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8|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唐隶与清隶的区别!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6-24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隶书,自先秦至当代,在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规矩有则,法度易掌握,操作简易,实用美观,深受各代人的喜爱。但由于时风的影响,各代隶书的命运则是不同的。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隶书有两个高峰,一是汉代,二是清代,在这两个高峰之间,有一个谷地,那就是唐代。其在楷书创作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这种独足的发展却给其他的书体带来了先天的不足。

分析唐代与清代隶书的不同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时代的时风及创作语言的不同点,给当代隶书的创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2e1983b1e02309df4fae38b3bd882f87.jpg

▲徐浩隶书《嵩阳观记》(拓本一,选页)

区别唐隶与清隶的一个显著的标准是取法不一样,唐人隶书以楷法书之。清代的隶书取法汉碑,这可以从清代的书学论著中找到答案。

清魏锡曾在《书学绪闻》中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一条学书道路,其说“篆取原刻《石鼓文》,原刻泰山秦残篆十字,唐李阳冰《三坟记》,隶取汉《礼器碑》、《百石卒史碑》、《史晨碑》、《孔庙碑》、《尹宙碑》、《石门颂》数种,剪贴成册,于此中择篆隶各一种令习书者以油纸碑影写,亦皆提肘回腕,羊毫浓墨日课无间。”从这段论述可看出,清人临隶书的范本来自汉碑,且用笔是羊毫,“羊毫浓墨以振其力,使起笔不得不逆,住笔不能不到,脚踏实地,自无牵纽描画之弊。”(见《中国书学论著提要》——陈滞冬 第341页)

唐隶不是取法汉碑,而是用楷法作隶书,唐代擅隶的代表书家多不通《说文》,不能取法篆书以丰富隶书之趣。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则是时代风气所致。唐人并不是见不到汉碑,清人也不是只看到汉碑。从唐到明清,各代人都能见到汉人隶书碑碣。清代考据之学的兴盛,尊碑抑帖,书法家追求反朴归真,这种尚质的风格决定了隶书在清代 书法中占重要地位,这也决定了清代隶书必然超越唐代隶书。正如清-扬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桂未谷馥,伊墨卿秉绶、陈曼生鸿寿、黄小松易四家之分书,皆根底汉人,或变或不变,巧不伤雅,自足超越唐宋。”

徐浩隶书《嵩阳观记》(拓本一,选页)

徐浩隶书《嵩阳观记》(拓本一,选页)

▲徐浩隶书《嵩阳观记》(拓本一,选页)

汉隶当来自秦隶,秦隶是什么样呢?吾丘衍在《学古编》中说:“秦隶者,程邈以文牍繁多,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便于佐隶,故曰隶书。即是秦权,秦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谓之篆,误矣!”(《历代印学论文选》韩天衡 第26页)

而汉代隶书可分为两类,一是八分,用篆笔作汉隶。二是汉隶,字皆有挑法,与秦隶名称相同,但写法不一样。如果说唐人也继承有汉隶的因素,也最多是这类情况。

徐浩隶书《嵩阳观记》

徐浩隶书《嵩阳观记》

▲汉隶《石门颂》宋拓本

秦有隶书,但真正确立和完善却在汉代。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古体与今体的分水岭。

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笔法的革新,那就是波折和出锋。笔法中有方笔和圆笔。隶书主要是用圆笔来表现的,而方笔是以隶书开始的。分析秦汉隶书,有方笔也有圆笔,如南方的江淮汉简多篆意,用圆笔表现,而西北汉简则多方笔。到东汉以后,多用方笔。在笔势上,出现左掠右波的特征,这一特征发展到唐代,则出现了一种程式化,把隶书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如果从书法发展史来看,方笔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其打破了圆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撇,捺,折等笔画,是楷书的基础 ,后世的行、草书都是从隶书蜕化出来的。但若一味地强调单一的用笔,就可能走向反面。

隶书是楷书的基础,但唐人却用楷法写隶书,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清-钱泳在《书学》中对唐人的隶书作了具体的分析,其说:“唐人隶书,昔人谓皆出诸汉碑,非也。汉人各种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无有同者,即瓦当印章,以至铜器款识皆然,所谓俯拾即是,都归自然。若唐人则反是,无论元宗、徐浩、张廷圭、史维则、韩择木、蔡有邻、梁升卿、李权、陆郢诸人书,同是一种戈法,一种面貌,既不通《说文》,则别体杂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与汉人迥殊,吾故曰:唐人以楷法作隶书,固不如汉人以篆法作隶书也。”(《中国书学论著提要》第311页)这段论述切中唐代隶书的要害,是唐代隶书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分析唐玄宗《石台孝经》,则可看出这种现象,点已不是圆笔,钩画出锋,明显受楷法的影响。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的笔法、笔势也是此。

汉隶《石门颂》宋拓本

汉隶《石门颂》宋拓本

▲伊秉绶隶书五言联

清代碑学的复兴和发展,使人们对金石文字大加重视。帖学逐渐衰落,如何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在当时的书坛上,涌现出了许多勇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出了“尚质”的理论,认为书法要发展,必须从源头处寻求变法的精神动力,也就是必须从唐碑以前的魏碑和汉碑中去发现和总结。

伊秉绶隶书五言联

伊秉绶隶书五言联

▲陈鸿寿《隶书六言联》

清代的隶书高手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者,桂馥、伊秉绶、王时敏、金农、陈鸿寿、赵之谦等都是隶书高手,他们的共同特点都取法汉碑古法,都精通篆书。因此,其隶书的笔法有圆有方,面目多样,各有千秋。尤其是金农的“漆书”与汉诏书上的隶书一致,方圆相济,伊秉绶的隶书笔法沉雄质朴,以汉《衡方碑》额悟入,以篆书笔法作隶, 古味浓烈。

从这也可看出,唐代与清代隶书在笔法上有极大的区别。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自学君吧!

黄文勇 发表于 2025-4-29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隶与清隶审美范式差异刍议》

唐清两代隶书之异,实为书法史"法度"与"金石学"两种学术范式之映照。唐人作隶,乃以楷法运笔,点画间自见贞观法度;清人追摹,则直溯汉碑神髓,笔墨中尽显乾嘉朴学精神。二者差异非仅书风之变,实为文化语境转换之表征。

一、取法路径之异
唐隶取法呈现"楷化"特征,徐浩《嵩阳观记》横画收笔多见楷书顿挫,转折处亦显欧阳询楷法遗韵。此现象源于唐代"以楷立极"的书学传统,《书断》载"隶书楷化"之说,实为当时书家"不知篆籀"所致。反观清隶,桂馥、伊秉绶诸家皆以《礼器》《石门》为宗,黄易更亲赴汉碑原址椎拓,形成"每作一字必求篆意"的创作准则。钱泳《履园丛话》所载"本朝隶书直接汉人"之说,正是这种学术自觉的体现。

二、笔墨语言之别
唐代隶书多用硬毫侧锋,线条光洁如《开成石经》,此与唐人"尚法"审美相契。清代则推崇羊毫逆入,金农"漆书"以浓墨裹锋,邓石如更以篆籀笔法入隶,形成"屋漏痕"般的质感。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中实"之法,恰是清人突破唐隶单薄之弊的关键。观徐浩拓本与伊秉绶墨迹对比,前者如"端人佩玉",后者似"古鼎陈彝",笔墨意趣迥异。

三、文化基因之差
唐人隶书衰微实非偶然,孙过庭《书谱》"隶欲精而密"的审美要求,已将隶书纳入"楷书附属"地位。而清代朴学大兴,阮元《北碑南帖论》重构书学体系,使隶书获得独立审美价值。出土汉碑数量差异更成重要外因:唐代可见汉碑不过十余种,至清季《华山》《张迁》等名碑相继现世,为书家提供全新取法资源。

当代习隶者当鉴此中深意:唐隶之失在于"以时法代古法",清隶之得源于"以学术养艺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唐言结构,宋尚意态",清人则"结构意态皆归篆分",此语可为两代隶书作注脚。今人若欲超迈前贤,当以清人之眼观汉碑,以唐人之手运笔墨,方得古法新意之妙。
蔡修七 发表于 2025-5-1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隶与清隶审美范式辨异》

(一)取法渊源之别
唐隶取径楷法,清隶直溯汉碑,此二者根本差异所在。唐人虽得见汉碑,然时风所囿,多以楷书笔意作隶。徐浩《嵩阳观记》典型呈现"楷化隶书"特征:横画收笔顿按明显,波磔装饰性减弱,结体趋近楷书之平正。此现象与唐代"尚法"书学理念密不可分,彼时书家多重"八法"而轻"篆籀",故隶书面目多失古意。

清人则秉持"金石学"视野,桂馥、伊秉绶诸家皆深研《礼器》《石门》等汉碑。包世臣《艺舟双楫》载:"近人隶书,以毫铺而墨沉者为正宗",道破清隶复兴之关键——羊毫铺锋得汉碑浑厚之质,浓墨涩行现金石斑驳之趣。此非仅工具之变,实为审美范式之重构。

(二)笔法体系之异
唐隶笔法显见"三过折"楷式:起笔侧锋切入,行笔提按分明,收笔回锋作势。观徐浩碑拓,其"蚕头"简化为楷式顿笔,"雁尾"多作程式化挑出,此即孙过庭所谓"隶欲精而密"的唐代诠释。

清人则创"篆隶笔法"体系:邓石如以长锋羊毫作"屋漏痕"笔意,何绍基独创"回腕法"追摹汉碑剥蚀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书家多通《说文》,故其隶书常含篆籀遗意,如伊秉绶《默庵集锦》中"横平竖直"的篆书架构,恰是"隶参篆意"的典范。

(三)时代精神映照
唐代楷书鼎盛,隶书受"尚法"思潮影响,呈现严整精密的庙堂气象。窦臮《述书赋》评唐隶"丰腴雄浑",实为楷书审美之延伸。而清代碑学运动倡导"古朴浑厚",阮元《北碑南帖论》力主"返汉魏古法",故金农"漆书"、陈鸿寿"爽利刀法",皆体现"尚质"的美学追求。

要言之,唐隶清隶之别,非仅书体之变,实为两种文化语境的产物。前者体现大唐"法度"精神,后者彰显乾嘉"朴学"风尚。今人习隶,当明此理:取唐隶之严整而不失于板滞,法清隶之古拙而不流于狂怪,方得隶书正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