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6|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小楷的艺术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5-18 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曾禹

『美髯子』,书家廖中阳先生之别号也。其人亮头长髯,形体微丰,俨然大风堂张爰之风貌也。

『美髯子』,书家廖中阳先生

『美髯子』,书家廖中阳先生

中阳先生,古虔州南埜黄沙人氏。历史渊源,蕴育其中;扶翼斯文,名流辈出。先生受此滋养,独钟书法之道,精研覃思,苦学书艺,鬻字养艺。

中阳先生,古虔州南埜黄沙人氏

中阳先生,古虔州南埜黄沙人氏

先生以小楷名世,遂发大愿书〖心经〗千卷以结善缘。驰骋于书坛,潇洒于艺林,同道皆为钦服之至。其学书初以唐楷为基,复溯魏晋名迹,其字体之清雅,绝类钟王古法也。转取百家之长,一扫时人屙乏之作。楷草隶篆皆得古贤遗韵,方圆迟涩更有独家法门。遥观之,跌宕凌然;谛审之,笔法精炼。中阳先生南融北和,常壮游以开胸次,能诗文以滋涵泳。聚大千于笔墨,得一杪于锋芒。日久学积,书法近古而又异古,遂成一家之风貌也。

先生以小楷名世

先生以小楷名世

书之佳境,乃无我也,无我即是禅理。先生性喜禅学,尝携精书小楷〖金刚经〗长卷云游于广东南华寺、云门寺、华严寺、上海真如寺、南京灵谷禅寺、天津大悲禅寺、杭州灵隐寺、台湾佛光山寺、台北慈法禅寺、福建大开元禅寺、万佛寺,涌泉寺、北京密云普照寺等诸多名寺,请方丈住持解化禅理、题名挥毫,以广结佛缘。〖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中阳先生熟谙其理,文雅字静,书禅一法,始脱于尘俗也。

书之佳境,乃无我也,无我即是禅理。

书之佳境,乃无我也,无我即是禅理。

书之妙境,乃天人合一。若要天人合一,须明心见性,无妄无着。书法者,心法也。心涵太虚则大器量,心不容针则抑其长也。若从于心则顺,悖于心则乱。心静则字静,心雅则字雅。心手双畅,无我无他,臻入化境耳。万千笔法于此皆无,而又无不法也。〖金刚经〗曰:『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此乃书之妙诣,非大才者难以悟之。中阳先生当为深谙此理者。

书之妙境,乃天人合一

书之妙境,乃天人合一

精书小楷〖金刚经〗

精书小楷〖金刚经〗

『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

『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生为人,大气朴直,厚道谦和。与友往之,惟待以诚。因得友朋仰慕而亲之。〖荀子·性恶〗曰:『择良友而友之。』凡古人有所成就者,其友朋多助也。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藉以他日,先生书作,因友众,而传远也。 因人佳善,乐观其书。愈赏愈佳,愈佳愈赏。若有诸华香,而散其处,顿生欢喜心。

甲午冬至 含庐 曾禹

甲午冬至 含庐 曾禹

甲午冬至 含庐 曾禹

个人简介

廖中阳,号黄沙山人。自幼喜书,及长魏晋小楷,唐宋抄经。作品入展"习近平用典"守正第二届全国百家楷书展及获国家、地区书赛荣誉,大量作品捐赠予慈善拍卖活动。现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龙南书协理事,书法孔见签约艺术家。

文/曾禹

文/曾禹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7-22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廖中阳小楷艺术中的禅书互证境界》

廖中阳先生以"美髯子"别号行世,其书艺之精微,实乃当代书坛"以禅入书"之典范。观其形貌有张大千遗风,而究其笔墨,则深得魏晋"锺王"心法,更兼禅宗妙悟,形成"清雅中见骨力,精严处得自在"的独特书风。

一、法古而化的笔墨体系
先生书学路径遵循"由唐溯晋"之正脉,其小楷取法《乐毅论》《黄庭经》之遒媚,兼融《灵飞经》之俊逸。尤可贵者,在于突破时人"形摹神滞"之弊,以"迟涩运笔"化解唐楷板滞,用"方圆互济"调和晋楷秀弱。细察其《心经》千卷,横画多取隶意而含篆势,竖笔常带行草使转之姿,此正合孙过庭"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之论。

二、禅书互证的创作境界
先生云游诸寺书《金刚经》长卷之举,深契张怀瓘"书者法象"之说。其笔墨中"无碍清净慧"的禅境,具体表现为三点:用墨如参话头,浓淡皆现本来面目;结字若修止观,疏密俱含中道义理;章法似演公案,虚实同彰般若智慧。尤以"经生体"小楷写佛经,非但重现唐人写经遗韵,更在"笔笔分明"中实践永明延寿"禅净不二"之旨。

三、心手双畅的美学超越
《书谱》云"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先生之作已超越此境。其"无我"书风并非消解个性,而是以"应无所住"之心运笔,故能兼得智永《千字文》之圆融与倪元璐条幅之峻拔。观其点画,似弘一法师"悲欣交集"之简净;味其气韵,又如八大山人"涉事"小品之空明。此乃将"书法心法"统摄于"即心是佛"的禅悟,方成就"不即不离"的化境。

昔人论书谓"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廖公小楷正是以笔墨作佛事,在锋杪间参透"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的般若妙义。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延续正统文人书法血脉,更在当代书坛重建了"艺道一体"的崇高品格。此等境界,非徒以技巧炫世者所能梦见,实为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精神在当今的生动彰显。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7-29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小楷艺术之境界与廖中阳先生书道

观廖中阳先生之小楷,不禁令人思及中国书法艺术中"技进乎道"的至高境界。先生以"美髯子"为号,其形貌风度,使人联想大风堂张爰之气象,此非偶然,实乃中国文人书画传统中"形神兼备"之体现。

先生小楷,初以唐楷筑基,复溯魏晋遗风,此正合孙过庭《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之训。然先生不囿于形似,更能"转取百家之长",故其笔下既有钟繇之古雅,又具王羲之之清逸,兼收并蓄而不失自我,此即张怀瓘《书断》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之境界。尤为可贵者,先生能"一扫时人屙乏之作",此非狂妄,实是对时下书风流弊之清醒认知。

先生以千卷《心经》结缘,携《金刚经》云游名刹,此中深意,非徒为书艺展示,实乃以书法为修行法门。佛经有云"一切唯心造",先生深谙"书为心画"之理,故其笔墨间自然流露禅机。《圆觉经》曰"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观先生小楷,笔笔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正是禅定功夫在笔墨间的自然显现。这种"书禅一味"的境界,非一般书家所能企及。

先生书法之妙,尤在于"无我"之境。中国艺术最高追求,向来不在技巧之炫耀,而在人格之完成。先生"心手双畅,无我无他"的状态,正是庄子所谓"坐忘"、禅宗所谓"明心见性"在艺术中的体现。《金刚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先生笔墨既能谨守法度,又能超脱法度,此即石涛"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之谓也。

今观先生之作,方圆迟涩间自有机杼,非刻意求奇,实乃涵养所致。其"南融北和"之胸襟,"壮游开胸"之气度,皆化入毫端。故其书作,近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逾矩,确已形成独特风貌。此非朝夕之功,实乃"日久学积"之自然结果。

当今书坛,或炫技逞能,或泥古不化,能如先生这般以书法修身、以笔墨见性者,实属凤毛麟角。先生之实践,不仅延续了中国文人书画的优良传统,更为当代书法艺术如何承古开新提供了可贵范例。其艺术成就,当为后学深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