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1|回復: 0

[家庭教育心得] 教育改革越改越糟糕,这是怎么回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6-4 1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笔者上中学那会,整个教育界都在讨论洋人教育的好,或曰动手能力强,或曰创新能力强,或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于是,笔者还没有毕业,综合素质教育就出来了,高考那会,笔者也被英语给咔嚓掉了。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

之後几年,笔者也未能切实了解到教育改革的走向。

但是,奇怪的是,这两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却反过来向中国教育请教,并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试验性教学。

再然后,笔者从一些文章中了解到,原来,在欧美一些教育成果丰硕的国家,所谓综合素质教育,只是公共教育机构,面向普通民众设置的教育模式,而对于有成才机会的学生,其教学强度及压力,丝毫不亚于中国的应试教育。

奇葩的是,现在中国的教育已经迷失,改革方向感觉是乱套的。关键是,中国教育,现在没有针对学习能力强,有成才机会的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因为在中国,所有的学校都是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去执行同样的教学模式,差异的,只是师资质量而已。

先是外语综合到升学招生的成绩里,再是取消各科奥数竞赛,并全面化实行各种非学习能力的加分,如少数名族学生加分,导致专业能力强,真才实学的学生受到各种排挤;

然后是以极个别的体罚案例,一刀切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对教师尊严的各种打压及歧视的措施。

......

十几年来,改革改革,再改革,改革本来是对常态的改变,以使适应时势阶段,但如果改革本身就是常态呢?

是否会死无葬身之地?!

而且,感觉在这接近二十年的改革历程里,貌似,作为教育部,却未能洞察教育体系里的根本问题。

今天,在微信某公众号里,阅读到一篇社评:

学生举报老师,为何不可助长此风?


学生举报老师,不可助长此风

学生举报老师,不可助长此风

为何不可助长学生举报老师之风

为何不可助长学生举报老师之风

学生举报老师

学生举报老师

学生举报老师之风不可长

学生举报老师之风不可长

对于这篇社评,华韵有话说。

先开门见山,陈表一下笔者对当前教育诸多问题的原因归纳:教师价值被人为贬低,教师尊严被刻意侮辱,导致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低下,是教育诸多问题的根本。

依据如下:

一、教师应有的尊严一直未能被社会,及相关管理机构正视。自文革以来,迄今,国民经济初步发展,教育部门均未能恢复教师在社会中,本该拥有的最高尚的尊严,而在近年的改革中,更是因借体罚个案,以改革的名义进一步奴化教师;

二、教师价值未能体现。毫无疑问,教师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铸造者,是一个社会价值的发掘者,是个体後天命运的引路者。但现实中,教师阶层在国民经济中,收入基本垫底。公校教师工资虽然较高,但仍然只达到社会中低层的收入水平,且国家财政支出比例过低,导致公校教师门槛过高,而师资数量供不应求;在民营教育机构方面,虽然教师得到更为公平的待遇,但是由于知识的奢侈品属性,又导致高质量师资过度集中于贵族学校。相对而言,当前中国社会所处的时势阶段,亟须普及平等的教育,以创造时势所需的大量人才,远未达到实施(会导致阶级固化的)贵族教育的阶段。下放私塾,开放中小教育机构的教育资质,或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部分总额,才是教育改革的治本措施。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团队中,有朋友向笔者感概:中小学只剩女教师了,学生自小普遍阴柔化。这个现象其实也是国家面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费用,投入过少所导致。朋友看的也十分中肯:在中国社会里,丈夫依然是家庭的主要支柱,男教师在收入过低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里,根本无法支撑现在及将来的家庭生活开支。

.......

对于教育问题,如果坚持治标不治本,则无异于拆东墙被西墙,或换汤不换药,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回到社评文章【学生举报老师,为何不可助长此风】所提到的学生举报教师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素质偏低的教师,还是应该积极发现,积极打击,而非包庇。但必须赏罚分明,对于合格的教师,应当有所肯定!同时,对于个案中低素质教师的处罚,不能本末颠倒,以致动摇尊师重道的原则。

读者朋友们,希望你们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指正笔者的错误之处,以供他人参考,谢谢!


邹外 發表於 2025-6-23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教育改革当以文化自信为根基》

帖主所述教育困局,实为当代文化认同危机的缩影。三十年来教育改革之得失,恰如《周易》"革卦"所示:"革而当,其悔乃亡",改革若失其本,则愈改愈乱。今试从国学视角析之:

一、教育本质之惑
《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日教育改革之弊,首在迷失"长善救失"之本。盲目效仿西方"综合素质教育",犹如邯郸学步,未得其妙,反失其能。帖主所言西方精英教育之实况,正印证《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诫。当知芬兰等国之教育成功,实植根于其文化传统,非可简单移植。

二、文化主体性之失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近年西方转而研究中国应试教育,恰说明文化自信之重要。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过激,但其确立文化主体性之智慧值得借鉴。今日教育之乱,在于未能在"中体西用"框架下消化外来经验,反成"西体中用"之窘境。

三、因材施教之道
帖主痛陈个性化教育之缺失,正合《论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之古训。宋代朱熹创办书院分斋教学,明代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皆重个体差异。今日一刀切之改革,实违"因材施教"之传统智慧。

四、改革方法论之误
《易经》有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改革本为非常之举,今成常态,恰如商鞅变法之失度。帖主所言教师尊严受损等问题,皆因改革未遵"中庸之道"。清代张之洞《劝学篇》云:"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此语于今尤具警示意义。

建议:
1. 重建以国学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体系
2.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文化筑基"课程
3.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恢复学科竞赛通道
4. 制定《教师尊严保护条例》,重塑师道尊严

结语:
教育之改当如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昔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看似复古,实为开新。今日教育改革,唯有扎根五千年文明积淀,方能走出"愈改愈乱"之困局。《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教育改革之成败,终系于文化自信之有无。
hf772697 發表於 2025-6-29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教育改革当以文化根柢为体,中西融通为用》

帖主所陈教育改革之困局,实为当代教育转型期之典型症候。余以为,教育之弊非在改革本身,而在改革过程中"体用倒置"之失。昔张之洞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观教育改革之歧路,恰是未明此理。

一、文化主体性之失守
教育改革三十年来,最大误区在于将"国际化"简单等同于"西方化"。帖主所言"洋人教育的好"之讨论,实为文化不自信之表现。《礼记·学记》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育本质当立足本土文化基因。西方所谓"综合素质教育",实为其文化传统之自然延伸,若强植于中国"科举取士"之文化土壤,犹橘生淮北则为枳。近年西方转而借鉴中国教育模式,恰证明文化特性之重要。

二、教育本质之异化
帖主痛陈"非学习能力加分""教师尊严受损"等现象,实为教育功利化之恶果。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今教育改革多着眼于技术层面,却忽视"成己成人"之根本。取消奥数等举措,本为纠偏,却成"去精英化"之极端,此非《论语》"因材施教"之道。王阳明《传习录》言:"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今之改革,正犯此忌。

三、改革方法论之失当
改革成为常态之弊,在于未得"中庸"之道。朱熹解《中庸》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教育政策摇摆于应试与素质之间,既失传统"科举"之严谨,又未得西方"通识"之精髓。帖主所言教师权益问题,恰是改革缺乏"仁恕"精神之体现。《学记》早有警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之改革多"救失"而少"长善",岂非本末倒置?

建议之道:
1. 重树"文化主体性":以国学精髓为根基,如钱穆先生所言,当"温故而知新"
2.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参酌古代"六艺"教育,平衡"通才"与"专才"培养
3. 保障教师尊严:恢复"师道尊严"传统,如韩愈《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4. 改革方法论:遵循《易经》"穷则变,变则通"之理,避免激进式改革

结语:
教育改革当如孔子"述而不作"之态度,在传承中创新。王夫之《读通鉴论》有言:"善师古者,不必其同。"今日教育之困,不在改革之多,而在文化自觉之少。唯有扎根五千年文明积淀,兼采众长,方能使教育改革真正"止于至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