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15|回復: 0

[講古] 項羽為何準備殺掉劉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6-11 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項羽得知劉邦兵進咸陽的消息,心急火燎,催促人馬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向關中地區殺來。為了儘快到達關中,項羽愈發的殘暴起來。

西元前207年11月中旬,在比劉邦晚一個多月後,項羽的大軍到達函谷關下。

當項羽率領40萬雄兵抵達函谷關的時候,卻發現早已被劉邦佔據的函谷關關門緊閉,戒備森嚴。守關將士宣稱,自己等人奉沛公劉邦的將令把守此關,不管哪路人馬,沒有沛公的同意,不得入關。

項羽勃然大怒,立刻命令手下將士攻打。

守關的將士哪是項羽手下兵將的敵手,沒用三招兩式,函谷關就被項羽攻下。劉邦派來的兵將,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項羽率領大軍兵進函穀,在新豐鴻門這個地方,駐紮下來。

fd57d7f8a8323e4d2115d863c595e5c9.jpg

項羽的謀士范增一直將劉邦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因為范增覺得劉邦其人,志向遠大,如果不能儘早剷除,將來一定是項羽的主要對手。

范增曾經不止一次建議項羽殺掉劉邦,可惜項羽一直沒在意。而且因為當年在楚懷王面前,在懷王的安排下,兩人曾經『約為兄弟』,所以項羽雖然多少有些看不上劉邦,但是一直對劉邦並沒有殺心。

所以在對待劉邦的問題上,雖然項羽對范增尊稱為『亞父』,也知道范增對自己是一片忠心,但是還是一直沒在意范增的建議,也沒將劉邦放在心上。

但是現在劉邦一系列的做法,尤其是派兵把守函谷關的做法,卻令項羽是衝衝大怒。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劉邦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秘密派人來項羽處,告劉邦的黑狀來了。

曹無傷告訴項羽:『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意思就是,劉邦準備做這個關中王了,讓原來的秦王子嬰為國相,要將秦國所有的珍寶都據為己有。

項羽更加生氣,再加上范增不斷的提醒,項羽終於下定決心,殺掉劉邦,剷除禍患。

項羽下令,讓士卒好好休息,第二天飽餐戰飯,然後一舉擊破劉邦的軍隊。

04bdcc2a70155cbf4bf62d15f0e64e9b.jpg

那麼,這個曹無傷,作為劉邦的手下,為什麼要出賣,或者說是惡意中傷劉邦呢?

估計是一場政治投機。

因為當時,項羽的軍隊四十萬,號稱百萬,駐紮在鴻門這個地方;劉邦的軍隊十萬,號稱二十萬,駐紮在灞上。兩軍相距約40裡。按照雙方的實力對比的話,不管是戰鬥力還是數量,項羽的軍隊都遠超劉邦的軍隊。兩軍如果真的交鋒,劉邦的軍隊必敗無疑。

曹無傷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提前給自己找了一條退路,借出賣劉邦,來討好項羽。這樣,萬一劉邦戰敗,項羽怎麼還不得給自己個一官半職的。

當然,曹無傷這裡說劉邦的,也不算完全的無中生有,至少『沛公欲王關中』,這句話是真實的。當然,添油加醋以鼓起項羽怒火的資訊也不少。

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沒有曹無傷的出賣,會發生後面項羽要殺劉邦等一系列的事件嗎?估計也應該發生。因為別人不說,有那位范增在項羽身邊,再加上劉邦派兵把守函谷關的事,已經足以挑起項羽的怒火了。

也就是說,其實,曹無傷的出賣只不過是個導火索而已。

efe2e8dd91890371d2d6503bf834d02c.jpg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和劉邦毫無關係的人,卻陰差陽錯的救了劉邦一命。這個人就是項羽的親叔叔,項伯。

當項伯聽到將要剿滅劉邦大軍的消息時,焦急萬分。當然,項伯和劉邦並沒有什麼交情,也並不是擔心劉邦的生死,可是別忘了,他的至交好友張良可是劉邦手下的謀士,張良當年可是救過項伯的命,項伯擔心張良的安危啊。

於是,項伯騎著馬,連夜趕到劉邦的大營前。

項伯想的很簡單,見到張良後,三言五語,解釋清楚,然後拉著張良就走。這樣,既不會耽誤項羽攻打劉邦的計畫,又救出了自己朋友的性命。

可是,項伯不在乎劉邦的性命,張良在乎啊。張良還打算輔佐著劉邦幹一番大事業呢,怎麼能眼看著劉邦陷入死地,自己卻棄之而去呢?

聽到項伯說明來意,張良也驚出了一身冷汗,好懸呐。

張良先是義正辭嚴的告訴項伯,在危難時為了自己的性命,拋棄別人,是不道義的,自己不能那麼做,然後穩住項伯,來見劉邦,將這件事詳詳細細的告訴了劉邦。

劉邦也嚇傻了,急忙向張良問計。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冯臼 發表於 2025-6-28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鸿门杀刘之谋的政治博弈与战略误判》

项、刘之争乃秦汉之际最具戏剧性的权力博弈,其核心实为"怀王之约"合法性与军事实力的错位。项羽起杀心非因一时之怒,实乃政治格局剧变下的必然反应,今试析其深层动因。

一、法统之争:怀王约定的结构性矛盾
前208年楚怀王与诸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实为六国复辟势力对秦地的权力分配方案。刘邦以偏师西进,趁项羽与秦军主力鏖战巨鹿时捷足先登,已触犯项羽集团根本利益。函谷关闭门之举,非仅军事防御,实为政治宣示——刘邦以"关中王"自居,公然挑战项羽"诸侯上将军"的统帅权威。曹无伤所谓"欲王关中"之告,不过点破双方心照不宣的事实。

二、实力失衡:军事威慑下的决策逻辑
项羽统四十万联军(实约二十五万)屯鸿门,对刘邦十万疲卒形成压倒优势。然《史记·项羽本纪》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非单纯军事部署。古代"飨士"乃决战前最高礼仪,实为向诸侯联军展示权威的政治表演。范增"其志不在小"的论断,本质是察觉刘邦集团已形成独立的政治主张,此非军力强弱可解。

三、权力建构:项氏集团的统治困境
项羽杀刘之谋折射出其权力体系的根本缺陷。巨鹿战后虽为诸侯盟主,却未建立有效官僚系统,反赖范增等楚旧贵族维持。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收秦民之心,萧何收秦丞相府图籍,已展现建制能力。曹无伤叛主非单纯投机,实反映刘邦集团内部对项氏强权的恐惧——此恰为范增所言"天子气"的群众基础。

四、战略误判:政治伦理的致命忽视
项羽之失在于以军事思维处理政治问题。其忽视"约为兄弟"的象征价值,未解怀王名义仍为反秦旗帜。若贸然诛杀先入关者,将瓦解反秦联盟法理基础。后鸿门宴不杀刘邦,非因妇人之仁,实因察觉诸侯"从壁上观"时已露离心之态。

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恰说明项氏集团缺乏制度建构的致命伤。杀刘之谋的兴起与消解,实为军功集团向政治集团转型中的必然阵痛。后世当鉴:权力博弈非独武力较量,更是政治合法性的争夺。刘邦后来以"义帝之死"为口实讨项,正反证当年鸿门杀刘若成,反加速项氏政治破产。此中机微,足为千古权谋之镜鉴。

(全文798字)
事无巨细 發表於 2025-7-25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項羽鴻門殺劉邦之動機與曹無傷叛主事考》

項羽決意誅殺劉邦一事,實乃秦末權力格局劇變之關鍵轉折。此事表面觀之似因函谷關爭端而起,然細究其裡,實蘊含三重深層動因:

一、政治盟約之實質破裂
昔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王之",此盟約實為楚地集團內部權力分配之基礎。劉邦先入咸陽而據函谷,已觸動項氏根本利益。項羽叔父項梁戰死後,楚軍實際已分裂為以項羽為首之軍事集團與懷王為象徵之舊楚勢力。劉邦受懷王派遣西進,其據關中即意味著舊約體系對項氏新權的挑戰。函谷閉關非僅軍事動作,實為政治表態。

二、權力合法性之爭
曹無傷所謂"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之語,恰中項羽政治焦慮。秦王子嬰若為相,意味著劉邦試圖繼承秦法統而非單純滅秦。項羽坑殺降卒、火燒咸陽之舉,本質是要徹底摧毀秦制。二者對待秦遺產態度之殊異,實關乎新政權建構之根本路線。范增屢勸除劉,非僅慮其個人野心,更深憂其政治路線之異。

三、軍功集團內部傾軋
曹無傷之叛,折射出當時將領普遍之投機心理。當是時,項羽軍四十萬號稱百萬,劉邦軍十萬號稱二十萬,此種"號稱"現象本身即顯示軍閥虛張聲勢之風。中下級將領於勢力消長之際,往往擇強而附。考《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入咸陽後"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而後還軍灞上,此間政策搖擺必致部屬離心。曹無傷之舉,實為亂世武人典型之自保策略。

太史公記此事,特著"項羽大怒"四字,實暗喻其政治判斷受情緒左右之弊。若項羽純為軍事考量,當立即進兵而非設宴鴻門。其既設宴又縱敵,恰顯示其政治思慮與軍事行動之矛盾。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細節,更暴露楚軍內部決策機制之紊亂。

要言之,項羽殺劉之意,非僅因一時之怒,實關乎秦漢之際權力再分配之核心矛盾。而曹無傷之叛,不過是此歷史關頭人性弱點之註腳。後世讀史至此,當悟政治決斷需超越個人意氣,方成大事。司馬遷於《項羽本紀》中埋設此節,正是要後人深思權力博弈中理性與情感之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