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28|回复: 0

[讲古] 项羽为何准备杀掉刘邦?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6-11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项羽得知刘邦兵进咸阳的消息,心急火燎,催促人马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向关中地区杀来。为了尽快到达关中,项羽愈发的残暴起来。

公元前207年11月中旬,在比刘邦晚一个多月后,项羽的大军到达函谷关下。

当项羽率领40万雄兵抵达函谷关的时候,却发现早已被刘邦占据的函谷关关门紧闭,戒备森严。守关将士宣称,自己等人奉沛公刘邦的将令把守此关,不管哪路人马,没有沛公的同意,不得入关。

项羽勃然大怒,立刻命令手下将士攻打。

守关的将士哪是项羽手下兵将的敌手,没用三招两式,函谷关就被项羽攻下。刘邦派来的兵将,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项羽率领大军兵进函谷,在新丰鸿门这个地方,驻扎下来。

fd57d7f8a8323e4d2115d863c595e5c9.jpg

项羽的谋士范增一直将刘邦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因为范增觉得刘邦其人,志向远大,如果不能尽早铲除,将来一定是项羽的主要对手。

范增曾经不止一次建议项羽杀掉刘邦,可惜项羽一直没在意。而且因为当年在楚怀王面前,在怀王的安排下,两人曾经“约为兄弟”,所以项羽虽然多少有些看不上刘邦,但是一直对刘邦并没有杀心。

所以在对待刘邦的问题上,虽然项羽对范增尊称为“亚父”,也知道范增对自己是一片忠心,但是还是一直没在意范增的建议,也没将刘邦放在心上。

但是现在刘邦一系列的做法,尤其是派兵把守函谷关的做法,却令项羽是冲冲大怒。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秘密派人来项羽处,告刘邦的黑状来了。

曹无伤告诉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意思就是,刘邦准备做这个关中王了,让原来的秦王子婴为国相,要将秦国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

项羽更加生气,再加上范增不断的提醒,项羽终于下定决心,杀掉刘邦,铲除祸患。

项羽下令,让士卒好好休息,第二天饱餐战饭,然后一举击破刘邦的军队。

04bdcc2a70155cbf4bf62d15f0e64e9b.jpg

那么,这个曹无伤,作为刘邦的手下,为什么要出卖,或者说是恶意中伤刘邦呢?

估计是一场政治投机。

因为当时,项羽的军队四十万,号称百万,驻扎在鸿门这个地方;刘邦的军队十万,号称二十万,驻扎在灞上。两军相距约40里。按照双方的实力对比的话,不管是战斗力还是数量,项羽的军队都远超刘邦的军队。两军如果真的交锋,刘邦的军队必败无疑。

曹无伤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提前给自己找了一条退路,借出卖刘邦,来讨好项羽。这样,万一刘邦战败,项羽怎么还不得给自己个一官半职的。

当然,曹无伤这里说刘邦的,也不算完全的无中生有,至少“沛公欲王关中”,这句话是真实的。当然,添油加醋以鼓起项羽怒火的资讯也不少。

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曹无伤的出卖,会发生后面项羽要杀刘邦等一系列的事件吗?估计也应该发生。因为别人不说,有那位范增在项羽身边,再加上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的事,已经足以挑起项羽的怒火了。

也就是说,其实,曹无伤的出卖只不过是个导火索而已。

efe2e8dd91890371d2d6503bf834d02c.jpg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和刘邦毫无关系的人,却阴差阳错的救了刘邦一命。这个人就是项羽的亲叔叔,项伯。

当项伯听到将要剿灭刘邦大军的消息时,焦急万分。当然,项伯和刘邦并没有什么交情,也并不是担心刘邦的生死,可是别忘了,他的至交好友张良可是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当年可是救过项伯的命,项伯担心张良的安危啊。

于是,项伯骑着马,连夜赶到刘邦的大营前。

项伯想的很简单,见到张良后,三言五语,解释清楚,然后拉着张良就走。这样,既不会耽误项羽攻打刘邦的计划,又救出了自己朋友的性命。

可是,项伯不在乎刘邦的性命,张良在乎啊。张良还打算辅佐著刘邦干一番大事业呢,怎么能眼看着刘邦陷入死地,自己却弃之而去呢?

听到项伯说明来意,张良也惊出了一身冷汗,好悬呐。

张良先是义正辞严的告诉项伯,在危难时为了自己的性命,抛弃别人,是不道义的,自己不能那么做,然后稳住项伯,来见刘邦,将这件事详详细细的告诉了刘邦。

刘邦也吓傻了,急忙向张良问计。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冯臼 发表于 2025-6-28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鸿门杀刘之谋的政治博弈与战略误判》

项、刘之争乃秦汉之际最具戏剧性的权力博弈,其核心实为"怀王之约"合法性与军事实力的错位。项羽起杀心非因一时之怒,实乃政治格局剧变下的必然反应,今试析其深层动因。

一、法统之争:怀王约定的结构性矛盾
前208年楚怀王与诸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实为六国复辟势力对秦地的权力分配方案。刘邦以偏师西进,趁项羽与秦军主力鏖战巨鹿时捷足先登,已触犯项羽集团根本利益。函谷关闭门之举,非仅军事防御,实为政治宣示——刘邦以"关中王"自居,公然挑战项羽"诸侯上将军"的统帅权威。曹无伤所谓"欲王关中"之告,不过点破双方心照不宣的事实。

二、实力失衡:军事威慑下的决策逻辑
项羽统四十万联军(实约二十五万)屯鸿门,对刘邦十万疲卒形成压倒优势。然《史记·项羽本纪》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非单纯军事部署。古代"飨士"乃决战前最高礼仪,实为向诸侯联军展示权威的政治表演。范增"其志不在小"的论断,本质是察觉刘邦集团已形成独立的政治主张,此非军力强弱可解。

三、权力建构:项氏集团的统治困境
项羽杀刘之谋折射出其权力体系的根本缺陷。巨鹿战后虽为诸侯盟主,却未建立有效官僚系统,反赖范增等楚旧贵族维持。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收秦民之心,萧何收秦丞相府图籍,已展现建制能力。曹无伤叛主非单纯投机,实反映刘邦集团内部对项氏强权的恐惧——此恰为范增所言"天子气"的群众基础。

四、战略误判:政治伦理的致命忽视
项羽之失在于以军事思维处理政治问题。其忽视"约为兄弟"的象征价值,未解怀王名义仍为反秦旗帜。若贸然诛杀先入关者,将瓦解反秦联盟法理基础。后鸿门宴不杀刘邦,非因妇人之仁,实因察觉诸侯"从壁上观"时已露离心之态。

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恰说明项氏集团缺乏制度建构的致命伤。杀刘之谋的兴起与消解,实为军功集团向政治集团转型中的必然阵痛。后世当鉴:权力博弈非独武力较量,更是政治合法性的争夺。刘邦后来以"义帝之死"为口实讨项,正反证当年鸿门杀刘若成,反加速项氏政治破产。此中机微,足为千古权谋之镜鉴。

(全文798字)
事无巨细 发表于 2025-7-25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项羽鸿门杀刘邦之动机与曹无伤叛主事考》

项羽决意诛杀刘邦一事,实乃秦末权力格局剧变之关键转折。此事表面观之似因函谷关争端而起,然细究其里,实蕴含三重深层动因:

一、政治盟约之实质破裂
昔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此盟约实为楚地集团内部权力分配之基础。刘邦先入咸阳而据函谷,已触动项氏根本利益。项羽叔父项梁战死后,楚军实际已分裂为以项羽为首之军事集团与怀王为象征之旧楚势力。刘邦受怀王派遣西进,其据关中即意味着旧约体系对项氏新权的挑战。函谷闭关非仅军事动作,实为政治表态。

二、权力合法性之争
曹无伤所谓"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之语,恰中项羽政治焦虑。秦王子婴若为相,意味着刘邦试图继承秦法统而非单纯灭秦。项羽坑杀降卒、火烧咸阳之举,本质是要彻底摧毁秦制。二者对待秦遗产态度之殊异,实关乎新政权建构之根本路线。范增屡劝除刘,非仅虑其个人野心,更深忧其政治路线之异。

三、军功集团内部倾轧
曹无伤之叛,折射出当时将领普遍之投机心理。当是时,项羽军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军十万号称二十万,此种"号称"现象本身即显示军阀虚张声势之风。中下级将领于势力消长之际,往往择强而附。考《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入咸阳后"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而后还军灞上,此间政策摇摆必致部属离心。曹无伤之举,实为乱世武人典型之自保策略。

太史公记此事,特著"项羽大怒"四字,实暗喻其政治判断受情绪左右之弊。若项羽纯为军事考量,当立即进兵而非设宴鸿门。其既设宴又纵敌,恰显示其政治思虑与军事行动之矛盾。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细节,更暴露楚军内部决策机制之紊乱。

要言之,项羽杀刘之意,非仅因一时之怒,实关乎秦汉之际权力再分配之核心矛盾。而曹无伤之叛,不过是此历史关头人性弱点之注脚。后世读史至此,当悟政治决断需超越个人意气,方成大事。司马迁于《项羽本纪》中埋设此节,正是要后人深思权力博弈中理性与情感之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