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5|回覆: 1

[醫藥臨床] 治老年口乾症驗方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23 2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五味子10g,山藥30g,茯苓15g,玄參15g,沙參15g,太子參20g,黃芪20g,麥冬12g,玉竹12g,烏梅15g。用文火水煎2次,再合併2次藥汁,早晚各服1次,每日1劑。

對老年人脾胃陰虛而致的口乾症療效甚好。(魏忠義)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4-22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老年口乾症證治芻議——魏氏驗方析義】

魏忠義先生所擬治老年口乾症驗方,實寓深意於平補之中,頗合【內經】"燥者濡之"之旨。今試析其立方精義如次:

一、病機探微
老年口乾一症,多屬"內燥"範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老人真陰虧耗,脾胃失濡,津不上承,故見口乾。魏方以"三參"(太子參、玄參、沙參)為君,暗合吳鞠通"益胃湯"法度。太子參甘平,補脾肺之氣而不燥;玄參咸寒,啟腎水以濟上焦;沙參甘涼,專補肺胃之陰。三藥相伍,恰應【醫宗必讀】"治燥須分三焦"之訓。

二、配伍玄機
方中黃芪、山藥、茯苓一組尤見巧思。黃芪補中益氣,合山藥之甘潤,乃張錫純"升陷湯"化裁;茯苓淡滲,防滋陰藥之膩滯,暗合仲景"苓桂術甘湯"去桂術加潤藥之法。五味子、烏梅酸甘化陰,取法【傷寒論】芍藥甘草湯意,且烏梅"酸能生津"(【本草備要】),最宜老年陰虧之體。麥冬、玉竹這對"藥對",源自【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專滋肺胃之燥。

三、煎服法要義
"文火水煎二次"之法,深得徐靈胎"煎藥之法,最宜深講"之真傳。蓋芳香輕清之品(如麥冬)不宜久煎,而厚味滋膩之屬(如山藥)需文火慢熬。分兩次煎煮後合併藥汁,既保全藥性,又使藥力均衡,實承【炮炙大法】"凡湯中用完藥,宜渣再煮"之古法。

四、臨證加減建議
若兼舌絳裂紋,可加石斛15g、天花粉10g;若夜尿頻多,宜減茯苓加益智仁10g;若納呆脘痞,可佐生谷芽30g。然須切記【醫學源流論】"同病各治法"之誡,縱是效方,亦當辨證而施。

此方之妙,在於平補氣陰而無偏勝之弊,潤燥相濟而免呆滯之虞。然正如【景岳全書】所云:"用藥如用兵",臨證之際,尚需詳察舌脈,審證求因,未可執方而治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