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5|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這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5-24 12: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高質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父母全身心地陪着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量的陪伴: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陪孩子太累?方法不對

陪孩子太累?方法不對

兩種陪伴的有機結合,才最合理。這樣的陪伴不光是給孩子的,更是給父母的。

陪孩子太累?方法不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孩子成了大多數家庭最重的負擔,一個大人往往沒辦法帶好一個孩子。

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全職媽媽需要配備一個老人或者保姆,兩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養娃這個艱巨的任務。

更為可怕的是,甭管幾個人合作養娃,只要參與的人都會累得精疲力盡。

所以,我做全職媽媽時,常常會有媽媽問我:『你家保姆在哪兒請的?』

當她們得知我家沒有保姆,也沒有老人幫忙更沒有小時工時,她們大驚失色,一臉同情的看着我說:『哎,那你不是累死了?雲香你太強了,你怎麼受得了?』

事實上,我並沒有很累,反而每天神清氣爽,該培訓培訓,該出書出書。

當然,如果我也按照很多人養孩子的方法:每天無時無刻不守在孩子身邊陪孩子玩,好不容易孩子睡着了,媽媽趕緊做飯、洗衣、收拾屋子,活兒還沒幹完,娃又醒了,繼續陪娃……那我確實會被累死,因為這樣的媽媽別說有自己的休閒時間了,就連睡覺的時間都很難保證。

問題是,這樣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的確是孩子需要的嗎?這樣疲憊辛苦,毫無個人時間的媽媽心情能好嗎?一個每天煩躁疲憊的母親如何養育出平靜自信的孩子?

事實上,在孩子一歲之前,的確需要媽媽經常的陪伴,但當孩子學會走路,開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後,媽媽更多的是需要放手,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你總是陪着他玩耍!

這個觀念可能會讓很多父母大吃一驚:『什麼?難道我們總是陪着他反而不好了?難不成把孩子放在一邊不搭理他?』

這裏就涉及到一個概念了:高質量的陪伴。如何評判陪伴的質量高不高?什麼才是真正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

邊工作邊陪伴

我認為陪伴質量高不高的標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狀態如何。

只要雙方狀態是愉快安詳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也就是說,高質量的陪伴,不是指父母隨時待命,陪着孩子玩遊戲。

事實上,在家庭中,高質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父母全身心的陪着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量的陪伴:那就是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前面一種陪伴好理解,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在踐行的。後面一種就讓很多人費解了:父母在一邊工作,讓孩子自己玩耍也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

當然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裏所指的工作,絕對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上網、打電話應酬、看書等等,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

比如做家務、做手工,這些孩子能看見,也能明白並能模仿,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

同時,父母做工作時的狀態極其重要,你是匆匆忙忙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還是享受工作本身,悠閒自在的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有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時的狀態。

有人可能會不相信,因為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往往會很專心,好像根本就注意不到媽媽在旁邊做家務,這怎麼會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呢?

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往往會很專心

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往往會很專心

事實上,孩子表面上好像沒有注意到媽媽在做什麼,但他卻用靈魂在感知着這種陪伴,正如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曆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我想很多孩子都會記得小時候父母幹活時自己在旁邊玩耍的場景,因為那時候的父母不匆忙,他們總是慢悠悠的,滿懷歡喜地幹着自己的工作,這種溫馨,這種享受的狀態,多年後仍能刻印在子女的腦海中,歷久彌新。

我當初踐行這樣的陪伴純粹是誤打誤撞,作為一個全職媽媽,我家沒有保姆幫忙幹家務,而孩子睡着時我又想寫點文章。

所以只好在孩子醒着的時候,帶着他一起做家務,沒想到孩子居然非常喜歡,不但不會搗亂,還會經常幫忙幹活,有時即使他要玩耍不幹活,也總是興高采烈的,呈現出一種滿足愉悅的狀態。

那時,我就疑惑,莫非孩子很喜歡我做家務?因着孩子喜歡,我也就不着急了,干起家務來更加輕鬆悠閒,孩子的狀態也愈發好了。

孩子的狀態也愈發好了。

孩子的狀態也愈發好了。

後來我學習了華德福教育,才知道,原來我誤打誤撞的這種陪伴居然是華德福教育中極其推崇的一種陪伴方式。

華德福教育認為:

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放鬆、喜悅。

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鬆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範,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學習了這種教育理念以後,我又將韻律和節奏引入了我們的家務中,每天定時掃地拖地,周一到周五,我每天都會安排不同的家務來做,比如周一擦桌子,周二洗襪子,周三清潔玩具,周四洗鞋子,周五做麵食等。

這些活動中,我很少喊豆豆來幫助,只是自己輕鬆的做着,有時候他會過來幫忙,有時候他會玩自己的,但無論哪一種,他的狀態都是平靜喜悅的。

當我真的希望他參與時,我也很少直接說,而是通過唱歌吸引他的注意力,不管是擦桌子還是洗襪子,我都為這些活動編了特定的歌曲,比如我們的【襪子歌】:『媽媽正在洗襪子,洗呀洗襪子,媽媽現在正在洗呀洗襪子!……』

我們家一天到晚歌聲不斷,我相信這種歌聲本身也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韻律和節奏,我想等豆豆長大後,他也會記得我們曾經美好的家務時光的。

當然,他更有可能記得的是那些與他有關的家務,比如洗他的衣服鞋子,比如給他做手工,比如爸爸給他做玩具。

只要父母狀態好,所有的家務都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與孩子有關的家務更是一種萬兩黃金也換不來的超級陪伴。

與孩子有關

與孩子有關

那麼,有了這種陪伴,還需要父母陪着孩子玩嗎?

當然也要,尤其是當孩子需要你參與他遊戲的時候,同樣,陪伴孩子做遊戲,要記住你只是一個陪伴者,一個跟隨者。

不要企圖通過遊戲教會孩子什麼,孩子自然會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相反一個成人在遊戲中上躥下跳,拼命引導,表面看孩子是興奮了,瘋狂了,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應該有的狀態。

也就是說,這只是你的表演,而不是真實的生活,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是真實的生活,我們真正應該培養的是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是真實的生活

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是真實的生活

兩種陪伴都重要

同樣,這樣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應該和前面所說的通過工作陪伴孩子相結合,每天都有這樣的陪伴,也有那樣的陪伴,兩者缺一不可。其重要性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父母的陪同玩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

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成人能常年全天候的陪着孩子玩遊戲而一直保持平靜喜悅的心情。

因為這不是父母真正喜歡的,父母不可能整天玩孩子的遊戲而且沉迷其中,除非他還沒長大,心理上就是一個三歲小孩。

第二,父母工作陪伴既是對孩子的一種陪伴,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陪伴,這種換擋可以讓成人有更好的品質去和孩子相處。

就我個人而言,在孩子的陪伴下幹家務是非常享受的,有過這樣的享受時光,當我陪孩子玩耍時我也更能專心。

同時這也讓我節省了很多時間,以便孩子睡着以後,我有足夠的時間看書、寫作,這種安排讓我精力充沛、神清氣爽。

兩種陪伴都重要

兩種陪伴都重要

第三,這樣的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

當父母陪孩子玩耍時,孩子能學會如何與人合作玩耍,也能從成人身上學到很多優秀的品質,當父母通過工作陪伴孩子時,孩子會學會如何獨自玩耍,這是他陪伴自己的時間。

很多孩子一離開父母就無所事事,不知道幹什麼好,這就是父母從小沒給過他機會自己玩耍的緣故。

也有人說,我的孩子如果不陪着玩,他真的不知道怎麼玩啊,他會很無聊的。

好吧,孩子偶爾的無聊是必須的,正如成人一樣,每個人都需要一點點無聊的時光,這樣我們更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可以說,當我們無聊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與自己的心距離最近的時候,也是我們真正獨立思考的時間。

第四,從孩子的健康角度出發,這樣養育的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

當他獨自玩耍時,他在發展自己的自我;當父母陪伴他玩耍時,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

這兩種陪伴相結合,孩子既有發展自我的空間,也有放下自我的時候,這才是健康的發展狀況。

如果大人從來不能專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獨的,長大後他可能變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

相反,那種大人無時無刻不陪着玩耍的孩子則很難得到自我發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挾的。

尤其是在家裏,被很多大人圍着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緊緊包裹着孩子的自我,這無異於一種扼殺,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那麼多沒有自我的可憐的孩子。

堅強 發表於 2025-7-1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並行不悖"的親子相處之道】

拜讀此文,深感作者於育兒之道頗有會心。今試以傳統教養智慧相印證,並就"高質量陪伴"之說申而論之。

【禮記·學記】有云:"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古人早明"不言之教"的妙諦。文中所述"孩子自己玩耍,父母一旁工作"的相處模式,實與【顏氏家訓】"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的漸進式教養理念暗合。明代呂坤【呻吟語】更直言:"童子智少,聽其自為,最養天真。"此即"並行陪伴"之古義。

細究"高質量陪伴"之要義,當具三德:
一曰"安"。父母子女各安其事,如陶淵明"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的從容。宋儒程顥謂"萬物靜觀皆自得",此靜中生機,正是親子相處最佳狀態。

二曰"度"。即【論語】"過猶不及"的中道智慧。清代曾國藩教子"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既不放任,亦不干預過甚。文中提及"一歲後當漸放手",恰合【溫氏母訓】"小兒能行,便教自立"的古訓。

三曰"養"。父母在側工作,實為"身教"。【袁氏世范】云:"父兄之學行,子弟之儀型也。"孩子觀父母專注之態,自然涵養靜氣,此即"不教之教"。

今人育兒之困,多因失此三昧。或如文中所斥"無時無刻不守",恰似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所諷"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或又矯枉過正,完全放任,則違【韓詩外傳】"父慈子孝"的人倫大經。

筆者以為,理想之親子相處,當如東坡居士【定風波】詞意:"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父母子女各得其樂,又相望相守。此中妙處,正在"不即不離"四字。文中所倡模式,實得傳統教養精髓,誠為現代父母解困之良方。

(全文共798字)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8-2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並行不悖"的親子相處之道】

拜讀此文,深感作者於育兒之道頗有心得。然細究其理,實與吾國傳統家教智慧暗合,今試以國學視角闡發之。

【周易·家人卦】有云:"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古人育兒,講究"嚴慈相濟"。文中所述"並行陪伴"之法,實乃"不教之教"的現代詮釋。昔孟母三遷,非終日伴讀,而重在營造環境;歐陽修幼時家貧,母以荻畫地教字,亦是示範與自修並重。此皆證明:高質量的陪伴,在於精神感通而非形影不離。

【禮記·學記】曰:"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此即言教育當把握"觀"與"語"的節度。孩童獨處時的探索,恰是"格物致知"的初階。王陽明【傳習錄】云:"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強迫性的陪伴反失自然之趣。文中提倡的"並行陪伴",實合於"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相處智慧。

考諸傳統,朱熹教子"讀書須有疑",陸九淵主張"自立自重",皆重在對獨立人格的培養。文中強調父母保持自身事業追求,恰合【大學】"修身齊家"之序。若父母終日疲於陪玩,既失己志,又令孩童如坐針氈,豈非兩失?

今人常嘆"養兒累",實因未得"中和"之道。【論語】載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示範的正是適度原則。育兒亦然,當如園丁育苗:既需適時灌溉,亦要留予生長空間。文中"邊工作邊陪伴"的模式,恰似傳統書齋中"父讀子習"的場景,各安其位而氣息相通。

至若評判標準,孟子言"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真正的陪伴質量,當觀雙方是否"心安"。父母從容,孩童自在,便是【中庸】所謂"致中和"的境界。若強求形影不離而心浮氣躁,反失"父子有親"的本真。

建議當代父母可參酌古法:晨昏定省以示關懷,日間各司其業以立榜樣。孩童獨處時,可效法古人設置"蒙養齋",備以典籍玩具;父母工作時,當如東坡"坐忘"之境,身在此而心相通。如此,方得"並行不悖"之妙。

要之,育兒之道貴在"相觀而善"。父母不必做全天候的玩伴,而當為生活的示範者。此中智慧,既合現代心理學,又承千載國學精髓,願與天下父母共參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