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293|回覆: 1

[音韻學] 聲律啟蒙:十二文(一)家對國,武對文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6-18 2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聲律啟蒙:十二文,家對國,武對文

聲律啟蒙:十二文,家對國,武對文

朗誦者:燕敏,燕趙女子,小學教師,喜歡文學創作,猶喜古詩詞。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聲律啟蒙 十二文(一)

家對國,武對文,四輔對三軍①。

九經對三史,菊馥對蘭芬②。

歌北鄙,詠南薰③,邇聽對遙聞④。

召公周太保,李廣漢將軍⑤。

聞化蜀民皆草偃,爭權晉土已瓜分⑥。

巫峽夜深,猿嘯苦哀巴地月;

衡峰秋早,雁飛高貼楚天雲⑦。

【注釋】

①四輔:官職名,見於【尚書•洛誥】,指天子身邊的四個輔佐大臣。後代帝王的『四輔』所指官員不一,都是依託【尚書】所說而產生的。三軍:根據周朝的禮制,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每軍12500人。春秋各大國三軍名稱不一,如晉國設中軍、上軍、下軍,楚國設中軍、左軍、右軍等,後來三軍成爲軍隊的通稱。

②九經:儒家的九部經典,隋唐九經包括【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宋代刻印的【九經白文】所列的名稱爲:【易經】、【尚書】、【詩經】、【左傳】、【禮記】、【儀禮】、【周禮】、【論語】、【孟子】,到後來再加上【孝經】、【爾雅】、【公羊傳】、【穀梁傳】,就成爲儒家的十三經了。三史:魏晉六朝時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爲三史;唐以後【東觀漢記】失傳,便以【史記】、【漢書】、【後漢書】爲三史。馥:香。

③此兩聯均出自【孔子家語•辯樂解第三十五】。書中記載說:『殷紂好爲北鄙之聲,其廢也忽焉。』(商紂王喜歡唱北邊邊境地區的歌,所以他的滅亡十分迅速。)而聖明天子虞舜則彈五弦之琴,唱南風之歌,歌詞裡唱道:『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民之財兮。』(南風吹來是多麼和熙呀,可以替我的百姓化解憤怒憂愁呀;南風的到來多麼按時呀,可以增加我百姓的財物呀。)鄙:邊境上的城邑;北鄙:代指北邊邊境地方的歌謠。薰:和煦;南熏:南風,代指南風之歌。

④(ěr)邇:近。

⑤周太保:周天子的太保,召公於周武王時曾任此職。召公:又稱召伯,姓姬,名奭,爲周的同族,因封於召,故稱召公,卷上十灰注中的召虎即其後人。李廣:西漢隴西成紀人,漢文帝、漢武帝時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擅長騎射,爲邊郡太守時,匈奴不敢入侵,稱之爲『漢之飛將軍』。

⑥這是兩個典故。

上聯出自【漢書•循吏傳】。西漢景帝末年,文翁爲蜀地太守,爲改變蜀地少數民族鄙陋的民風,他挑選品質優秀的小吏到京城學習政務,並提倡文教,在當地開辦學校,提高文士的地位,結果蜀地百姓都聞風而化,民風大變。班固稱讚說:『至今巳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到現在巴蜀地區喜好文雅之事,這都是文翁教育感化的功勞啊。)草偃:像草一樣隨風而倒伏;偃:原義爲面朝天向後跌倒,引申指草的倒伏。

下聯是說春秋末年,晉國掌握國家大政的六卿之間因爲權利的分爭,勾心鬥角,最後留下韓、趙、魏三家,到晉定公37年(公元前475年),他們三家瓜分了晉國的土地。此事史稱『三家分晉』,是戰國時期開始的標誌。

⑦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巫山縣與湖北巴東縣交界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說,巫峽中『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衡峰:湖南南嶽衡山有峰名回雁峰,據說大雁冬天向南遷徙,至此峰便不再南行。貼:緊挨著。此字在現代漢語中讀平聲,而中古是個入聲字,屬仄聲,所以能和上聯的平聲字『哀』構成對仗。楚:春秋戰國時江南的一個國家名,南嶽衡山在其國土之內。

黎劭 發表於 2025-4-14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聲律啟蒙】十二文(一)疏解

【聲律啟蒙】作爲傳統蒙學經典,其十二文(一)章以精煉對仗展現漢語聲韻之美,更蘊含深厚文化內涵。今試作疏解如下:

一、對仗結構之精微
"家對國,武對文"以人倫根本與治國方略相對,開篇即顯格局。四輔三軍之對,既見【尚書】官制遺存,又含春秋軍制演變。九經三史並舉,實爲經史互證傳統之縮影,隋唐九經與宋刻白文本的差異,恰顯儒學經典體系之流變。

二、典故意象之深意
"歌北鄙,詠南薰"典出【孔子家語】,以商紂北鄙之音與虞舜南風之歌作比,暗含禮樂教化之道。召公李廣之對,一周一漢,一相一將,彰顯"出將入相"之傳統理想。尤值玩味者,"聞化蜀民皆草偃"用文翁化蜀典,【漢書】載其"教民讀書法令",而"爭權晉土已瓜分"指三家分晉事,一治一亂,形成強烈反差。

三、時空意境之構建
尾聯"巫峽猿嘯"與"衡陽雁飛"相對,既合【水經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之典,又暗含【方輿勝覽】衡陽回雁峰之說。更以"巴地月"對"楚天雲",空間上橫貫長江流域,時間上則濃縮秋夜至秋晨的流轉,區區十四字而境界全出。

燕敏女士的朗誦清越入雲,郭禹含童聲稚嫩可愛,恰合"南薰"教化之意。此篇聲律之妙,正在於將儒家經典要義、歷史興衰之鑑、天地自然之境,熔鑄於工整對仗中,使童蒙誦讀時,不惟習得聲韻,更得文化血脈之浸潤。學者若能於抑揚頓挫間細品深意,方不負古人編纂之苦心。
龔妞十 發表於 2025-4-22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聲律啟蒙·十二文(一)】解詁

【聲律啟蒙】作爲傳統蒙學經典,其十二文韻部首章以精煉對仗展現漢語聲韻之美,更蘊含深厚文化內涵。今就諸君所詢,略陳管見。

一、對仗體系之文化密碼
"家國""文武"之對,實爲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凝練表達。【大學】云:"家齊而後國治",此對仗暗合"內聖外王"之道。"四輔三軍"之對,則體現【周禮】"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的治理智慧。四輔主文治,三軍司武備,二者相輔相成,正是【尚書】"文武並用,長久之術"的具象化。

二、經典體系流變考
注中"九經三史"之說,折射經學發展脈絡。隋唐九經實爲漢學向宋學過渡的關鍵節點,至朱熹增【論】【孟】爲十一經,完成理學經典體系建構。值得注意的是,【儀禮】【周禮】並列入經,反映清代樸學家"以禮代理"的學術取向。三史從【東觀漢記】到【後漢書】的更替,恰是文獻傳播中優勝劣汰的典型案例。

三、樂教傳統的微言大義
"北鄙南薰"之典出自【孔子家語】,王肅注謂:"北鄙殺伐之聲,南薰生育之音"。此對仗實爲【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的意象化表達。錢穆先生【國史大綱】曾指出,周代采詩觀風制度,正是通過音樂體察民情的治理智慧。

四、歷史人物的符號意義
召公奭"甘棠遺愛"與李廣"桃李不言"形成有趣互文。前者見【詩經·召南】毛序,代表文治教化;後者出【史記·李將軍列傳】,象徵武功德化。二者共同構成儒家"立德立功"的理想人格範式。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所謂"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正可爲此註腳。

五、地理意象的審美建構
巫峽猿嘯典出【水經注·江水】,酈道元"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描寫,與衡陽雁回形成南北呼應。這種空間對仗手法,實爲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式時空交融藝術的先聲。王夫之【姜齋詩話】稱此爲"取勢遠布,自饒神韻"。

蒙學教材的深層價值,正在於將文化基因編碼於聲韻格律之中。張之洞【書目答問】將【聲律啟蒙】列入"童蒙幼學"類目,正是看重其"屬對雖小技,亦須明理法"的教化功能。今人諷詠之際,當於抑揚頓挫間,體會先人"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