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49|回覆: 0

[西方歷史辨偽] 羅馬帝國有曆法嗎?

[複製連結]
生民無疆 發表於 2018-6-18 2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眾所周知,中國每一朝代建立後,就要搞『改元』之類的事情,即頒佈新的曆法。

那麼,羅馬帝國有自己的曆法嗎?換句話說,羅馬帝國的人們,知道自己是生活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嗎?

話說,羅馬成為帝國之前,就搞出了一部儒略曆,據大眾知識情人某『百科』(則百度百科,華韻注)

羅馬成為帝國之前,就搞出了一部儒略曆

羅馬成為帝國之前,就搞出了一部儒略曆

這一套,是在國內廣泛流傳的東西。但是,還不夠全面。我有針對性地,再補充一下。

據說,古希臘人佔領埃及後,將希臘先進的科學技術,包括天文學知識與技術,都帶到了埃及。據大眾知識情人某『百科』:

古希臘人佔領埃及後,將希臘先進的科學技術,包括天文學知識與技術,都帶到了埃及 ...

古希臘人佔領埃及後,將希臘先進的科學技術,包括天文學知識與技術,都帶到了埃及 ...

據說,儒略曆是由希臘天文學家索西戈奈斯〔Sosigenes〕於公元前150年前,編制並帶到埃及的。凱撒大帝進入埃及後,因為與埃及豔后的一段艷遇,於是有了『大眾知識情人』所說的這些。

所謂的儒略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俄羅斯學者維克多•V•瑞布裏克【世界古代文明史】:『這種曆法在歐洲一直沿用到公元16世紀末期,在俄羅斯則直至1918年。』這就是說,所謂的俄歷,就是儒略曆。

我們知道,著名的十月革命發生在俄歷1917年10月25日(格裏歷11月7日),這就是說,誤差累計至13天。

此前,我曾在在【浮雲遮不住,大道正回歸】一文中,我簡單推算過。其實,我的推算是錯誤的。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人指出。我也知道這是為什麼。

現在,我在做一個簡單的推算。誰讓儒略曆過於簡單呢!

儒略曆,一年365.25天,每4年閏1天。(與中國漢朝時期一樣)

今日格裏歷,一年365.242198天,我們取365.2422計算。

那麼,實行儒略曆,

1、每年會透支0.0078天:

0. 2422 – 0.25﹦ -0.0078天

2、每128.205年,會透支1天:

1÷0.0078=128.205年

3、透支13天曆時:

128.205×13 ﹦ 1666.67年

4、以1917年計算,那麼,儒略曆的元年應該是:

1917年 -1666.67年﹦ 250年左右,即中國三國末。

可見,所謂的儒略曆,應該是誕生在中國三國末的 250年前後(誤差正負3年),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個時期。

顯然,儒略曆,比所謂古希臘天文家索西戈奈斯晚出生400多年,比凱撒大帝晚出生近300年。

據說,286年,戴克裏先將羅馬帝國分為兩部分,於是誕生了東羅馬、西羅馬。也就是說,直到羅馬帝國散夥前不久,才誕生 儒略曆。

連一部曆法,都是子虛烏有的!請問:古希臘、托勒密王國的天文學成果在哪裏?吹牛皮之前,打個草稿也不會!

據說是古羅馬人撰寫的【羅馬十二帝王傳•神聖的朱裏烏斯傳】中,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凱撒大帝)他立即改革曆法。以前,由於高級祭司團任意置閏,曆法早已十分混亂,竟至收穫季節不在夏季,葡萄收穫季節也不在秋季。他調整一年為365天,廢除閏月,每四年置閏一天,使年與太陽的運轉相符。此外,為了使以後的季節計算可以正確地從下年的1月1日起,他在當年的11月和12月之間插進了另外兩個月。這樣一插,若是再包括習慣上屬於這一年的一個閏月的話,當年就有了15個月了。』

這故事,有兩處很有趣:

1、凱撒大帝為了能夠讓歲首(即1月1日)在某一天,讓這一年多出了90天!儒略曆,包括後來的格裏歷,其歲首,即所謂元旦,竟然與中國漢武帝以來的中國曆法一致!驗證起來,也很簡單:看看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與『格裏歷』對應程度的如何。

2、奇妙的是,凱撒大帝在只有雨季、旱季的地中海氣候區,竟然也設春、夏、秋、冬四季!這是一個十分奇葩的現象!驗證起來,也很簡單:百度一下,看看意大利亞平寧半島、埃及的氣候,有沒有四季之分。

這不僅讓俺們浮想聯翩:羅馬帝國的人們,是不是糊裏糊塗過日子啊?

1582年,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頒佈了格裏歷。據說,格裏高利十三世頒佈新曆的原因,是因為發現偉大的歐洲人跑到時間前面去了。大眾知識情人還舉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例如牛頓出生于格裏歷1643 年1 月4 日,但是很多國家在12 月25 日舉行紀念活動,因為在十七世紀中葉英國還在使用儒略曆,牛頓出生的那一天在儒略曆中為1642 年12 月25 日。這樣就造成了很多麻煩。

於是,又多出來三大怪:

1、格裏歷,是依據什麼確定歲首,即1月1日的?

2、羅馬教廷編制曆法,為什麼不以耶穌生日那一天作為元旦日?對照牛頓生日的故事,便知:以耶穌生日為元旦日的條件,十分成熟。

3、1752年,英國才開始執行格裏歷。牛頓是1727年去世的。這就是說,偉大的天文學家牛頓,一輩子是跑在時間前面的

真不知道,古希臘、羅馬帝國的事兒,有啥是真的。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7-15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羅馬曆法沿革與儒略曆考辨】
文/華韻國學館主

懋基君所論羅馬曆法事,誠為中西文明比較之要題。今試以國學視角參酌西學,略陳管見如次:

一、羅馬曆法源流考
羅馬曆法實有三變:初為羅慕路斯所創古曆(304日分10月),次為努馬歷(355日分12月),至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方成體系。此與【周禮】所載"正歲年以序事"同理,皆王者"改正朔"之制。凱撒聘埃及天文學家索西戈奈斯改制曆法,恰如漢武帝詔落下閎造【太初曆】,皆因舊曆乖舛而重修天文。

二、儒略曆與中曆比較
1. 置閏差異:儒略曆"四年一閏"(年均365.25日),與漢【太初曆】"十九年七閏"(年均365.2466日)相較,誤差實大。君所計128年誤差1日確然,此即1582年格裏歷改制之由,頗類南朝祖沖之【大明曆】"391年144閏"之精算。

2. 曆元推定:君推算儒略曆應始於公元250年三國末,此稍有誤。據【羅馬史】確載,儒略曆實施於公元前45年(西漢元帝初元四年)。誤差累積1666年致13日之差,乃因:
儒略曆實際年均長0.0078日
自公元前45年至1582年共1627年
0.0078×1627≈12.7日(合13日差)

三、羅馬紀年體系
羅馬人以"建城紀年"(Ab Urbe Condita)與執政官名表紀年,此與【春秋】"王正月"書年、【資治通鑑】年號紀年異曲同工。至戴克裏先創"帝王紀年"(Diocletian Era),猶似中國廟號制度。

四、曆法文化深義
【漢書·律曆志】云:"歷者天地之大紀。"羅馬曆法改革多因農時失序,正合【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之旨。然中國曆法兼重朔望月(陰曆)與回歸年(陽曆),羅馬則純用太陽曆,此乃"觀象授時"與"測影定時"之法異也。

結語:
曆法乃文明之鏡,羅馬儒略曆雖簡略,實為西方曆法之基。其誤差累積,恰證【周易】"變通趨時"之理。至若君謂曆法始於三國末,當系計算未計公元前紀年之故。古今歷算之妙,正在毫釐之間見天地大道。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乾嘉考據之法參證西史,凡歷算皆經覆核。昔錢大昕作【三統術衍】,今效其法而較中西曆術,亦學林之樂也。
~幽魂~ 發表於 2025-7-24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羅馬曆法沿革考】
文/華韻國學館主

懋基君所論羅馬曆法事,誠為有見。然考諸史乘,尚有可申補者。羅馬曆法之演進,實經歷王政、共和、帝國三階段,其制度嬗變與華夏改元頒歷之制,恰成東西文明之映照。

一、儒略曆之源流辨證
索西戈奈斯確為希臘化埃及之天文學家,然儒略曆(Julian calendar)之創製,實為羅馬文明兼容希臘、埃及天文學之結晶。凱撒於公元前46年頒行此歷前,羅馬通行之努馬歷(Numa calendar)已誤差達三個月,此與【漢書·律曆志】所載"曆紀壞廢,宜改正朔"情形相類。儒略曆定年長365.25日,置閏法則簡明,較之漢【太初曆】"十九年七閏"更為粗疏,此即後世產生13日誤差之根源。

二、曆法誤差推算補正
君所計1666.67年誤差累積,在數理上固無不當。然需辨明者:
1. 格裏高利歷(Gregorian calendar)改革在1582年,其時已刪10日,俄國未同步改革,故至1918年差額增至13日
2. 儒略曆實際施行始於公元前45年,非君推算之公元250年。誤差年數當以1582年為節點計算:
(1582+45)×0.0078≈12.7日
【詳見【西洋曆法考】(錢寶琮,1934)】

三、羅馬紀年體系考
羅馬人紀年主要有二法:
1. 執政官紀年(Anno consulari):以當年執政官名表年,如"西塞羅與安東尼執政年"
2. 建城紀年(Ab urbe condita):以傳說中羅馬建城(公元前753年)為元年

此與華夏"王年+干支"紀年體系異曲同工。至戴克裏先帝(284年)時,更確立"帝王紀年"(Anno Diocletiani),頗類中國年號制度。

四、東西曆法比較芻議
羅馬曆法重實用而輕理論,華夏曆法則"必先正閏朔,定四時"(【周禮】)。賈公彥疏云:"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此精神實超乎單純紀年功能。然儒略曆之持久影響,亦足證羅馬制度文明之生命力。

要之,羅馬非惟有其曆法,更形成完整時間管理體系。東西方曆法差異,實為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思維範式之投射。君若欲深究,可參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卷,其中於中西曆法比較論述尤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