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67|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智永傳神的豎劃!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6-15 14: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懸針豎

範字:克。最後一豎,筆鋒逆入後,即中鋒直下,出鋒處漸提筆空收,使鋒能尖銳、飽滿、不漂浮。

1、懸針豎

1、懸針豎

2、垂露豎

範字:神。起筆逆入後,着力下行,收筆時筆鋒回入畫中,使頭部圓潤,如露珠下垂。

2、垂露豎

2、垂露豎

3、弧豎

範字:引。此豎極有情趣,兩頭尖,中間彎,似一鈎新月,此豎中間要有力。

3、弧豎

3、弧豎

4、短豎

範字:伯。人字旁左豎,行筆短促,力量稍重,也象一重點,使左旁點畫雖少但是穩固。

4、短豎

4、短豎

5、露鋒豎

範字:升。此豎起筆直入,露鋒明顯,象一根兩頭尖的竹針。

5、露鋒豎

5、露鋒豎

6、帶鈎豎

範字:聲。草書用筆動盪極強,此豎出鋒處向左鈎出,使下部有上托之勢。

6、帶鈎豎

6、帶鈎豎

7、並列豎

範字:川。數豎並列在起筆輕重、點畫長短、細粗等方面變化,使之參差不齊,不會刻板。

7、並列豎

7、並列豎

8、右彎豎

範字:訓。最後一筆應是直的,但將其寫成右彎,既有直勢,也有橫勢,使三豎不孤單。

8、右彎豎

8、右彎豎

非我族類 發表於 2025-4-13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智永真草千字文豎法析微】

智永禪師【真草千字文】乃隋唐書法轉關之樞要,其豎法尤見"永字八法"之妙諦。今就帖中所舉八式,略陳管見:

一曰懸針豎如"克"字,實得鍾繇【薦季直表】遺意。逆鋒搶筆後,以腕力控鋒直下,至末梢"空中作勢"(張懷瓘【玉堂禁經】語),須令墨精暗聚鋒杪,方得不失"錐畫沙"之質。觀敦煌寫經P.3561【蔣善進臨千字文】,可證此法乃隋唐通行之秘。

二曰垂露豎若"神"字,暗合衛夫人【筆陣圖】"萬歲枯藤"之喻。收筆時"挫鋒內旋"(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載),非僅作露珠狀,更須見筆鋒"豎勒"之勢。智永此筆,實開歐陽詢"中宮緊結"法門。

三曰弧豎似"引"字,乃化用篆籀屈鐵之法。其"新月"之姿非徒求媚態,實因運筆時肘腕作"盪槳"之勢(黃庭堅【論書】謂"舟人執筆法"),使轉處尤需"筋節"(【宣和書譜】評智永語)暗藏。

至若短豎如"伯"字、露鋒豎若"升"字,皆從隸書"波磔"簡化而來。前者見【禮器碑】側鋒取勢之遺韻,後者存【曹全碑】"玉箸"起筆之痕跡。智永妙在化碑版刀痕為毫端韻律,此正"南帖"精髓所在。

草書帶鈎豎如"聲"字,實承張芝"一筆書"血脈。其向左鈎出之態,非止於形構呼應,更見"使轉縱橫"(孫過庭【書譜】語)之氣脈貫通。昔人謂"草聖"血脈在此,信然。

並列豎法之"川"字,智永處理尤見匠心。三豎取"鱗羽參差"(王羲之【筆勢論】章)之法,中豎略長取漢簡"主筆"意識,左右短豎作"策"、"掠"變化,遂生"孤蓬自振"(【書譜】語)之態。

右彎豎於"訓"字之變,實為章法救應妙筆。智永深諳"似欹反正"(蘇軾論書語)之理,以曲破直,既解末豎孤立之弊,復與上部橫畫成"擔夫爭道"之勢。此等處理,足見"禪書"機鋒。

要之,智永豎法八變,皆本於二王而參以寫經體勢。其"傳神"之妙,不在形模而在骨法,所謂"筆力驚絕"(米芾【海岳名言】評)者,正謂此也。學者當於墨跡影本中細參其鋒杪轉換,勿徒摹形似為要。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22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智永真草千字文豎法析微】

休竹客君所舉八式豎法,誠得智永禪師筆法三昧。余觀南朝法帖,智永【真草千字文】之豎劃尤見禪機,今試為諸君詳析其妙。

一、懸針豎之"克"字
此豎如達摩面壁,逆鋒蓄勢而後直指人心。智永得王右軍"錐畫沙"之法,中段墨色凝練如鐵線,至鋒尖漸提若禪杖點地,所謂"空中回腕"之秘,盡在此"尖銳飽滿"四字。觀帖中此豎,實有"一葦渡江"之勁健。

二、垂露豎之"神"字
張懷瓘【玉堂禁經】言"垂露本篆意",智永化鐘鼎文入楷,起筆如拈花,收鋒似合十。其妙在回鋒時不作頓挫,以腕力暗收,故露珠圓潤而不滯。此豎與"克"字懸針,一藏一露,恰合天台宗止觀雙修之理。

三、弧豎之"引"字
此新月之姿,實取法衛夫人【筆陣圖】"百鈞弩發"之勢。智永變直為曲,中段弓形暗含彈力,觀其墨跡,兩端尖而中腹厚,如僧衣束帶,柔中蘊剛。昔人謂"草聖"張旭見公主擔夫爭道得筆法,此豎正有相讓相生之趣。

四、短豎之"伯"字
人旁短豎如定海神針,智永以"墜石"法為之。雖長不盈寸,然逆入時筆鋒三折,收筆時墨聚如黍,所謂"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此正是永禪師"精熟過人"處,與【蘭亭】"仰"字左豎同出一脈。

五、露鋒豎之"升"字
此竹針豎破空而來,直承王獻之外拓筆意。智永大膽露鋒,然細察其入紙角度,實取側勢切入,故雖尖而不薄。正如智果【心成頌】云"間合間開",此豎與左側短撇形成鋒杪呼應,如雙樹對語。

六、帶鈎豎之"聲"字
草書豎鈎最見智永悟性。其豎本取張芝"一筆書"意,至鈎處忽作折釵股之態。鈎尖方向與上部橫畫呈黃金角度,暗合"永字八法"趯勢。黃庭堅謂"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此豎鈎正是點睛處。

七、並列豎之"川"字
三豎如三僧入定,各具禪相。智永運用"鱗羽參差"之法:首豎曲頭如老衲拄杖,次豎直頸似中年誦經,末豎輕收若沙彌合掌。包世臣【藝舟雙楫】稱"智永【千文】備盡法度",此三豎可為明證。

八、右彎豎之"訓"字
此豎貌似違楷法,實含深意。智永將末豎直筆作弓形,既破"川"字平行之板,又暗應首撇弧度。正如其師蕭子云"飛白"之法,以曲求直,恰是禪家"轉法華不為法華轉"之境界。

智永生當梁陳之際,承魏晉筆法而開唐楷先聲。其豎劃八變,實融鍾繇之厚、右軍之逸、大令之縱於一體。今人習楷,若於【千文】豎法細參,當可悟"豎畫如禪定,變化見本心"之要義。休竹客君所舉範字,正是渡津之寶筏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