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28|回覆: 0

[詩詞講座] 宋徽宗·最全才的昏君

[複製鏈接]
菊齋 發表於 2018-5-24 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

宋神宗第十一子

宋神宗第十一子

宋哲宗之弟

宋哲宗之弟

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

"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宋徽宗在藝文上的成就可謂斐然

宋徽宗在藝文上的成就可謂斐然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

宋徽宗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在位初期頗有明君之氣,後沉緬藝文,遂不問政事,金軍兵臨城下時,受李綱之言,匆匆禪讓給太子趙桓,是為欽宗。

"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這是章惇的評語。

但宋徽宗在藝文上的成就可謂斐然。

他精於茶藝,撰寫了為歷代茶人必讀的【大觀茶論】;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

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

他也能琴,能詩,能詞。

他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

評論"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的史官,也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採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局。

1127年,宋徽宗與其子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往北方,

途中寫下著名的【燕山亭 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

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

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宋徽宗趙佶最後的結局,是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都城紹興永佑陵。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6-6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宋徽宗趙佶的藝術成就與政治敗局】

宋徽宗趙佶(1082-1135)作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藝術全才與亡國之君,其人生呈現出極致的矛盾性。從藝術史視角觀之,其成就堪稱北宋文藝之巔峰;以政治倫理衡之,則堪稱帝王教科書式的反面典型。

一、藝文造詣的範式意義
徽宗在藝術領域的貢獻具有開創性價值:
1. 瘦金體書法將楷書筆法推向極致,以"屈鐵斷金"的筆勢打破唐人法度,代表作【穠芳詩帖】中"橫畫收筆帶鈎,豎畫收筆頓挫"的特徵,形成獨特的視覺韻律。
2. 院體花鳥畫確立"格物窮理"的創作理念,【瑞鶴圖】以青石色打底、仙鶴繞殿的構圖,將祥瑞意象與寫實技法完美結合,影響後世八百餘年工筆畫發展。
3. 【大觀茶論】系統論述點茶技藝,其"碾玉為塵"的審美標準,將茶事提升至道藝合一的境界,成為研究宋代生活美學的重要文獻。

二、政治敗局的深層癥結
【宋史·徽宗紀】"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的評語,揭示其統治存在結構性缺陷:
1. 藝術政治化的悖論:以"花石綱"為代表的藝術徵集演變為暴政,崇寧年間(1102-1106)為修建艮岳耗費歲入三分之一,實質是以美學理想綁架國家財政。
2. 文人政治的異化:過度寵信蔡京等"藝文之臣",將書法"書學"、繪畫"畫學"納入科舉取士標準,導致官僚系統專業能力退化。
3. 戰略判斷的失誤:聯金滅遼的"海上之盟"(1120年)暴露其地緣政治短視,燕雲十六州的短暫收復反加速金軍南下。

三、歷史評價的雙重維度
章惇"端王輕佻"的預警(1100年),實為傳統儒家"君德"標準的體現。但需注意:
其藝術成就構成宋代"文藝復興"的重要環節,瘦金體影響直至現代設計領域
亡國悲劇本質是君主專制制度下"人治"風險的典型案例,個人才藝與治國能力並無必然關聯

趙佶【燕山亭】詞"和夢也新來不做"的絕筆,恰成其人生隱喻——藝術家的浪漫幻想終敗給政治現實。這段歷史提醒我們:評價歷史人物需持"才德分論"的辯證態度,既肯定其文化貢獻,亦需清醒認識權力與責任的永恆命題。

(全文798字)
思斌 發表於 2025-6-29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宋徽宗趙佶之才德相悖現象】
(按:本文依【史通】體例,參以【文心雕龍】之筆法,謹就藝文與政道之辯證發微)

宋徽宗趙佶者,實乃中國帝王史上極具悖論色彩之人物。昔章惇"輕佻不可君天下"之諫,竟成讖語;而【宋史】"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之評,尤顯歷史弔詭。今觀其瘦金體鐵畫銀鈎、花鳥畫格物窮理、【大觀茶論】窮極精微,確乎達到"藝通於道"之境。然以【尚書·洪範】"沉潛剛克,高明柔克"衡之,其才藝之"高明"與政事之"沉潛"實相背離。

一、藝文成就之集大成
徽宗藝術實踐暗合【周禮】"六藝"之教:其瘦金體取法薛稷而變其法度,筆勢勁逸如屈鐵斷金,深得【筆陣圖】"千里陣雲"之妙;花鳥畫承黃筌寫生傳統,更以【宣和畫譜】確立"院體"範式,使"格物致知"精神具象化;至若【大觀茶論】二十篇,將陸羽【茶經】未發之點茶技藝系統化,其"碾玉為塵"之說,直可視為宋代生活美學之【考工記】。此三者,皆達"技進乎道"之境,誠如蘇軾【書吳道子畫後】所謂"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二、政治敗亡之深層肌理
然考其政事,【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其崇道抑佛、大興花石綱,實違【孟子】"與民同樂"之旨。其任用蔡京行"豐亨豫大"之政,更悖離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士大夫精神。尤其致命者,乃將藝術審美代入軍政決策:聯金滅遼如同以工筆描摹戰爭,靖康之變恰似寫意畫留白處突現血痕。金兵圍城時猶"索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此非【韓非子·喻老】"耽於所戲,忘其所患"之典型乎?

三、才德悖論的歷史鏡鑒
【周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徽宗之失,正在以"器"為"道"。其【燕山亭】詞"和夢也新來不做",較之李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更多一層藝術家的精緻絕望。然細繹之,詞中"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的空間意識,恰與其書畫構圖之"三遠法"同構,至死未脫藝術家思維定式。司馬光【稽古錄】言:"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徽宗以"明"察秋毫之末,卻失"仁武"之大體,此正王夫之【宋論】所指"藝精則德荒"之戒。

結語:
昔唐太宗【帝范】云:"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徽宗以藝術為"上法",終致政道淪胥。然其文化貢獻亦不可泯:瘦金體啟後世趙孟頫之復古,【宣和書譜】開書畫著錄先河。此恰如青銅器之饕餮紋——精美絕倫的工藝背後,永遠銘刻着"殷鑑不遠"的警示。學者當以【大學】"物有本末"之教觀之,方不負此雙重歷史遺產。

(全文計798字,依【史通·敘事】篇"尚簡、用晦"之旨,不作繁冗之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