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2|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学习书法,千万不能挖这10个坑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6-23 2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临碑帖、自己乱画

不临碑帖、自己乱画

一、不临碑帖、自己乱画

老祖宗的东西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一竿子打死,说丢就丢。书法尽管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也有着相对的审美法则。一幅优秀的作品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二是融入个人的审美风格。不临帖,很难入门,基本上就学不下去了,还谈什么好不好?

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寒切帖〗 天津博物馆藏

二、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虽然人活着总得任性一把,但练书法这事,也不能太由着自己性子来。在选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选最优秀的字帖外,还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只有当你入门之后,你会慢慢地变的理性,开始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书法风格,而过去那种凭兴趣的情绪化选帖,最终会被你克服并完全丢弃掉的。

苏轼〖归安丘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厚古薄今、厚今薄古

很多事情做起来不能偏颇。初学书法当然必须从古法学起。是否出色地学习传统,决定着你将来的书法根基。然而,学习古法是为了最终创新法,而不是为了墨守成规。很多人在传统功力方面狠下功夫,却与现代书法老死不相往来,一概斥之为丑书恶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愿创点新法出来,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书匠,一世无成,这叫只继承不创新。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只临碑帖、不读碑帖

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只临不思考,吃力不讨好!读帖说白了就是看帖、悟帖,就是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通过多看,来反复欣赏其中显现出的意境和风格,最后达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层的艺术素养、时代风貌和书法的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会得其『意』而忘其『形』,虽不形同,却能神通。

米芾〖韩马帖〗

米芾〖韩马帖〗

米芾〖韩马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只是实践、不学理论

实践出真知!学理论你得明白:书法有法,但无定法。有法不死,无法必乱。人常说『理论不明,实践不灵』,书法要写好,理论来指导。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赵孟頫 〖惠书帖〗

赵孟頫 〖惠书帖〗

〖惠书帖〗

〖惠书帖〗

赵孟頫 〖惠书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六、闭门苦练、较少交流

真理在辩论中明了,学习在交流中提高。有的人在练习书法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独自苦练,直练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直练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董其昌〖苏轼重九诗轴〗

董其昌〖苏轼重九诗轴〗

董其昌〖苏轼重九诗轴〗上海博物馆藏

七、独守师门、排斥异己

我们唐代的大书法家李邕曾经曰过:学我的人都得死!像我的人都俗不可耐!又狂又可爱!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陈洪绶〖画赞斗方〗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八、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成功的个体差异基本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一个人是否努力,是否坚持努力!许多朋友学书法只凭着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没动静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书法,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很显然,这样是绝对不会出成绩的!

文徵明〖行书七律诗轴〗

文徵明〖行书七律诗轴〗

文徵明〖行书七律诗轴〗 上海博物馆藏

九、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见异思迁,可不完全指感情!在实际中,有好多书友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

祝允明〖饭苓赋〗

祝允明〖饭苓赋〗

祝允明〖饭苓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急功近利易毛躁,心浮气躁可啥都都干不好!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学习书法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王铎〖行书燕矶书事轴〗

王铎〖行书燕矶书事轴〗

王铎〖行书燕矶书事轴〗 广东省博物馆藏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7-14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习书十诫刍议》

习书一道,当以古法为舟楫,以心性为帆樯。今观帖中所列十弊,诚为学书者药石之言,然犹有未尽处,试为申说之。

一曰「不临碑帖」。右军《笔势论》云:「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此五重境界,非临池百遍不能至。今人弃法帖如敝屣,妄以己意涂抹,犹无源之水,其涸可待。

二曰「选帖不慎」。择帖当如择师,须取法乎上。然《广艺舟双楫》有言:「学者欲能书,当得通人以为师。」所谓通人,非独指古人,尤贵得明师指点门径。东坡《论书》谓「真生行,行生草」,由楷入行,由行悟草,此乃千古不易之法门。

三曰「厚薄失当」。康南海《书镜》论及六朝碑版,谓其「血肉丰美,结构天成」。然今之学者,或泥古不化如辕下驹,或蔑古自矜似井底蛙。殊不知张旭观公孙剑器、怀素见夏云奇峰,皆以今证古、借物悟书,此乃真知古法者。

四曰「临而不读」。董香光《画禅室随笔》云:「读帖之法,如对至尊。」观《兰亭》「之」字廿态,非独察其点画,更当味其气韵。昔人谓「晋尚韵,唐尚法」,读帖正所以养其韵、得其神,此中三昧,岂止于形似而已?

五曰「轻忽理论」。孙过庭《书谱》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今人但知「手熟」之功,却昧「心精」之理。赵松雪日书万字,然其《兰亭十三跋》字字皆从书理中锤炼得来。理论者,非空谈也,实乃前贤血汗所凝,岂可轻弃?

至若「急功近利」者,未解「迟速」之道;「偏执一体」者,未达「兼通」之妙;「重技轻道」者,终是「书匠」;「闭门造车」者,难免「野狐」。凡此种种,皆因不明书道乃「技进乎道」之理。

昔人论书,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今观当代书坛,或炫技于展厅效应,或逐利于市场评判,此皆背离书学本真。愿诸君执管之际,常怀敬畏,既师古人之迹,更师古人之心,庶几可避此十弊,得窥翰墨真诠。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文言为主,参酌现代语法,既存古意,亦便今解。引据皆注明出处,论证兼顾技法与书学思想,符合专业国学论述规范。
李凤山 發表於 2025-7-23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习书十诫刍议》

习书一道,当以古法为舟楫,以心性为帆樯。今观帖中所列十弊,实为学书者通病,兹以翰墨之道申而论之:

一曰「不临碑帖」。右军《笔势论》云:「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此五步临池之法,道尽师古之要。今人弃法帖如敝屣,妄以己意涂抹,犹无源之水,其涸可立而待也。

二曰「选帖不慎」。择帖当如择师,《翰林要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然亦需兼顾性灵所近。昔文徵明初学苏黄而不得其神,转师赵孟頫、智永乃成自家面貌,此明证也。

三曰「古今之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然变法当如怀素观夏云奇峰,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皆从造化中得之。今之书者,或泥古不化如辕下驹,或蔑古妄作似无缰马,皆非中道。

四曰「只临不读」。黄庭坚谓:「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读帖之法,当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观《兰亭》「之」字廿态,悟变化之道;察《祭侄稿》墨痕淋漓,得悲愤之情。

五曰「轻忽理论」。孙过庭《书谱》云:「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今人每以「我手写我心」为辞,殊不知未谙八法,何来心画?昔赵孟頫日书万字犹勤读《翰林密论》,况初学者乎?

六至十弊虽未具论,然要皆可归为「执一而废百」之过。书道如参禅,贵在「不即不离」:太执古人则成书奴,太纵己意便堕野狐。

昔人论书有三境:初如印泥,中如印水,终如印空。学者当以古法为基,以文心为魂,既师法碑帖之形质,更参究前贤之精神。如此,庶几可避十坑之厄,得翰墨三昧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