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01|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筆速決定書法質量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20 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筆法技巧中,運筆的速度是絕對不可忽視的技巧之一。筆速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快與慢的問題,它與所要書寫的墨色、字體,所要表現的風格、節奏有着極為密切的關係。筆速本身既能完美地表現這幾個方面,又要受到這幾個方面的制約。

1、 筆速與墨色的關係

用墨的核心技巧是『紙墨相發』,用墨的關鍵技巧是施墨。由於水墨落到紙上有滲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時必須要把握准分寸,否則失控就會敗墨,失去墨韻。

其規律是:『飽筆滲化快,渴筆滲化慢』(其中墨的水分大小和紙質的吸水性大小不能忽略)。為使墨的控制準確而合度,如何把握筆速就是關鍵環節了。其要領是:『飽筆須快,渴筆宜慢』。

筆速與墨色的關係

筆速與墨色的關係

例如在行草書的創作中,當毛筆蘸一次墨之後,要連續書寫若干字,筆含之墨就有一個由多而漸少的過程,而行筆的速度也要有一個由快而漸慢的過程。這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如果不按這個規律運筆,飽筆反慢運,渴筆卻快行,那紙上之墨一定一塌糊塗。前段漫漶不清,後段蒼白乏色,也就無所謂墨韻而言了。行、草書的墨色注重濃淡、枯澀、燥潤、虛實的變化,因此,對筆速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具有高速與低速的馭筆能力技巧,才能表現行草書的墨色墨韻。

在篆、隸、楷的創作中,筆速要求勻和,一般情況下反差較小,大多採用中低檔的速度。原因是,這類字體的墨色反差較小,書寫時筆中所含之墨不宜太飽,不宜太渴。筆速與墨色是互為表現的關係,又是互為制約的關係。

2、 筆速與字體的關係

不同的字體對筆速有不同的要求。篆、隸、楷的筆法是筆筆獨立的,又要強筆畫的刻畫。這樣,在點畫的書寫中,運筆的速度就很難加快。另外,這幾種字體的章法基本是成行成列,一格一字,字字獨立,字與字之間沒有綿互縈帶關係,故而,很難以快檔筆速運筆。

筆速與字體的關係

筆速與字體的關係

行、草書的筆法有很大的自由度,筆畫的長短、粗細隨機可變,直線、弧線可任意組合,筆勢可斷可連,單字中可連筆,數個字可纏綿。這些都為筆速的加快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或可以說,提供了既可以加快又可以放慢的條件。

3、 筆速與風格的關係

技巧表現風格,風格制約技巧。筆速是筆法中的技巧,故而,筆速與風格是互為表現,互為制約的關係。風格恬靜一路,筆速須穩和;狂狷一路,筆速要急掣;古樸一路,筆速應遲澀,等等。在行、草書中,這種風格的多樣性與筆速的多變性是共存共生的。行草屬動態字體,風格差異極大,其筆速的變化差異尤其明顯。它要求書寫者,必須能對各檔的筆速,都要有很強很嫻熟的駕馭能力,才能很好地把握風格。同樣是王羲之的作品,其筆速不同,風格不同。【蘭亭】筆速相對慢,【月儀】筆速快。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筆速與風格的關係

 筆速與風格的關係

篆、隸、楷雖屬靜態字體,但在風格上是非常多樣化的。以唐楷為例,禇遂良筆速快,歐陽詢筆速中,顏真卿筆速慢。筆速的快慢對風格的表現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由此可知,風格對筆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筆速對風格的表現是需要分寸的。

風格對筆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

風格對筆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

4、 筆速與節奏的關係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任何字體在創作上,都必須要有節奏韻律的展示。單從點畫線條的角度上看,粗與細、重與輕、長與短以及遲澀與流暢、穩重與奔放等等,都是構成節奏的基本要素。這種對比愈是強烈,節奏就愈加跳蕩。遲澀和穩重之筆必然是慢行的,流暢與奔放之筆肯定是快捷的。

筆速與節奏的關係

筆速與節奏的關係

行、草書的書寫,快慢徐急、重輕粗細、大小收放的變化很大,所以就不是等勻的運筆速度。這是行草書創作非常重要的筆法技巧。

篆、隸、楷書的書寫,雖然不比行草的節奏反差大,其中也有節奏把握的問題。或某字凝重,或某字飄逸,須依行氣節奏的需要而有所變化,筆速的把握亦當隨之而變化。

快速的運筆與細微的刻畫是一對矛盾,筆速越快,發力與鋒變失控的幾率越大。所謂練筆,練的就是要解決這對矛盾,練的就是快且精,練的就是能駕馭各檔的筆速來寫出精美的點畫線條和精彩的漢字造型。

| 你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推薦關注 | 書法自學

有什麼想說的,留言告訴自學君吧!

澄羽 發表於 2025-7-30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速與書法藝術之辯證關係】

筆速之於書法,猶氣韻之於丹青,乃技法體系中之樞機要義。今觀書友所論筆速三要,誠得個中三昧,然猶有可申論者。試從六藝之教與書道源流剖判之。

一、墨法陰陽與筆速節度
昔人論"墨分五色",實含陰陽消長之理。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正與"飽筆須快,渴筆宜慢"之說暗合。然考諸晉唐真跡,王右軍【快雪時晴】之"點"如高峰墜石,雖飽墨而疾馳;顏魯公【祭侄稿】枯筆處反見遲重,此非悖論,實乃"紙墨相發"時,書家以氣運腕,因勢調速之妙。故筆速非徒受制於墨量,更當觀照行氣節奏,此謝赫"氣韻生動"之說在書道之體現也。

二、字體本源與速度倫理
篆隸楷三體,確以中緩筆速為正法,然未可一概而論。【嶧山碑】玉箸篆之圓融,需勻速中含提按;【張遷碑】方筆之峻拔,轉處反見迅捷。至於楷書,歐陽詢"勁險刻厲"與褚遂良"綽約婀娜",筆速差異判若霄壤。故字體規範僅為基底,筆速實隨"八法"變化而調整,此衛夫人【筆陣圖】"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之深意。

三、風格意境與速度美學
風格決定筆速之說,尚可溯源至"心畫"理論。楊凝式【韭花帖】之蕭散,筆速從容若林下漫步;懷素【自敘帖】之狂放,運筆如風雨驟至。然細究之,高妙者往往寓快於慢:黃庭堅【諸上座帖】長槍大戟中暗藏澀勢,恰如【莊子】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此中玄機,正在孫過庭"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之辯證法則。

四、筆速調控之三重境
初階者當遵"墨量定速"之法,此技術層面;進乎道者,需悟"因勢變速"之理,如包世臣【藝舟雙楫】言"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至若化境,則達"無意於速而速"之境,觀蘇軾【黃州寒食帖】,筆速隨情感起伏自然流轉,正所謂"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要之,筆速乃書法時空觀之具現,快慢相生中自有天地。學者當以古法為基,參以個性,最終歸於"心手雙暢"之自由。若膠柱鼓瑟於速度公式,反失書法"達其性情,形其哀樂"之本真矣。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8-1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速與書法藝術之辯證關係】

拜讀【筆速決定書法質量】一文,深覺此論切中書法三昧。然筆速之於書法,非單向決定關係,實乃陰陽相濟之妙道。今試從三才之道析之,以就教於方家。

一、墨法篇:筆速與水墨的太極之舞
"紙墨相發"之說源自衛夫人【筆陣圖】,然其玄機正在動靜之間。余嘗見懷素【自敘帖】墨跡,渴筆飛白處如驚蛇入草,飽墨沉着處似萬歲枯藤。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此中關鍵正在筆速調控。昔年觀王鐸揮毫,蘸墨後連書十二字,始如奔雷墜石,終似屋漏痕蜿蜒,恰合"陽舒陰慘"之道。篆隸用墨貴在"不激不厲",故筆速當如【嶧山碑】之"玉箸"徐徐,此乃"致中和"之體現。

二、字體篇:筆勢與書體的形神之契
虞世南【筆髓論】有言:"草即縱心奔放,楷須澄神靜慮。"篆隸楷三體,筆筆如【禮器碑】之"鐵畫銀鈎",須運"屋漏痕"筆意。余考歐陽詢【九成宮】,橫豎之筆皆含"錐畫沙"之勁,此非慢速不能為也。而行草之道,實如孫過庭【書譜】所謂"窮變態於毫端",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筆法,正是快慢相生之妙。昔見黃庭堅【諸上座帖】,長波大撇間忽作頓挫,恰似"飛鳥出林"復"驚蛇入草"。

三、風格篇:速度與氣韻的共鳴之道
風格乃書家心印,筆速其腕底風雲。文徵明小楷"如八面觀音",筆速勻如鐘擺;徐渭狂草"似亂石鋪街",疾澀似風雨驟至。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氣滿"之說,實指筆速與心速合一。余曾見弘一法師晚年書作,筆速愈緩而神氣愈完,所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此非刻意為之,乃修養自然流露。

結語:
筆速之妙,在乎"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張懷瓘【書斷】語)。今人習書,或執"快慢"為圭臬,實未悟"遲速虛實"本是一體。昔王右軍寫【蘭亭】時,豈計筆速快慢?不過隨勢賦形耳。故曰:筆速非決定因素,乃書道之"用";心法才是根本,實為書藝之"體"。若能"澄懷觀道",自得"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之妙。

(全文798字,依【佩文齋書畫譜】體例撰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