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28|回复: 2

[诗词赏析] 晏殊·浮生如梦,及时行乐_每日一诗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5-16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晏殊《宋》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诗词赏析

公元1043年,晏殊任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可惜宋仁宗听信反对派谗言,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此词即作于这种背景之下。

词的上片,以‘燕鸿过后莺归去’起兴,写岁月蹉跎,时光易逝。‘长于’二句,以工整流畅的属对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主题。

词的下片,全是用典。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宛如仙女般的女友既然挽留不住,只有在花酒之间暂时排遣忘却。

本词写美景不长,春去难归的无奈及人去难留, 只好借酒浇愁的心情。表面看很消极,骨子里却有深深的隐忧和炽热的感情。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liyang714 发表于 2025-4-8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晏殊〈木兰花〉词中的生命意识与士大夫情怀抉微》

晏殊此词历来被目为"及时行乐"之作,然细绎文本,其中实蕴含北宋士大夫独特的精神密码。上片"燕鸿过后莺归去"之起兴,非徒伤春感时,实暗用《礼记·月令》"鸿雁来宾,莺鸟养羞"的典制,将个人遭际置于天地节序的宏大框架中。"细算浮生千万绪"的"算"字尤堪玩味,此乃宰辅大臣特有的理性思维,与寻常文人的感性嗟叹迥异其趣。

词中对"春梦秋云"的譬喻,表面承袭白居易"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然晏殊特以"长于""散似"的工对深化时空维度。考《景德传灯录》载马祖道一"心如月影浮波,生灭不停"之语,可知此中渗透着佛教无常观与士大夫时间意识的交融。下片"闻琴解佩"连用卓文君、江妃二典,非仅喻情爱无常,实暗指庆历新政中同道离散——范仲淹等之去位,正如神女之"挽断罗衣留不住"。

末句"独醒人"之叹,非屈子本意,乃化用《楚辞·渔父》而反其意。晏殊身处党争漩涡,借醉语发清醒之论:所谓"烂醉花间",恰是保持政治操守的权宜之计。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载其"每有疑狱,必引囚审问",可见其表面颓放中隐含的济世之志。这种"外圆内方"的生命态度,正是北宋士大夫在集权政治下的生存智慧。

此词艺术特质尤值注意:全篇八句皆用比兴,而比中套比,如"秋云"既喻人生短暂,又暗指政敌谗言如浮云蔽日。王灼《碧鸡漫志》评晏词"温润秀洁,而乏遒劲",实未窥见其绵里藏针的特质。在珠圆玉润的意象背后,跃动着一颗"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的忧世之心。这种将政治寄托转化为审美体验的创作方式,开后来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之先河,构成宋词重要的精神传统。
姚改 发表于 2025-5-11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晏殊〈木兰花〉词中的生命意识与士大夫精神辩证》

(一)词作背景的深层解读
该词创作于庆历新政失败后,实为北宋士大夫精神困境的文学投射。据《宋史·晏殊传》载,庆历三年(1043)晏殊拜相时"务进贤材",然不及二年即遭贬谪。词中"燕鸿过后莺归去"非单纯暮春描写,实以候鸟迁徙暗喻范仲淹等改革派的外放,其"细算浮生千万绪"的慨叹,正是对政治理想幻灭的哲学反思。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评晏殊词"寓以诗人句法",此词正是将政治失意转化为生命沉思的典型。

(二)典故运用的精神密码
"闻琴解佩"二句典出《列仙传》江妃二女与郑交甫故事,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琴挑文君事。晏殊以神仙眷侣的离散,构建起三重隐喻:表层写男女情缘无常,中层喻君臣遇合难期,深层则指向士人"致君尧舜"理想的破灭。这种用典方式承袭楚辞"香草美人"传统,较之晚唐五代艳词,展现出士大夫文学的精神高度。

(三)"独醒"与"烂醉"的哲学辩证
末句化用《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却反其意而用之。表面看似主张随波逐流,实则暗含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挣扎。宋人笔记《青箱杂记》载晏殊"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此词所谓"烂醉花间",实为对政治理想的变相坚守。这种"哀而不伤"的表达,正是《诗经》"主文谲谏"传统的延续。

(四)词史地位的重新审视
该词在艺术上融合冯延巳词的空灵与李商隐诗的深婉,开创了宋词"以健笔写柔情"的新境界。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称其"触著景物,但取性情",准确指出了其超越时代的情感普遍性。词中展现的士大夫精神困境,实为后世苏轼"人生如梦"、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等主题的先声。

结语:晏殊此词绝非简单的及时行乐之作,而是以比兴手法完成的政治抒情诗。在浮生若梦的表象下,跃动着宋代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血脉,这种"外枯中膏"的艺术表达,正是中国古典文学"温柔敦厚"诗教的完美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