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9|回覆: 0

[詩詞講座] 詩詞學堂:十首明代詩詞,不輸唐宋芳華

[複製鏈接]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6-24 00: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點擊欣賞楊洪基演唱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唐詩宋詞是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峰,中國人愛詩歌,不止是唐宋兩代,今天,詩詞君要推薦十首明代詩詞,大家一起看一看,是否不遜於唐詩宋詞呢?

【岳陽樓】

【明】楊基

春色醉巴陵,闌乾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空闊魚龍氣,嬋娟帝子靈。

何人夜吹笛,風急雨冥冥。

楊基是元末明初詩人,是當時有名的才子,他的詩清俊纖巧。這首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起結猶入神境,因為這首詩,當時的人稱他為『五言射鵰手』。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劉伯溫

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劉伯溫在是明代的軍事家、文學家,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功不可沒,其實,劉伯溫在文學上,也頗有造詣。

這首七言絕句頗有宋詩七絕之感,這首七絕描寫了大雨前後的景象,通過對風雨的描寫,抒發了一個人生哲理:風雨過後,景色會格外美麗;遇到挫折,戰勝挫折後,會覺得人生更美麗。

【梅花九首·其一】

【明】高啟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元末明初時,演義、小說、戲曲盛行,詩人高啟獨樹一幟的挑起了發展詩歌的重擔,並改變了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從而推動了詩歌的繼續向前發展。

【梅花九首】『飄逸絕群,句鍛字煉』。這九首梅花詩,首首讀來都有孤獨高傲而無淒涼抑鬱、憐梅惜梅卻不神傷心碎的特點。歷朝歷代詩人詠梅之作眾多,相比之下,高啟寫梅獨攝其魂,確有不俗之處。

【石灰吟】

【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是明朝名臣,忠烈之士,一心為國,【明史】評價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這首【石灰吟】是他的名作,在詩歌的寫作手法上,與一般詩歌不同,沒有雕琢之感,但這首詩極強的個人情感,使這首詩千古流傳。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石灰言志,即使千錘百鑿,烈火焚燒,依然不改忠心之志,整首詩筆法凝鍊,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

【桃花庵歌】

【明】唐寅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間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開花落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唐寅,字伯虎,民間有許多他的風流才子之事傳揚,可實際上,唐伯虎真實的人生十分悽慘,家庭不順,科舉不順,最後,他淪落到賣文畫為生,縱情於酒色,境遇令人唏噓。

這首【桃花庵歌】全詩畫面艷麗清雅,風格秀逸清俊,音律迴風舞雪,意蘊醇厚深遠。『種桃樹』、『摘桃花換酒錢』、『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酒盞花枝隱士緣』也真實的反應了唐伯虎的生活情況。

【登太白樓】

【明】王世貞

昔聞李供奉,長嘯獨登樓。

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

白雲海色曙,明月天門秋。

欲覓重來者,潺湲濟水流。

王世貞是明代文學組織『後七子』的領袖,才華高超。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詩,詩中緬懷李白。詩中緬懷李白,對其文章、風采表示了極為崇敬的心情。直寫李白的飄逸神姿,感嘆樓仍在而大詩人李白之後無人可及。全詩融會古今,感情深摯而蘊藉。

【系中八絕·老病初蘇】

【明】李贄

名山大壑登臨遍,獨此垣中未入門。

病間始知身在系,幾回白日幾黃昏。

李贄是明代的思想家、文學家,【系中八絕·老病初蘇】是李贄在入獄之後所寫八首絕句中的第一首。

此生把名山大壑都登臨遍了,但是只有牢獄的門還從沒有踏入過。在一身的老病中才知道自己原來已經遭到囚禁,竟不清楚已經在此過了幾個白天和黃昏。這是詩人對於人生的境況的感慨。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是明代才子,23歲時狀元及第,年少得志。36歲時,因得罪皇帝,發配雲南充軍,到江陵時,楊慎看到一個漁夫一個樵夫在江邊煮酒吃魚,談笑風生,心生感慨,寫下這首【臨江仙】。

全詞慷慨悲壯,意味無窮,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澱中探索永恆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令人回味無窮。

【春日山居即事】

【明】王廷陳

草動三江色,林占萬壑晴。

籬邊春水至,檐際暖雲生。

溪犬迎船吠,鄰雞上樹鳴。

鹿門何必去,此地可躬耕。

王廷陳是明代詩人,最擅長五言詩,王世貞稱他『五言尤自長城』,評價極高。這首【春日山居即事】頗有唐人田園詩的風範。

此詩描寫春日山間的景色,『三江色』、『尤壑晴』簡明清麗,『春水』、『暖雲』、『溪犬』、『鄰雞』則可見鄉間生活的舒適與愜意。

【別雲間】

【明】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夏完淳是明末詩人,14歲即隨父親抗清,後兵敗被俘,死時年僅17歲,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壇上卻有着不可磨滅的光輝。

【別雲間】是詩人被清兵逮捕時,寫就的一首絕命詩。全詩思路流暢清晰,感情跌宕豪壯。起筆敘艱苦卓絕的飄零生涯,承筆發故土淪喪、山河破碎之悲憤慨嘆,轉筆抒眷念故土、懷戀親人之深情,結筆盟誓志恢復之決心。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7-11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明代詩學之承變與審美價值】

蒙元詩道衰微百有餘年,至明初諸子始振其弊。觀楊基【岳陽樓】一作,誠得唐人三昧。"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二句,造語雄渾而法度謹嚴,非徒以氣象勝,實得杜少陵【登岳陽樓】之筋骨。其"空闊魚龍氣"之句,尤見盛唐王孟一派空靈之境,故時人譽以"五言射鵰手",非虛美也。

劉伯溫【五月十九日大雨】雖僅二十八字,然已盡得宋人理趣。"風驅急雨"之"驅"字,化靜為動,暗合山谷"奪胎換骨"之法;末句"萬蛙鳴"與首句"風驅雨"構成禪家所謂"轉位"之功,此正宋詩"反常合道"之妙。其哲理寄託,較之東坡"不識廬山"之什,亦未遑多讓。

高啟【梅花九首】直可方駕林和靖"疏影橫斜"之詠。其"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一聯,熔鑄晉人高致與晚唐韻致於一爐:上句取法陶淵明【飲酒】之孤標,下句承李商隱【無題】之綺思。更可貴者,九首皆能不落"枯梅""病梅"窠臼,此正見青丘子"兼師眾長"之詩學主張。

至於忠肅公【石灰吟】,看似直白淺近,實乃"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之上乘境界。其"粉骨碎身"之語,非特詠物,直是文天祥【正氣歌】之嗣響。詩中"清白"二字,既是物象特徵,更是人格符號,此種"物我雙寫"筆法,較之陸放翁【卜算子·詠梅】,別具一種剛烈之氣。

明詩之價值,正在於能於唐宋高峰之後另闢蹊徑。方孝孺【談詩】有云:"唐人以詩為詩,宋人以文為詩,明人以格為詩。"此十首佳作,或追摹唐韻,或汲取宋意,然皆能出以明人特有之精神氣質。若僅以"不輸唐宋"論之,反失其獨立價值。蓋詩道如江河,非必較其短長,貴在各成其大。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7-23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明代詩詞之歷史定位與審美價值——兼評『十首不輸唐宋』說】

(文/聽梧閣主)

頃見"詩詞學堂"薦明詩十首,以"不輸唐宋芳華"為標榜,誠有廓清詩史之效。然明代詩詞究竟當如何定位?余以為當以"鼎革之際見真淳,承祧之外開生面"十二字概之。今擇要析之:

一、明詩之歷史坐標
明初詩壇實為元詩餘緒,楊基【岳陽樓】"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確有盛唐氣象,然其"闌乾落洞庭"之"落"字,實承元代薩都剌"石頭城上打潮回"之鍊字法。高啟【梅花九首】雖雲"飄逸絕群",然其"月明林下美人來"實化用姜夔【疏影】意境,此正見明詩"轉益多師"之特質。

二、明詩之審美突破
劉基【五月十九日大雨】末句"一池草色萬蛙鳴",以理學家的觀物之眼,將宋人"格物致知"精神化為詩家直覺,較之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更顯哲理深度。唐寅【桃花庵歌】"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則開晚明性靈派先聲,其俚俗處反見真性情。

三、明詩之精神氣骨
于謙【石灰吟】之價值,非僅在其"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比興手法,更在將台閣體的廟堂氣象,轉化為士大夫的錚錚鐵骨。此詩與文天祥【正氣歌】一脈相承,而"粉骨碎身渾不怕"七字,實為有明一代忠烈之士的精神寫照。

四、明詞之特殊貢獻
陳子龍【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以比興寄託家國之痛,上追李煜,下啟納蘭。王夫之【更漏子·本意】"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則將以詩為詞的境界推向新高度。

結語:
明詩之於唐宋,非簡單較量高下,實為詩道之重要轉關。其承宋元理學之思辨,融市民文學之鮮活,更以易代之際的滄桑巨變滋養出沉鬱頓挫之風。所謂"不輸唐宋"者,非謂其可取而代之,乃言其能在詩史長河中自成一段洪流。讀明詩當如品武夷岩茶,初覺其澀,細啜乃得岩骨花香之妙。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