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4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书法史上的数次断裂,或引发传承危机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5-6 1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针对今天的书法传统,梁培先先生说:

『将书法纳入到视觉艺术的行列,书法极有可能沦为一种黑白的抽象画——这意味着书法自我身份的丢失。一旦自我身份丢失,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文化身份模糊、与本源断裂等重大问题。』

纵观上下几千年的文明,『书写』从未间断,但是不管书法的自觉地传承,或是不自觉的延伸,在这种看似连续的外表下,『断裂』的内部现象却时常出现,少则数年,多则上百年。

首次断裂,大篆消失

  

汉唐时期,篆隶先后成为古体,其文化与审美的意义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大篆的问题上,可以认定在唐时已然『失传』。大篆被作为古文字的一种在汉唐时期已经失去了它的全部地位,而这种书体的失传与消失不能说不是一种书法原始文化上的断裂。同样,早在先秦时代,古蝌蚪文与鸟凤虫书确也存在同样的命运。每一种书体的隐退,不就是一种断裂吗?

甲骨文拓片

甲骨文拓片

甲骨文拓片

二次断裂,宋朝浩劫

宋朝初期的书法现象很典型。由于常年的战乱和外夷的虎视眈眈,在宋代开国后很长的一段时期,书法都没有走上正规的轨道。百余年过去了,以至于欧阳修大声疾呼『古来书法之废,莫过于今』。

宋徽宗瘦金体书法

宋徽宗瘦金体书法

宋徽宗瘦金体书法

宋初书法为何如此颓废?书法实用性使其很重视师承传统。五代的动乱,使这一绵长的传统遭到致命的阻隔,没有师承传统,就缺乏很好的老师。同时,优秀的书法遗产遭到兵灾的破坏,更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唐人去魏晋未远,留存的名迹尚多,而宋朝经过五代的战乱浩劫,名迹已经大多散佚,只有相对稳定的十国政权还保留了一些,但是即使如此,最后也被统治者作为战利品收归内府,书法遗产的垄断与散佚,使得宋代书法要取得一丝进展,书法家付出的精力与物力比前代要多出数倍。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着它特有的发展规律,书法更重笔法的传承和艺术形式的借鉴。而社会的动荡与战乱,则是书法断裂以至不连续的直接原因。这种断裂使得书法艺术明显与传统脱节,脉络流传的通达性遭到了致命的破坏,文人士大夫在战乱过后的文化续接上无能为力。政治动荡,制度丕变,士人们已经无法顾及文化的连续了。  

三次断裂,废黜百家,独尊二王 

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字,认为是尽善尽美,古今第一。这也是迎合久经动乱、初具安定的社会心理,是文治的需要。尊王羲之书法,则是以损害其他书法——特别是王献之书法——的自由发展为代价的。王献之书法逸气过父,独领南朝风骚,开唐代狂草先河,但是,由于唐太宗独尊『大王』,使这一倾向严重受挫,终难以跻身庙堂,无以发扬光大。形成除王羲之外的书法文化的断裂。

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书法

四次断裂,清代新传统断裂

 

书法文化作为『新传统』背景下的子文化,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现象。明代中叶以来,从李贽到唐甄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出现具有现代解放因素的民主思想,从张载到王夫之、颜元,具有更多哲理思辨性质的新儒学。表现在艺术上,开始更加注重世俗人情。李贽的『童心说』、袁中郎的『性灵说』、徐渭的『真我说』,都提倡讲真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为个性的性灵解放铺平了道路。

特别在书法领域,像徐渭、倪元璐、王铎、黄道周等等一大批书家都把自我的精神追求寓于书法之中,开一代风气。然而到了清朝的保守和动荡时期,进步思想消失殆尽。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书法的各个领域,都在倒退性的严重变异,僵化复古,书法随着形成的新传统秩序再次断裂。清代所造成的历史文化演进的『断裂』,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明徐渭书法

明徐渭书法

明徐渭书法

五次断裂,当代毛笔、文言文与笔墨的断裂

当代,当代书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冲击。

首先,支撑书法艺术的创作工具和载体遭到了灭顶之灾。上世纪初,硬笔的引进致使毛笔退出社会生活,而到世纪末则又以电脑键盘替代了手工书写,再加以文言文的『隐退』,废除汉字,汉字简化、拼音化,直接导致书法所依靠的硬件体系近于崩溃。

五次断裂,当代毛笔、文言文与笔墨的断裂

五次断裂,当代毛笔、文言文与笔墨的断裂

其次,当代书法艺术所依据的传统文化的土壤贫瘠不堪。在二十世纪初期,许多人都将中国落后的原因追溯到传统文化的 『落后』,由对政治文化的逆反波及到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到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有一次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接着,『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了中华大地,现代文明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文化传统兼具了继承性与变异性;中国社会要向西方看齐,中国文化亦必受其改造。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华『大文化圈』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冲击,外夷文化入侵到我们当代『无传统文化积淀』的新生代中。可以说,在『高势位』文化入侵后,随着近百年来政治经济的变动与融合,中国『大文化』各层面都在发生转型。这种转型,直接使书法子文化在大文化圈的激变复杂的断裂与连续下,呈现出『文化缺失』或『文化断裂』现象。

当代书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冲击。

当代书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冲击。

最后,伴随着毛笔和文言失却社会基础的同时,书法在当代最终丧失了它的接受主体——大众。在古代,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皆是笔墨纸砚,毕至案头,终日赏玩,『书写』融入生活。

但是当代书法活动却蜕变为一种仅为少数人从事的艺术活动,其负面却导致『笔墨泛滥』,书法丧失评价标准;而从废除汉字、简化汉字到走拼音化道路,直接阻断了书法作为精英文化与大众的亲和力;再加以文言文的隐退,不只是造成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典籍阅读的困难,更是使人们对书法表现形式隔膜化。当代能够欣赏读懂书法作品的普通大众已是少之又少,形成了书法接受主体的 『断裂』 。

支撑书法艺术的创作工具和载体遭到了灭顶之灾

支撑书法艺术的创作工具和载体遭到了灭顶之灾

书法家王冬龄

的确,当代书坛已经步入『展厅时代』。而『展厅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于古时文人雅集式的书法交流,为了片面追求『展厅效应』,创作者失去了书法艺术精神和自我精神的依托,为了创作而创作,为了技法而技法,从形式到形式,从形式感到视觉冲击力,无所不用其极,而且愈演愈烈,完全一种『制作化』『装饰化』。

沃兴华书法

沃兴华书法

沃兴华书法

梁培先先生曾说:『将书法纳入到视觉艺术的行列,书法极有可能沦为一种黑白的抽象画——这意味着(书法)自我艺术身份的丢失,而一旦自我艺术身份丢失,就必然引发连锁反应,诸如与文化本源之间关系断裂、文化身份的模糊不清等重大问题。』断裂一词,真可谓是击中要害。书法创作者更多地关注技法,关注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不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这样的后果直接使当代书法人对于书法本体意义上的哲学依托、价值寄托与书法的书写性缺乏相应的关照,从而导致了技与道的分离,导致了书法文化的再次断裂。这点需要惊醒。

董车 發表於 2025-6-16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传承之断裂与文脉接续之道》

拜读休竹客先生宏文,深感阁下于书学传承危机之洞见,诚为振聋发聩之论。今不揣浅陋,试就书道断裂之因由与续接之道,略陈管见。

梁培先先生所言"书法身份危机",实触及当代书学根本症结。考诸书史,所谓"断裂"实有三重境界:一曰书体之绝(如大篆),二曰传承之断(如宋初),三曰审美之隘(如唐宗崇王)。三者皆非单纯技法失传,实乃文化生态失衡所致。

大篆之衰微,非仅文字演进使然。许慎《说文解字序》云:"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已见文化断层之端倪。汉唐虽存金石之学,然《石鼓文》在唐初"散弃于野"(韦应物《石鼓歌》),足见时人已昧于大篆笔法真谛。此非书体自然淘汰,实因"小学"传统式微所致。

宋初书学之弊,欧阳修《集古录》痛陈"字学久废",实折射出"师法—媒介—制度"三重断裂。五代战乱毁损法帖墨迹,犹断琴弦;科举改制轻视书学,如撤阶梯;文人阶层流散,似折栋梁。米芾《书史》载"江南后主残帙"尽入内府,正说明艺术资源垄断加速传承危机。

至于唐太宗"独尊右军",看似确立典范,实则暗藏危机。张怀瓘《书断》早有"四贤共类,洪纤同贯"之论。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指出:"唐人尽变古法,而晋韵微矣",可见典范单一化反致笔法传承窄化。今人若再以"二王"为圭臬,恐重蹈"法愈严而意愈疏"(董其昌语)之覆辙。

续接文脉,当循三径:其一,重建"金石—简牍—墨迹"三维参照体系,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可资借鉴;其二,恢复"师徒心授—临池日课—题跋品鉴"立体传承,如苏黄米蔡之"尚意"而不废法度;其三,构建"文字学—文学—哲学"多维滋养,践行傅山"作字先作人"之训。

今之书道危机,非仅技法传承之失,实乃文化主体性动摇之征。愿与同道共思:如何在数码时代存续"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的书写智慧?如何使"黑白的抽象"承载"无声之音"(张怀瓘《书议》)的文化基因?此实为吾辈当深思之要义。
马而 發表於 2025-7-20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传承之断裂与文脉接续之道》

拜读休竹客先生宏文,深感阁下于书法史"断裂"现象之观察颇具只眼。梁培先先生所忧"书法身份危机"实乃当代书学核心命题,笔者试以三代金文、汉唐碑版、宋明墨迹为经纬,略陈管见。

一、书体消亡非真断裂,乃文字演进之必然
大篆之"失传"实为误解。西周金文体系在秦汉之际转化为小篆,乃文字实用功能进化使然。许慎《说文解字》序所言"著于竹帛谓之书",正揭示书写载体变革对书体的筛选机制。今所见甲骨、钟鼎文字,其审美价值恰在"非日常书写"的仪式性中得以保存。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证明,书体嬗变实为文化基因之重组,非真正断裂。

二、战乱所致传承危机,反证书法之韧性
宋初书坛凋敝现象,当置于"唐宋变革论"框架中审视。欧阳修《集古录》所叹,实为士大夫重建文化秩序之焦虑。然细考北宋书家谱系,苏黄米蔡皆通过"刻帖"系统接续晋唐传统,《淳化阁帖》之编纂正是断裂中的接续努力。董逌《广川书跋》云"笔墨之妙,代不乏人",道出书法自律性发展规律。

三、"二王"正统化之辩证观
唐太宗崇王现象,宜从"南书北渐"角度理解。窦臮《述书赋》载南北朝书风交融过程,可见"独尊"表象下实为多元整合。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论,恰说明笔法传承超越时代局限。今人观《兰亭》八柱摹本系统,正可见断裂中的连续性智慧。

当代书法面临之真正危机,在于将"视觉性"与"文人性"对立。启功先生提出"结字黄金律",实为调和二者之尝试。建议:
1. 建立"书法基因库",系统整理笔法谱系
2. 恢复"书文一体"创作传统,重振"诗书画印"综合修养
3. 在高等书法教育中增设文字学、文献学课程

昔人云"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书法之生命力,正在于断裂与接续的辩证统一。当今书道传承,当以"守正出新"为要义,使千年文脉在现代语境中重焕生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