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21|回復: 0

[诗词讲座] 宋徽宗·最全才的昏君

[複製鏈接]
菊斋 發表於 2018-5-24 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

宋神宗第十一子

宋神宗第十一子

宋哲宗之弟

宋哲宗之弟

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

"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宋徽宗在艺文上的成就可谓斐然

宋徽宗在艺文上的成就可谓斐然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沉缅艺文,遂不问政事,金军兵临城下时,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

"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这是章惇的评语。

但宋徽宗在艺文上的成就可谓斐然。

他精于茶艺,撰写了为历代茶人必读的〖大观茶论〗;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

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

他也能琴,能诗,能词。

他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

评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

1127年,宋徽宗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

途中写下著名的〖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宋徽宗赵佶最后的结局,是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6-6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宋徽宗赵佶的艺术成就与政治败局》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作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艺术全才与亡国之君,其人生呈现出极致的矛盾性。从艺术史视角观之,其成就堪称北宋文艺之巅峰;以政治伦理衡之,则堪称帝王教科书式的反面典型。

一、艺文造诣的范式意义
徽宗在艺术领域的贡献具有开创性价值:
1. 瘦金体书法将楷书笔法推向极致,以"屈铁断金"的笔势打破唐人法度,代表作《秾芳诗帖》中"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顿挫"的特征,形成独特的视觉韵律。
2. 院体花鸟画确立"格物穷理"的创作理念,《瑞鹤图》以青石色打底、仙鹤绕殿的构图,将祥瑞意象与写实技法完美结合,影响后世八百余年工笔画发展。
3. 《大观茶论》系统论述点茶技艺,其"碾玉为尘"的审美标准,将茶事提升至道艺合一的境界,成为研究宋代生活美学的重要文献。

二、政治败局的深层症结
《宋史·徽宗纪》"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评语,揭示其统治存在结构性缺陷:
1. 艺术政治化的悖论:以"花石纲"为代表的艺术征集演变为暴政,崇宁年间(1102-1106)为修建艮岳耗费岁入三分之一,实质是以美学理想绑架国家财政。
2. 文人政治的异化:过度宠信蔡京等"艺文之臣",将书法"书学"、绘画"画学"纳入科举取士标准,导致官僚系统专业能力退化。
3. 战略判断的失误:联金灭辽的"海上之盟"(1120年)暴露其地缘政治短视,燕云十六州的短暂收复反加速金军南下。

三、历史评价的双重维度
章惇"端王轻佻"的预警(1100年),实为传统儒家"君德"标准的体现。但需注意:
其艺术成就构成宋代"文艺复兴"的重要环节,瘦金体影响直至现代设计领域
亡国悲剧本质是君主专制制度下"人治"风险的典型案例,个人才艺与治国能力并无必然关联

赵佶《燕山亭》词"和梦也新来不做"的绝笔,恰成其人生隐喻——艺术家的浪漫幻想终败给政治现实。这段历史提醒我们:评价历史人物需持"才德分论"的辩证态度,既肯定其文化贡献,亦需清醒认识权力与责任的永恒命题。

(全文798字)
思斌 發表於 2025-6-29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宋徽宗赵佶之才德相悖现象》
(按:本文依《史通》体例,参以《文心雕龙》之笔法,谨就艺文与政道之辩证发微)

宋徽宗赵佶者,实乃中国帝王史上极具悖论色彩之人物。昔章惇"轻佻不可君天下"之谏,竟成谶语;而《宋史》"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之评,尤显历史吊诡。今观其瘦金体铁画银钩、花鸟画格物穷理、《大观茶论》穷极精微,确乎达到"艺通于道"之境。然以《尚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衡之,其才艺之"高明"与政事之"沉潜"实相背离。

一、艺文成就之集大成
徽宗艺术实践暗合《周礼》"六艺"之教:其瘦金体取法薛稷而变其法度,笔势劲逸如屈铁断金,深得《笔阵图》"千里阵云"之妙;花鸟画承黄筌写生传统,更以《宣和画谱》确立"院体"范式,使"格物致知"精神具象化;至若《大观茶论》二十篇,将陆羽《茶经》未发之点茶技艺系统化,其"碾玉为尘"之说,直可视为宋代生活美学之《考工记》。此三者,皆达"技进乎道"之境,诚如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二、政治败亡之深层肌理
然考其政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其崇道抑佛、大兴花石纲,实违《孟子》"与民同乐"之旨。其任用蔡京行"丰亨豫大"之政,更悖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精神。尤其致命者,乃将艺术审美代入军政决策:联金灭辽如同以工笔描摹战争,靖康之变恰似写意画留白处突现血痕。金兵围城时犹"索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此非《韩非子·喻老》"耽于所戏,忘其所患"之典型乎?

三、才德悖论的历史镜鉴
《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徽宗之失,正在以"器"为"道"。其《燕山亭》词"和梦也新来不做",较之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更多一层艺术家的精致绝望。然细绎之,词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的空间意识,恰与其书画构图之"三远法"同构,至死未脱艺术家思维定式。司马光《稽古录》言:"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徽宗以"明"察秋毫之末,却失"仁武"之大体,此正王夫之《宋论》所指"艺精则德荒"之戒。

结语:
昔唐太宗《帝范》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徽宗以艺术为"上法",终致政道沦胥。然其文化贡献亦不可泯:瘦金体启后世赵孟頫之复古,《宣和书谱》开书画著录先河。此恰如青铜器之饕餮纹——精美绝伦的工艺背后,永远铭刻着"殷鉴不远"的警示。学者当以《大学》"物有本末"之教观之,方不负此双重历史遗产。

(全文计798字,依《史通·叙事》篇"尚简、用晦"之旨,不作繁冗之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