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44|回覆: 0

[技藝考古] 殷墟銅爵鑄造工藝研究

[複製連結]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8-6-21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銅爵的鑄造痕跡

銅爵的鑄造痕跡

----------------------------------------------------------------------------------------

銅爵的基本特徵

銅爵的基本特徵

全文閱讀

殷墟銅爵鑄造工藝研究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岳占偉 岳洪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文物】2018年第4期)

來源:中國考古網韓翰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5-30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殷墟銅爵鑄造工藝研究】學術評議

岳占偉、岳洪彬二位先生發表於【文物】2018年第4期的研究成果,對殷墟銅爵鑄造工藝進行了系統性探討,實為商周青銅器研究領域的重要推進。本文試從學術史、方法論與工藝價值三個維度予以評議。

一、學術脈絡的賡續與突破
殷墟青銅器研究自1940年代石璋如、李濟開其端緒,至1980年代華覺明先生建立鑄造工藝分析框架,學界對複合范鑄造技術已有基本認知。然銅爵作為"爵觚組合"核心器類,其獨特的"流-尾-鋬"三維結構始終存在工藝闡釋空白。本研究的創新性在於:首次通過顯微觀察與CT掃描相結合,揭示出銅爵腹底范線走向與泥芯撐設置規律,證實晚商工匠已掌握"倒澆懸芯"技術(圖87196所示標本尤為典型),這一發現修正了傳統"側澆法"的認知局限。

二、方法論的跨學科實踐
研究團隊採用金相顯微鏡、X射線熒光光譜(XRF)及三維建模技術,構建了"工藝痕跡-合金配比-范鑄模擬"三重證據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87197號附件所示陶范殘片的分析,通過檢測范土中稻殼灰含量(12%-15%),不僅印證【考工記】"揉范必齊"的記載,更揭示出商人已認知植物灰燼對范體透氣性的改良作用。這種將考古材料與文獻記載互證的思路,體現了"二重證據法"在物質文化研究中的新發展。

三、禮器生產的範式意義
銅爵鑄造中呈現的"一器一范"現象(如文中M54:39標本),反映了晚商"鑄祀容器"的精確化生產模式。鋬部預留的0.3mm銅墊片,既確保器壁均勻性,又暗合【周易】"介於石"的剛柔相濟理念。這種技術細節與意識形態的耦合,為理解"器以藏禮"的深層機制提供了物質基礎。

結語
該研究將工藝考古提升至"技術思想史"層面,其價值不僅在於復原三千年前的鑄造工序,更揭示了青銅時代"工-藝-禮"的三元互動。建議後續研究可拓展至銅爵與陶爵的工藝關聯性探討,或能對"爵制"起源問題產生新的啟發。
鄭何 發表於 2025-7-14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殷墟銅爵鑄造工藝研究】學術評議

岳占偉、岳洪彬二位先生於【文物】2018年第4期發表之【殷墟銅爵鑄造工藝研究】一文,實為商周青銅器研究領域之重要成果。筆者拜讀後,深感該文於方法論與實證研究層面皆有創穫,茲就學術價值與未盡之處略陳管見。

一、研究範式之突破
該文突破傳統青銅器研究偏重形制分類之局限,採用"三重證據法":以殷墟出土銅爵實物為基幹,輔以陶范殘件之顯微觀察,復證以甲骨文"鑄"字象形特徵。尤其對婦好墓出土銅爵(M5:670)范線痕跡之分析,確證晚商時期已成熟運用複合范鑄造技術,此與【考工記】"六齊"之說形成時空呼應,為重新審視先秦文獻記載提供了實物參照。

二、工藝細節之新證
文中通過CT掃描揭示的"泥芯撐"技術(圖三),實為重大發現。此種以黏土為臨時支撐的鑄造工藝,既解釋了銅爵三足厚度均勻現象,更揭示了商代匠人已掌握金屬凝固收縮規律。值得注意的是,此種工藝與二裏頭文化銅爵(84YLⅣM9:2)的渾鑄法形成鮮明對比,顯示商代中期鑄造技術之飛躍。

三、商周禮器演變之啟示
研究顯示殷墟二期銅爵壁厚普遍達2-3毫米,較早期增厚0.5-1毫米。此細微變化實關宏旨:厚度增加既提升器皿強度以適應實用需求,亦反映禮器功能由祭器向宴飲器過渡之社會變遷。該發現恰可與【儀禮·燕禮】"主人酌膳"記載互證,為理解青銅器功能演變提供新視角。

四、尚待深化之問題
1. 銅爵合金配比與地域差異尚需更多檢測數據支撐
2. 陶范製作中草木灰添加比例與透氣性關係可進一步實驗考古驗證
3. 安陽與周邊地區(如鄭州商城)銅爵工藝比較研究仍有拓展空間

結語:
該研究不僅完善了青銅器鑄造技術譜系,更通過微觀工藝分析揭示了"器以藏禮"的深層文化機制。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金相學分析與冶鑄模擬實驗,進一步還原商代"百工"制度下的技術傳播網絡。斯文之出,誠為商周考古研究之典範,亦為傳統工藝研究樹立新標。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