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61|回复: 1

[讲古] 鸿门宴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6-14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增见实在指望不上项羽了,于是悄悄起身,来到大账外,点手叫来项羽手下大将,也是他的堂弟,项庄。

范增对项庄说:“如果刘邦不死,将来一定是项羽将军最大的对手,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杀了他。但是将军不忍心,现在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你以舞剑助兴的名义上前,找机会杀掉刘邦。”

范增的权利,在军中是仅次于项羽,而且范增又是一心一意替项羽着想,所以项庄慨然允诺。

项庄进入大帐,向项羽建议:“在军队中饮酒,没什么歌舞助兴,太无聊了,我来舞剑给大家祝祝酒兴吧。”

项羽一听还挺高兴,觉得自己这个弟弟还真不错,挺有眼色。

项庄拔剑在手,舞动起来,一边舞,一边慢慢靠近刘邦。

张良首先发现不好,但是张良武艺不行,只好以目示意项伯。

项伯也发觉项庄来意不善,那刘邦现在可是自己的亲家,不能不管啊,于是也站起身,拔出宝剑,一边解释,一个人舞剑没意思,两个人对舞更精彩,一边和项庄对舞起来。

项伯有意的挡在刘邦身前,使项庄靠近不了刘邦。

不管二人武艺高低如何,项伯可是项庄的叔叔,项庄怎么着,也不敢伤害项伯啊。因此二人折腾半天,项庄也没能靠近刘邦。

这就是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来历。

张良见事态紧急,悄悄走出大帐,来找樊哙。

樊哙是刘邦手下第一流的勇将,再加上和刘邦是亲戚,对刘邦非常忠心。

樊哙听说事态紧急,一手拿剑,一手持盾牌,冲入大帐,救援刘邦。

把守大帐的卫兵拦阻,被樊哙用盾牌硬生生撞开众人,闯入大帐。

樊哙怒目横眉,直面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正在畅饮,突然见闯进来一条大汉,也吓了一跳,有些生气,手扶佩剑,跪坐着挺起身询问:“你是什么人?”

张良在旁边打圆场,解释说:“这是沛公的侍卫樊哙。”

项羽还挺喜欢樊哙这样的猛士,于是吩咐手下,先给了樊哙一杯酒,又给樊哙一只生的猪腿。樊哙也不拒绝,将盾牌扣在地上,将生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宝剑切著吃了下去。吃完后,又对着项羽慷慨陈词,替刘邦表白一番。

经过樊哙的折腾,项庄也没办法继续舞剑了,退了下去。

项羽呢,看樊哙还颇为顺眼,也没将樊哙赶出去,而是让他坐在刘邦旁边。

这个时候,酒宴进行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刘邦装作上厕所的样子,离开大帐,将樊哙也叫了出来,准备悄悄逃离项羽的军营,返回灞上。但是刘邦又担心不辞而别,项羽会生气。樊哙劝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意思是,现在项羽是菜刀和案板,我们就是案板上的鱼肉,逃命要紧,别管那么多了。

可不管不行啊,真要惹怒了项羽,这番折腾不就白忙了吗。

好在还有张良在。商议后,决定让张良留下,这样万一项羽问起来,也好有个交代。刘邦来的时候,也是带着礼物来的,一双白璧,准备给项羽的,一双玉斗,准备给范增的。只不过还没找到合适的机会送出去,现在正好,交给张良,让他转交。

为了安全,刘邦并没有带着他的车马随从一起离开,而是独自骑着马,只带着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员装扮成随从的将领,悄悄离开项羽的大营。为了减小目标,那4员将领都没敢骑马,而是拿着宝剑和盾牌,跑步跟随在刘邦身后往回赶。

当时两军的距离,走大路的话有40里,但是如果走小路,只有20里,为了尽快脱离虎口,刘邦领着4将,从骊山脚下的小路,一路跑回自己的大营。

估计著时间,感觉差不多刘邦已经回到自己的军营了,张良才走进项羽的中军大帐,代替刘邦,向项羽辞谢,表达歉意:“沛公刘邦不胜酒力,已经离开了,不能亲自向您告辞,深表歉意。他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敬献给范增将军。”

项羽一愣,问张良:“刘邦在哪?”

张良回答:“沛公惧怕您的虎威,觉得您对他还有责备的意思,吓得已经回到灞上的军营去了。”

项羽闻听,倒没生气,而是接受了玉璧。这就表示原谅了刘邦,不在计较这件事的意思。

范增气得拔出宝剑,将给自己的玉斗打得粉碎,仰天长叹,怒目瞪着项羽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这里范增怒骂项羽是个成不了大事的家伙,并预测,将来夺取项羽天下的,一定是刘邦。

可惜,这些话,项羽还是没在意。

刘邦呢?回到大营,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曹无伤,去掉了这个祸患。

彭岐玉 发表于 2025-4-1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鸿门宴中范增谋略之失与项氏集团的结构性危机》

鸿门宴作为楚汉相争的关键节点,历来为史家所重。细究范增"项庄舞剑"之谋,实暴露楚军集团三重致命缺陷:

一、决策机制之弊
范增虽为亚父,然终非项氏宗亲。其"出帐密嘱"之举,恰反映项羽核心圈层的封闭性。《史记·项羽本纪》载"羽季父项伯素善张良",已埋下权力裂隙。当范增需绕开主帅直接调遣项庄时,暴露出谋士在项氏军事体系中的制度性尴尬——既无正式兵权,又缺宗法保障。这种依赖私人关系的指挥模式,较之刘邦"萧何主政、韩信统兵"的职能分化,显见原始。

二、宗族政治的悖论
项伯护刘非偶然。楚军以项氏宗族为骨干,本为凝聚力之源,却成致命软肋。项庄面对叔父项伯时"不敢加刃",正是宗法伦理凌驾军事纪律的典型表现。司马迁以"项伯亦拔剑起舞"八字,深刻揭示血缘网络对军事行动的消解。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争夺天下的进程中已显不合时宜。

三、战略认知的错位
范增之谋本质是战术突袭,然当时项羽已行分封之事,客观上承认诸侯并立格局。项伯夜访张良时言"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实代表楚军内部普遍认知。范增未能察觉项羽心态已从"灭秦"转向"称霸",仍执着于肉体消灭政敌,其谋与集团整体战略严重脱节。这种认知落差,终使"玉玦三举"沦为独白。

樊哙闯帐事件更具深意。项羽赐彘肩之举,非仅欣赏勇武,实为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表演——通过展示对敌对武士的宽容,强化霸主形象。这种表演型统治思维,恰与范增务实的权力算计形成对冲,终使鸿门宴成为项羽集团战略混乱的集中展演。

太史公曰"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举而三不应,非独项羽优柔,实乃楚汉之际两种政治逻辑的激烈碰撞。范增之失,不在谋略不精,而在未能洞察项氏集团已从革命组织蜕变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结构性转变。此中教训,足为后世鉴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