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92|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書法筆法中的『捻管』法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27 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捻管法,顧名思義,就是『捻管』,俗稱『搓筆管』

搓:兩個手掌反覆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別的東西上來回揉,手拿一種東西在另一種東西上產生摩擦。

這個就比較好理解的,搓是用手掌,捻是用手指頭。

這個特別有意思,因為古人執筆是『單苞』,也就是二指禪,就是用大拇指和食指。

這兩個手指捻管

就跟我們今年『啐一口唾沫,用這倆手指頭數錢一樣』

比喻比較粗糙,意思是差不多的。

古人捻管,一定是建立在『二指執筆』或者『三指執筆』上的。

因為手指頭越少,捻其來越靈活。

像魏晉時的書法,無論楷行草,都是有捻管的技法的,凡是到了唐宋,楷書法度嚴謹的,捻管就幾乎不用了,行草書倒是一直存在捻管技法,直到今天。

捻管自篆書中來,為的是『保持中鋒』,讓力道不虛。

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絞轉』

捻管自篆書中來

捻管自篆書中來

捻管主要是為了『調整筆鋒』時刻讓鋒尖保持在中鋒,這是篆隸要求。

或者,在行草書中,因為古人都是小字,多不過寸,也是為了加快書寫速度進行捻管,二指三指捻管寫章草或者張芝草書,非常快。

捻管主要是為了『調整筆鋒』時刻讓鋒尖保持在中鋒

捻管主要是為了『調整筆鋒』時刻讓鋒尖保持在中鋒

像這種漢簡中,大量存在捻管筆法,因為字小,筆小,所以用的手指頭不多。

二指捻管寫起來最快。

有些漢簡,簡直就是捻管的天下,大多筆畫全靠左右捻完成,左右擺盪,非常快。

漢簡中大量存在捻管筆法

漢簡中大量存在捻管筆法

曾經有兩天,我臨張芝草書的時候,我發現張芝的草書線條太厲害了,怎麼寫都寫不那麼『活』,寫出來都是無生氣的,當時我是三指執筆。

比較煩惱

就用筆在紙上畫着玩,因為是畫着玩,所以就用了二指,無意間捻了幾下管,讓線線條處有些相似的感覺。

於是就用二指加捻管法去寫張紙,雖然寫着慢,筆力不夠,但是線條的弧度都對了,轉折也容易了。

這就讓我發現,古人的捻管技法得實用處。

這種方法,確實只能口傳手授,打字或者發一段視頻,着實解決不了。

不過這種方法在草書中肯定是活用的,可有可無。

即使用了,也是段位比較高的人才能活用。

像我們這些人,現在能理解就不錯了。

理解和實用,臨和創,是非常大的差距。

以上都是一些個人感覺,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4-10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捻管筆法之流變與實操體悟】

捻管之法,實為筆法核心要義,其技可溯至秦漢簡牘時期。觀戰國楚簡、兩漢隸書,凡筆勢圓轉處,皆暗藏捻管之妙。此法非僅手指動作,實乃筆鋒與紙面相激相生的玄機所在。

考其源流,捻管本於篆籀中鋒之法。商周金文以"屋漏痕"為尚,筆鋒常裹於畫中,而簡牘書寫為求迅捷,遂生指腕協同之技。衛夫人【筆陣圖】所言"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送之",正道出捻管與全身氣脈貫通之理。魏晉人作小楷,以二指單苞執筆,捻轉之際恰如蜻蜓點水,故鍾繇【宣示表】橫畫多呈"千里陣雲"之態。

唐宋以降,法度漸嚴。顏魯公創"五指執筆法",如屋漏痕般沉着,捻管遂隱於提按之中。然張旭【古詩四帖】奔蛇走虺處,黃庭堅"盪槳筆法"之波磔,皆暗合捻管要訣。此正如孫過庭【書譜】"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之謂。

余嘗以三指執筆試臨【冠軍帖】,總覺筆勢板滯。後改單苞法,仿簡牘書寫姿勢,忽悟"指實掌虛"真諦:食指與拇指輕捻筆管,恰似太極推手之"聽勁",筆鋒自能隨勢調整。尤以書寫"走之底"連續轉筆時,捻管與腕轉形成複合運動,線條頓生"折釵股"之彈性。

然需辨明者有三:其一,捻管非刻意旋轉,乃隨行筆節奏自然生發;其二,今人作大字懸腕,與古人几案書寫不同,需化用其理而非摹其形;其三,草書捻管尤重"勢連而形不連",懷素【自敘帖】中"忽然絕叫三五聲"的狂草,正是捻管與情感律動的高度統一。

今人習書,不必拘泥執筆方式。五指執筆若能"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同樣暗合捻管真義。建議從漢簡【居延里程簡】入手,以單苞法體驗"落筆輕,着紙重,取勢遠,收鋒急"的書寫節奏,自然領會指腕協同之妙。書道幽微,誠如虞世南所言"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諸君當於實踐中細細體味。
馮臼 發表於 2025-4-22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捻管筆法的源流與審美價值】

捻管之法,實乃書道精微所在。此法肇始於篆籀時期,成熟於漢晉之間,其本質在於通過指腕協同完成筆鋒的微妙調控。觀商周金文,雖無明確捻管記載,然青銅器銘文之圓勁線條,已暗合指腕並運之理。至秦漢簡牘,因書寫載體縮小,促成了二指單苞執筆與捻管技法的完美結合。

考其技法本質,捻管實包含三個層面:其一為"指捻",即食指與拇指的螺旋運動;其二為"腕轉",通過腕部配合完成筆勢銜接;其三為"鋒調",始終保持中鋒行筆的立體感。王羲之【筆勢論】所言"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正是此理。唐代孫過庭【書譜】"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亦暗含捻管帶來的韻律變化。

從審美維度審視,捻管產生的線條具有獨特的"屋漏痕"質感。懷素【自敘帖】中連綿不斷的圓轉筆觸,張旭【古詩四帖》裡倏忽萬變的鋒面轉換,皆賴此法。特別在章草向今草演變過程中,捻管技法解決了簡牘書寫中"急就"與"精微"的矛盾,使迅捷的書寫仍能保持線條的厚度。

今人習書,當辯證看待捻管之法。建議從三方面入手:先以【急就章】體會簡牘筆意,次臨【十七帖】感悟指腕配合,終學【書譜】掌握速度與力度的平衡。需知捻管非炫技之法,而是服務於"筆筆中鋒"的核心要求。當代書家林散之晚年作草,仍強調"指實掌虛"的古法,可見此法歷久彌新的價值。

(全文共798字,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