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3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临帖只是初学阶段的事吗?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5-19 22: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当代书法有一个怪现象,越是古代出名的书法家,初学阶段练的越多,然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不再学了。国展拿奖的相当一部分都是取法清朝名家,比如赵之谦、郑燮等。取法二王、欧颜柳赵等名家的凤毛麟角!

第五届兰亭奖一等奖 取法赵之谦

第五届兰亭奖一等奖 取法赵之谦

第五届兰亭奖一等奖 取法赵之谦

当代一位书法家在笔会说:我现在基本不临帖了,漂亮的古代书法在我初学阶段早就临了千万遍,已经成竹在胸,目前主要精力放在创作上。

临帖真的只是书法初学阶段的事吗?王铎说不!

王铎(1592—1652),明朝大 书法 家,被称为『神笔王铎』。王铎书法45岁时已经大成,然他还觉得水平有待提高。竟然花了3年时间再遍临〖淳化阁帖十卷〗里的晋唐书法,重点是王羲之王和王献之。一起来看看他在49岁是所临的〖临阁帖〗。

王铎(1592—1652),明朝大 书法 家,被称为『神笔王铎』

王铎(1592—1652),明朝大 书法 家,被称为『神笔王铎』

王铎书法45岁时已经大成

王铎书法45岁时已经大成

遍临〖淳化阁帖十卷〗里的晋唐书法

遍临〖淳化阁帖十卷〗里的晋唐书法

重点是王羲之王和王献之

重点是王羲之王和王献之

一起来看看他在49岁是所临的〖临阁帖〗

一起来看看他在49岁是所临的〖临阁帖〗

临帖真的只是书法初学阶段的事吗?王铎说不!

临帖真的只是书法初学阶段的事吗?王铎说不!

当代书法有一个怪现象

当代书法有一个怪现象

越是古代出名的书法家

越是古代出名的书法家

初学阶段练的越多

初学阶段练的越多

然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不再学了

然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不再学了

比如赵之谦、郑燮等

比如赵之谦、郑燮等

取法二王、欧颜柳赵等名家的凤毛麟角

取法二王、欧颜柳赵等名家的凤毛麟角

觉得水平有待提高

觉得水平有待提高

王铎行草〖临阁帖〗

王铎行草〖临阁帖〗

王铎行草〖临阁帖〗

王铎行草〖临阁帖〗卷是王铎49岁是所临的古帖,时在京师礼部右侍郎任上,同年九月即迁南京礼部尚书。计临王献之三帖(廿九日帖、鹅群帖、江东帖),虞世南(饭千僧手疏帖)、颜真卿(鹿脯帖)各一帖。虽系临古,而纯以自家笔法出之,笔力雄肆厚重,势峻意密。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6-23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临帖岂止初学事?论书法修习的终身性

当代书坛"取法近世而弃远祖"之现象,实为艺道认知之偏颇。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的实践,恰如黄钟大吕,警醒世人:临帖非童子功,实乃书家终身必修之功课。

一、临帖本质论:从形摹到神遇的升华
临帖之要义,非止于初学阶段的形似追求。张怀瓘《书断》有云:"学乎天人,工侔造化",道出临习乃与古人精神往还之过程。王铎四十九岁重临《淳化阁帖》,正是对"取法乎上"传统的坚守。其临作中"棱侧起伏"的笔势、"蛟龙骇兽"的体势,已非简单摹写,实为与二王展开跨时空对话。此等境界,岂是"初学千万遍"可企及?

二、历史镜鉴:大师们的终身临池传统
米芾"集古字"至不惑之年,董其昌八十仍临《阁帖》,何绍基晚年日课汉碑。书史证明,大家皆以临帖为日课。王铎"三载重临"的实践,恰是书法"通变"规律的体现——唯有深入传统堂奥,方能"酿蜜不见花"。今人未及中年便言"不临帖",犹如筑基未固而妄起高楼,终难逃"俗格"之讥。

三、当代误区:取法路径的窄化危机
国展竞相效法清人现象,反映的是"尚奇炫技"的功利取向。赵之谦、郑板桥固然自成一家,然其笔法渊源仍在晋唐。若只取法"流"而忽视"源",犹如"问渠那得清如许"而不识"源头活水"。王铎在艺术巅峰期仍回归二王,恰启示我们:创新当如老树新枝,必自传统精髓处萌发。

四、临创辩证法:艺术生命的永恒课题
那位宣称"不临帖"的书家,恐未悟"入帖出帖"的玄机。苏轼言"笔成冢,墨成池",非谓机械重复,而是通过持续临习保持艺术敏感。王铎在创作巅峰期仍坚持临帖,正是深谙"与古为新"之道。当代书家若过早割裂临创,终将陷入"风格固化"的窠臼。

书道如参禅,临帖即修行。从王铎墨迹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晋唐法度的敬畏,更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知。真正的书法家,当以毕生精力完成"师古-化古-出新"的升华,而非将临帖降格为初级阶段之功课。愿今人重拾"日临日新"的传统,在笔墨长河中寻得永恒的生命力。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7-28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临帖之恒功与书学之阶次》

临帖一事,非独为初学设也。今观书坛怪状,学者多执"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之说,而于晋唐法帖浅尝辄止,转趋清人蹊径,此实舍本逐末之举。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之训犹在耳,其四十九岁犹力追"二王",以《淳化阁帖》为日课,此等修为,岂非对"临帖阶段论"最有力之驳斥?

考诸书史,临摹实为书家终身功课。米南宫"集古字"至壮年方自成家,董其昌八十仍临《阁帖》不辍。古人所谓"人书俱老",正谓此日积月累之功。今人甫得皮毛,便谓"不临帖",恰如未筑基而欲起高楼,其倾颓可立而待也。赵之谦、郑板桥之流能卓然成家,正因其早年于秦汉魏晋浸淫至深,后乃化出己意。若只见其"怪"而忽其"正",是犹买椟还珠也。

细审王铎《临阁帖》,其笔势虽出己意,而点画使转皆暗合右军法度。此非简单摹形,实乃"遗貌取神"之高境。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悟笔法,怀素观夏云奇峰得草书三昧,皆说明创作灵感终须以法度为根基。今人参赛作品多取清人面目,非清人高于晋唐,实因评委眼力有限,难辨真源流耳。

吾尝见当代所谓"创新派",其笔法多不合六书,结构每乖违八法。此辈正如孙过庭所讥"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者。书法之道,必也"先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王铎晚年临帖,正是"复归平正"之体现。若谓临帖仅为初阶功夫,则如言呼吸仅属婴儿本能,岂不谬哉?

今之学者当以王铎为镜:临帖非但摹形,更是与古贤精神往来之途。建议书者建立"临-创循环"体系:晨课临古以养气,白日创作以抒怀,暮时校勘以参悟。如此积学渐修,方有望臻于"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若徒炫时风而弃传统,犹弃醇醪而饮糟粕,终难逃"书奴"之讥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