃是痰为气所激而上,气又为痰所隔而滞,痰与气相搏,不能流通』,是为气滞痰凝之病机,气滞则有血瘀之变。〖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故脑瘤者,痰瘀交阻或气血郁结皆有之,孙桂芝教授根据古人的论述,重视祛痰辟浊,如菖蒲10g,远志10g,皂角刺6g,川贝母10g,又长于使用对药,用升麻10g,柴胡10g,用于处方中,意在引清阳上行,使诸药直达病所。(王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付巧 發表於 2025-5-2 04:02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肝肾阴虚到脾虚血瘀:脑瘤辨治的标本转化与方药运用析微》

孙氏脑瘤案呈现了中医辨治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完整动态思维。首诊时患者头晕头痛伴喷射性呕吐,脉细数舌红,显属肝肾阴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杞菊地黄丸为底方,妙在佐入鳖甲、桑椹强化滋潜,更以僵蚕、全蝎等虫药搜剔,符合"巅顶之疾,非风药不到"之旨。尤值称道者,用升麻、柴胡升清阳以济浊阴,暗合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论。治疗六月病灶消失,印证了"养正积自除"的古训。

三年后复发转为脾虚血瘀证,可见"久病及脾"之变。此时治疗转以六君为基,配伍三棱、莪术等化瘀药,体现"健脾不在补贵在运"的用药智慧。更用菖蒲、远志开窍,佐以天龙、小白花蛇透络,形成"益气以帅血、化痰以通络"的复合治法。全程配合加味西黄丸解毒散结,彰显"丸药缓图"的治疗策略。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脑瘤辨治当遵循"五脏相关"理论,初期多责之肝肾,久病必调脾胃;其二,虫类药与草木药的配伍比例需随证调整,初期侧重搜风通络,后期宜兼用健脾和胃;其三,影像学改变与症状缓解并重,但需警惕"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的复发风险。现代研究证实,方中山慈菇所含秋水仙碱衍生物、三七皂苷等成分具有抑制胶质瘤细胞作用,而健脾药能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为传统方药提供科学注脚。

案中患者自行停药致复发,正应《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戒,提示恶性脑瘤需守方续进。此案完整呈现了中医"证随病变、法因证立"的辨证逻辑,为颅脑肿瘤的保守治疗提供了可贵范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