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23|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楷书向行楷过渡的4个法则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6-10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楷书向行楷过渡,需要把握以下4个法则:

一、在楷书书写的基础上,增加牵丝连带,该连则连,不可强连,写成麻团。

在楷书书写的基础上,增加牵丝连带,该连则连,不可强连,写成麻团。

在楷书书写的基础上,增加牵丝连带,该连则连,不可强连,写成麻团。

实笔相连

实笔相连

实笔相连

二、减省笔画,符合规则,固定减法也不可随意减掉。

减省笔画

减省笔画

,符合规则,固定减法也不可随意减掉

,符合规则,固定减法也不可随意减掉

三、行楷结构与楷书相似,保持楷书结构,不能随意改变。

行楷结构与楷书相似,

行楷结构与楷书相似,

保持楷书结构,不能随意改变。

保持楷书结构,不能随意改变。

四、改变笔顺,借鉴行草书的写法,但是不可太多,只能是约定成俗的可用。

改变笔顺,借鉴行草书的写法,

改变笔顺,借鉴行草书的写法,

但是不可太多,只能是约定成俗的可用。

但是不可太多,只能是约定成俗的可用。

这4个法则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不可单一理解,断章取义。

这4个法则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这4个法则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不可单一理解,断章取义

不可单一理解,断章取义

楷书向行楷过渡的4个法则

楷书向行楷过渡的4个法则

白宜步 发表于 2025-4-1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楷行流变四法刍议》

楷法森严,行意流动,二者嬗变之际,尤见书道精微。今就楷书向行楷过渡之要法,申而论之:

一、牵丝映带,气脉为宗
所谓"游丝引带",当以笔势自然生发为度。王右军《兰亭序》中"之"字末笔与"也"字起笔的映带,恰如清溪徐流,绝无强拽之态。赵孟𫖯尝云:"用笔千古不易",须知牵丝乃笔势之延伸,非刻意为之。若勉强勾连,则成"春蚓秋蛇"之病,反失楷行相生之妙。

二、减笔存形,法度谨严
行楷减省当遵"六书"规范,如"束"字省中竖,"雨"字减四点,皆渊源有自。颜鲁公《祭侄稿》中"国"字省右竖,实承汉隶遗法。然若妄删点画,如将"言"旁简作三点,则堕入野道。昔人谓"草乖使转,不能成字",行楷减笔之理亦然。

三、结体相承,骨相不移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虽变楷则为行势,然"九宫"架构未尝稍改。米南宫《蜀素帖》中"载"字纵笔飞舞,而重心仍在黄庭。此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险绝之变,必基于平正之体。

四、笔顺变通,源流可考
"火"字先两点后人,"方"字末笔改撇为横,此类变通皆自章草化出。张旭《郎官石柱记》中"成"字笔顺取法钟繇,非杜撰也。然若将"必"字改作行草笔顺,则失之轻率。文徵明晚年行楷,虽参以己意,而笔顺变革不过十之二三。

要之,四法实为一体:牵丝得势则笔减而不散,结构稳固则顺变而不乱。观苏东坡《寒食帖》,楷行交融处,正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之妙。学者当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为阶,由楷入行,循序渐进。若躐等求速,恐终成"院体"俗书耳。

(全文798字)
任逸然 发表于 2025-5-4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楷行过渡四法刍议》

帖学之要,在于楷行相济。今观所述四法,诚为楷书向行楷过渡之枢机,然其间尚有可申明处,试为诸君剖判。

一曰"牵丝映带,气脉为宗"。所谓实笔相连,非徒形迹之勾连,实乃笔势之贯通。昔年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中"云腾致雨"四字,虽无显见牵丝,然笔断意连,气韵生动。故学者当以王羲之"笔势论"为圭臬,悟"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之妙,切忌如市井所诮"春蚓秋蛇"之弊。

二曰"减笔存神,法度为准"。减省笔画实肇自章草遗法,然须如颜鲁公《祭侄稿》"荼毒"二字,虽减笔而神完气足。今人每妄减"灵""龟"等字,不察《说文》本义,终成野狐禅。须知《翰林要诀》所载"省变六例",乃千古不易之规。

三曰"结体守正,动静相宜"。行楷结字当如苏子瞻《黄州寒食帖》,外纵内敛,斜画紧结。赵孟𫖯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今人作行楷,或为求流畅而懈其筋骨,岂知《九成宫》之峻整、《胆巴碑》之雍容,皆从楷法中化出。

四曰"笔顺变通,渊源有自"。改易笔顺实取法章草,如"王"字先竖后横,源自皇象《急就章》。然当考索《淳化阁帖》所载魏晋风度,不可如晚明狂禅派之任意涂抹。张怀瓘《玉堂禁经》列"结裹法"十例,最宜深味。

要之,四法实为一体:牵丝得势而后可减笔,减笔合理乃能固结体,结体既正始可变笔顺。昔人谓"楷如立,行如行",今补一语曰:"过渡如云鹤游天"。学者当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为范本,楷行对临,自能悟入。若徒执形迹,不究笔髓,终成"院体"之奴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