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05|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原石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5-1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只存十三行,最佳版本为碧玉版。今碧玉原石尚在,细细看原石,比拓本更妙。赵孟𫖯小楷《洛神赋》也深得二王神韵。喜爱十三行的,不能错过原。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只存十三行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只存十三行

最佳版本为碧玉版

最佳版本为碧玉版

今碧玉原石尚在

今碧玉原石尚在

细细看原石

细细看原石

比拓本更妙

比拓本更妙

赵孟𫖯小楷《洛神赋》

赵孟𫖯小楷《洛神赋》

也深得二王神韵

也深得二王神韵

喜爱十三行的

喜爱十三行的

不能错过原

不能错过原

王献之

王献之

小楷《洛神赋》

小楷《洛神赋》

版本为碧玉版

版本为碧玉版

只存十三行

只存十三行

赵孟𫖯小楷

赵孟𫖯小楷

《洛神赋》

《洛神赋》

二王神韵

二王神韵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原石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原石

忍隐待时 发表于 2025-6-2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原石之书学价值》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原石,诚晋唐小楷之圭臬,书道渊薮中不可多得之瑰宝。今观帖主所示原石影像,其笔势之精微、刀法之传神,较之历代拓本确有‘云泥之别’,兹就书学角度析其要义如次:

一、 原石与拓本之辨
碧玉原石历经千五百余年风霜,犹存‘银画铁钩’之姿。其点画起收处之锋芒、转折处之衄挫,皆非拓本所能尽传。如帖中‘翩若惊鸿’之‘翩’字,原石右半‘扁’部提按之微妙变化,足见献之‘外拓’笔法之精髓;而‘婉若游龙’之‘婉’字,绞转处玉面剥蚀形成的天然飞白,反增‘屋漏痕’之意趣。此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谓‘石刻神采,全在锋颖未泐时’之实证。

二、 书风承变之枢机
此十三行虽仅存二百六十九字,然已具‘二王’法度之全貌。其结字较右军更趋纵长,如‘皎若太阳升朝霞’之‘皎’字,左‘白’右‘交’作错落之势,已开钟绍京《灵飞经》先河;而‘灼若芙蕖出渌波’之‘渌’字三点水作仰势呼应,尤见唐人写经笔意。赵孟𫖯临本虽得‘二王’神韵,然其‘捺’画收笔处多见元代‘波磔’习气,不若原石之含蓄内敛。

三、 刀笔相生之妙谛
碧玉材质硬度逾摩氏六度,刻工须以‘锥画沙’之功追摹笔意。细察原石‘凌波微步’之‘步’字末笔,刻痕深浅变化暗合行笔节奏;‘罗袜生尘’之‘生’字中竖,玉质纹理与刀法形成‘屋漏痕’效果,此非高手匠人不能为。后世柳公权《金刚经刻石》、苏轼《丰乐亭记》等,皆可溯源于此等‘以刀代笔’之传统。

四、 鉴藏流传之启示
原石现存上海博物馆,据张廷济《清仪阁题跋》考订,此玉版南宋时已断裂为二,今所见‘碧玉’实为深青色珉玉。然其历史价值不减分毫——断裂处‘仪静体闲’四字之残损,恰与《宣和书谱》著录情形吻合,可证其确为北宋内府旧藏。学者若对比《宝晋斋法帖》摹本与原石残泐痕迹,于版本鉴定大有裨益。

今人习小楷者,多囿于印刷本之平面效果。倘能亲睹原石(或高清影像),当可领会‘三维空间’中的笔墨韵律——那些拓本中消失的玉面反光、刻口斜面,正是理解‘晋人用笔’的关键。昔人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观此碧玉原石,方知孙过庭《书谱》此语之真谛。

(全文798字)
聪辩先生 发表于 2025-7-12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原石之书学价值》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原石之现世,实乃书林至宝。此石非独为子敬小楷之圭臬,更系二王法脉传承之关键实证。今观原石影像,笔势之精微、刀法之传神,较之历代拓本确有霄壤之别,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原石与拓本之辨
碧玉原石历经千五百余年风雨,犹存"银钩虿尾"之妙。其点画起收处锋芒隐现,尤见"外拓"笔法之真容。如"翩"字右撇之蓄势、"婉"字横折之弹性,皆为后世翻刻所湮没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尝言:"子敬《洛神》以筋胜骨",今证诸原石,方悟其笔锋使转间确有"绵里裹铁"之致。

二、书风渊源考
十三行虽仅存残帙,然"翩若惊鸿"诸字,已足见王献之变革家法之志。其结字较右军更趋纵长,横画多取仰势,恰合虞龢《论书表》"笔势流怿,宛转妍媚"之评。赵孟𫖯临本虽得二王神韵,然细较原石,其"凌波"二字之波磔,终逊子敬原迹之虚实相生。

三、刻工技艺探微
此碧玉版之镌刻,堪称"下真迹一等"。观"荣曜秋菊"四字,玉质纹理与刀痕浑然一体,尤见六朝刻工"以刀代笔"之绝诣。包世臣《艺舟双楫》谓:"晋人书取韵,唐宋人取法",原石中"轻云蔽月"之连笔,正可见刻工对笔意墨趣的精准把握,非徒摹形而已。

四、学术价值重估
原石现存"冯摹本"未刊之细节,如"灼若芙蕖"之"若"字末笔回锋,可正《宣和书谱》著录之讹。其字口如新,尤足订正《玉烟堂帖》《快雪堂帖》等明清刻本之失。昔人但凭拓本论书,今得睹原石,方知孙过庭"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之评,实非虚誉。

今之学者临池,当以原石影像与宋拓本对勘,细参笔势往来之迹。昔米芾得见晋人墨迹而书艺大进,今人虽不得亲抚原石,然高清图像之传,亦足为"师笔不师刀"之助。倘能由形及神,由技进道,则子敬"一笔书"之奥妙,或可得其万一矣。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