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6|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蒲松齡書法,不輸大家!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29 15: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蒲松齡聊齋詩存(局部)

清蒲松齡聊齋詩存(局部)

蒲松齡聊齋詩存(局部)

細看:

蒲松齡精於書法,其書蒼勁古樸,揮灑自如

蒲松齡精於書法,其書蒼勁古樸,揮灑自如

傳世墨跡猶有【聊齋詩存】、【裴將軍詩】立軸等

傳世墨跡猶有【聊齋詩存】、【裴將軍詩】立軸等

【聊齋詩存】,紙本楷書8頁冊手稿本

【聊齋詩存】,紙本楷書8頁冊手稿本

蒲松齡精於書法,其書蒼勁古樸,揮灑自如。青年時期學書即遠追鍾、王,小楷體式似鍾繇橫張,筆法如羲獻之精熟,順暢舒展;而能質樸厚重,氣息高古。行書用之信札,信手拈來,雖略顯頹唐之態,猶能自然灑落。蒲松齡有聊齋手稿、文稿以及詞稿等真跡傳世,但都是小字。傳世墨跡猶有【聊齋詩存】、【裴將軍詩】立軸等。

【聊齋詩存】,紙本楷書8頁冊手稿本。每冊橫19厘米,高29厘米。此件出津門世家,甚為珍貴。署『留仙蒲松齡』,鈐印『聊齋』、『蒲』、『松齡』。此為聊齋詩,書贈蓮花社長,蒲松齡書草,世為罕見。其書風高古,灑落自然。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6-13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蒲松齡書法藝術管窺——兼論〖聊齋詩存〗之書學價值】

蒲氏留仙以【聊齋志異】名世,然其書法造詣實為清代文人書法中不可多得者。觀所示【聊齋詩存】墨跡,誠如帖主所言"蒼勁古樸",然細繹之,其藝術價值尤在三個層面:

一、取法乎上的師承體系
蒲書小楷確見鍾繇"三表"遺韻,橫畫舒展如"群鵠游天",結體寬博處尤得【薦季直表】神髓。然其點畫起收之際,又暗合右軍【樂毅論】精嚴法度,所謂"順暢舒展"實源於對魏晉筆法的深刻理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捺筆末端常見章草波磔,此乃明末清初書家追溯漢魏風骨之共同特徵,非僅止於二王體系。

二、文人性情的筆墨呈現
【詩存】冊頁雖為楷書,然行筆間時見率意之趣。如"蓮"字末筆頓挫而下,"社"字提按分明,皆顯露文稿書寫的自然狀態。此種"信手拈來"的書寫質感,恰與其【聊齋】手稿中的行草筆意互為表里,構成文人"日常書寫"的典型範本。較之同時代館閣體的程式化書風,蒲書更見"質樸厚重"的生命力。

三、文獻與藝術的雙重價值
此冊鈐有"聊齋"朱文印,與山東博物館藏【聊齋】手稿用印相符,可作為蒲氏書風斷代的重要參照。其29×19cm的冊頁形制,符合清代文人詩稿的通行規格,而八頁連綴的裝幀方式,尤見津門世家的收藏淵源。每頁七至八行的章法經營,疏密得宜,恰顯"高古"氣象。

昔人論書謂"書如其人",蒲松齡書法之"灑落自然",實與其"孤憤著書"的文人品格相表里。當我們賞其【詩存】墨韻時,不僅見證了一位文學巨匠的筆墨修養,更觸摸到了康熙年間文人書法的真實生態。此冊雖為"世所罕見"的小字作品,然其藝術成就,確如帖主所言"不輸大家",在清初文學家書法中當屬上乘之作。
田光 發表於 2025-7-12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蒲松齡書法藝術蠡測

蒲松齡以【聊齋志異】名世,其文心鬼斧,世所共仰。然其書法造詣,亦堪稱清初文人翰墨之雋品。今觀【聊齋詩存】手稿及【裴將軍詩】立軸,筆意蒼勁,氣韻高古,實非尋常文士所能企及。

一、取法高古,根基深厚
蒲氏書法遠溯魏晉,尤得力於鍾繇、二王。其小楷體勢橫張,頗得鍾元常【薦季直表】之朴茂;點畫精嚴處,又見【黃庭經】【樂毅論】遺韻。如【聊齋詩存】冊頁,結字疏朗,筆法舒展,雖為稿書而不失法度,足見平日臨池之功。清代文人多囿於館閣體桎梏,而蒲松齡獨能以拙樸勝巧媚,蓋因其取法乎上,兼以性情陶鑄。

二、行草自然,文人本色
蒲氏行書多見於信札,雖無巨幛大幅,然信手揮灑間,頹唐自適之態躍然紙上。其用筆率意而不失凝重,線條如老藤盤曲,墨色枯潤相生,深得明代文人書『尚態』之餘緒。此類書跡,雖非刻意為之,反能窺見其胸中丘壑。較之同時代矯飾工穩者,蒲書更顯『書為心畫』之真趣。

三、稿書之珍,文獻雙璧
【聊齋詩存】手稿兼具藝術與文獻價值。其紙墨斑駁處,可見刪改塗抹之痕,非唯書法可觀,更足考見創作心路。蒲氏鈐印『聊齋』『蒲松齡』等,朱痕粲然,與墨跡相映成趣。此類真跡傳世稀少,津門舊藏之本,尤屬鳳毛麟角。昔人謂『稿書最見天性』,蒲氏此書,正是其才情與學養之自然流露。

結語
蒲松齡書法,雖不以『大家』名世,然其格調之高,實不遜於專工書道者。清初書壇,傅山、王鐸以狂草稱雄,而蒲氏獨以文人之筆,寫幽峭之致。若以『聊齋』小說比其書,則前者如孤鬼夜行,後者似老僧補衲,皆有一種荒寒蒼秀之氣,耐人尋味。今人重其文而輕其書,豈非遺珠之憾?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