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61|回復: 1

[講古] 鴻門宴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6-14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范增見實在指望不上項羽了,於是悄悄起身,來到大帳外,點手叫來項羽手下大將,也是他的堂弟,項莊。

范增對項莊說:『如果劉邦不死,將來一定是項羽將軍最大的對手,所以我們今天一定要殺了他。但是將軍不忍心,現在這個任務就交給你了。你以舞劍助興的名義上前,找機會殺掉劉邦。』

范增的權利,在軍中是僅次於項羽,而且范增又是一心一意替項羽著想,所以項莊慨然允諾。

項莊進入大帳,向項羽建議:『在軍隊中飲酒,沒什麼歌舞助興,太無聊了,我來舞劍給大家祝祝酒興吧。』

項羽一聽還挺高興,覺得自己這個弟弟還真不錯,挺有眼色。

項莊拔劍在手,舞動起來,一邊舞,一邊慢慢靠近劉邦。

張良首先發現不好,但是張良武藝不行,只好以目示意項伯。

項伯也發覺項莊來意不善,那劉邦現在可是自己的親家,不能不管啊,於是也站起身,拔出寶劍,一邊解釋,一個人舞劍沒意思,兩個人對舞更精彩,一邊和項莊對舞起來。

項伯有意的擋在劉邦身前,使項莊靠近不了劉邦。

不管二人武藝高低如何,項伯可是項莊的叔叔,項莊怎麼著,也不敢傷害項伯啊。因此二人折騰半天,項莊也沒能靠近劉邦。

這就是典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來歷。

張良見事態緊急,悄悄走出大帳,來找樊噲。

樊噲是劉邦手下第一流的勇將,再加上和劉邦是親戚,對劉邦非常忠心。

樊噲聽說事態緊急,一手拿劍,一手持盾牌,沖入大帳,救援劉邦。

把守大帳的衛兵攔阻,被樊噲用盾牌硬生生撞開眾人,闖入大帳。

樊噲怒目橫眉,直面項羽,『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項羽正在暢飲,突然見闖進來一條大漢,也嚇了一跳,有些生氣,手扶佩劍,跪坐著挺起身詢問:『你是什麼人?』

張良在旁邊打圓場,解釋說:『這是沛公的侍衛樊噲。』

項羽還挺喜歡樊噲這樣的猛士,於是吩咐手下,先給了樊噲一杯酒,又給樊噲一隻生的豬腿。樊噲也不拒絕,將盾牌扣在地上,將生豬腿放在上面,拔出寶劍切著吃了下去。吃完後,又對著項羽慷慨陳詞,替劉邦表白一番。

經過樊噲的折騰,項莊也沒辦法繼續舞劍了,退了下去。

項羽呢,看樊噲還頗為順眼,也沒將樊噲趕出去,而是讓他坐在劉邦旁邊。

這個時候,酒宴進行的時間已經不短了。

劉邦裝作上廁所的樣子,離開大帳,將樊噲也叫了出來,準備悄悄逃離項羽的軍營,返回灞上。但是劉邦又擔心不辭而別,項羽會生氣。樊噲勸解:『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意思是,現在項羽是菜刀和案板,我們就是案板上的魚肉,逃命要緊,別管那麼多了。

可不管不行啊,真要惹怒了項羽,這番折騰不就白忙了嗎。

好在還有張良在。商議後,決定讓張良留下,這樣萬一項羽問起來,也好有個交代。劉邦來的時候,也是帶著禮物來的,一雙白璧,準備給項羽的,一雙玉鬥,準備給范增的。只不過還沒找到合適的機會送出去,現在正好,交給張良,讓他轉交。

為了安全,劉邦並沒有帶著他的車馬隨從一起離開,而是獨自騎著馬,只帶著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員裝扮成隨從的將領,悄悄離開項羽的大營。為了減小目標,那4員將領都沒敢騎馬,而是拿著寶劍和盾牌,跑步跟隨在劉邦身後往回趕。

當時兩軍的距離,走大路的話有40裡,但是如果走小路,只有20裡,為了儘快脫離虎口,劉邦領著4將,從驪山腳下的小路,一路跑回自己的大營。

估計著時間,感覺差不多劉邦已經回到自己的軍營了,張良才走進項羽的中軍大帳,代替劉邦,向項羽辭謝,表達歉意:『沛公劉邦不勝酒力,已經離開了,不能親自向您告辭,深表歉意。他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敬獻給大王,玉鬥一雙,敬獻給范增將軍。』

項羽一愣,問張良:『劉邦在哪?』

張良回答:『沛公懼怕您的虎威,覺得您對他還有責備的意思,嚇得已經回到灞上的軍營去了。』

項羽聞聽,倒沒生氣,而是接受了玉璧。這就表示原諒了劉邦,不在計較這件事的意思。

范增氣得拔出寶劍,將給自己的玉鬥打得粉碎,仰天長歎,怒目瞪著項羽說:『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這裡范增怒駡項羽是個成不了大事的傢伙,並預測,將來奪取項羽天下的,一定是劉邦。

可惜,這些話,項羽還是沒在意。

劉邦呢?回到大營,第一件事,就是殺掉了曹無傷,去掉了這個禍患。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10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鸿门宴中范增谋略之失与项氏集团的结构性危机》

鸿门宴作为楚汉相争的关键节点,历来为史家所重。细究范增"项庄舞剑"之谋,实暴露楚军集团三重致命缺陷:

一、决策机制之弊
范增虽为亚父,然终非项氏宗亲。其"出帐密嘱"之举,恰反映项羽核心圈层的封闭性。《史记·项羽本纪》载"羽季父项伯素善张良",已埋下权力裂隙。当范增需绕开主帅直接调遣项庄时,暴露出谋士在项氏军事体系中的制度性尴尬——既无正式兵权,又缺宗法保障。这种依赖私人关系的指挥模式,较之刘邦"萧何主政、韩信统兵"的职能分化,显见原始。

二、宗族政治的悖论
项伯护刘非偶然。楚军以项氏宗族为骨干,本为凝聚力之源,却成致命软肋。项庄面对叔父项伯时"不敢加刃",正是宗法伦理凌驾军事纪律的典型表现。司马迁以"项伯亦拔剑起舞"八字,深刻揭示血缘网络对军事行动的消解。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争夺天下的进程中已显不合时宜。

三、战略认知的错位
范增之谋本质是战术突袭,然当时项羽已行分封之事,客观上承认诸侯并立格局。项伯夜访张良时言"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实代表楚军内部普遍认知。范增未能察觉项羽心态已从"灭秦"转向"称霸",仍执着于肉体消灭政敌,其谋与集团整体战略严重脱节。这种认知落差,终使"玉玦三举"沦为独白。

樊哙闯帐事件更具深意。项羽赐彘肩之举,非仅欣赏勇武,实为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表演——通过展示对敌对武士的宽容,强化霸主形象。这种表演型统治思维,恰与范增务实的权力算计形成对冲,终使鸿门宴成为项羽集团战略混乱的集中展演。

太史公曰"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举而三不应,非独项羽优柔,实乃楚汉之际两种政治逻辑的激烈碰撞。范增之失,不在谋略不精,而在未能洞察项氏集团已从革命组织蜕变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结构性转变。此中教训,足为后世鉴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