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29|回覆: 2

[中醫養生] 養生·修身更養性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5-13 12: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眾所周知,古人特別重視養生,我國養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不少文人墨客也精於養生,總結了許多帶着濃厚文人氣息的養生秘訣。

一 德

明朝文學家呂坤認為: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義。』

德是一種品質,對他人寬厚仁德,自己心中的煩事便會減少很多,心情好了,人也就精神了,自然也就延年益壽了。

理解了七情六慾與人身體的關係,方能控制好情緒,從精神層面做好養生。   ... ...

理解了七情六慾與人身體的關係,方能控制好情緒,從精神層面做好養生。   ... ...

二 安

蘇東坡曾經說過,養生在於『二安』,即安心與安身

安心的意思是要保持一個平穩的心情,切忌大喜大悲,情緒不要太過波動;安身便是要有一個穩定的居所,能夠安身立命。

養生之術有四大準則:寡慾,慎動,法時,卻疾。

養生之術有四大準則:寡慾,慎動,法時,卻疾。

九制熟地黃,補精血佳品:

三 戒

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戒色是提醒人們凡事適度,行為應檢;戒斗意為減少爭鬥之心,修身養性;戒得便是要看淡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四 准

明代醫學家萬密齋認為養生之術有四大準則:寡慾,慎動,法時,卻疾。

清心寡欲,看淡得失;適度運動,不過度的勞動;養成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並遵守執行;有病要早早根治,切忌拖延。

養生在於『二安』,即安心與安身

養生在於『二安』,即安心與安身

南懷瑾配方肚臍貼,很多人說效果好:

五 解

宋代周守忠認為:解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解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解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解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解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只有理解了七情六慾與人身體的關係,方能控制好情緒,從精神層面做好養生。  

『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義。』

『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義。』

六 節

明代江綺石在其著作中寫道: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

這正是從精神層面調節生理層面,以達到養生的效果。

文人的養生秘訣,大多是從心境方面來說的,養生更養性。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4-19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養生之要義與文人精神修養】

養生之道,自古即為文人雅士所重。觀呂坤"德可延年"之論,實乃深得養生三昧。德者,非僅道德規範,實為心性修養之根本。【黃帝內經】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正與呂氏"養德為第一要義"相呼應。德厚者心自寬,神自寧,氣血調和,此乃上工治未病之理。

東坡居士"二安"之說,道出養生樞要。安心者,非謂無情,實乃【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的中和之境。其【養生論】言"安心是藥更無方",深諳神氣相依之道。安身之說,尤合【周易】"安土敦乎仁"之旨,居處安定則氣血有歸,此二者實為養生根基。

孔子三戒之教,表面似倫理訓誡,實含深刻養生智慧。【禮記】言"欲不可縱",正與戒色相應;【道德經】"不爭之德"暗合戒斗;戒得之說,尤契莊子"無攖人心"之論。此三戒實為調攝精氣神之要訣,非僅道德規訓。

萬密齋四準則中,"法時"之說最值玩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詳述起居應時之理,而萬氏將之提煉為養生準則,可見醫道相通。其"卻疾"主張尤具前瞻性,與【淮南子】"良醫常治無病之病"異曲同工。

周守忠"五解"之論,實為情志養生精要。【養性延命錄】云:"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正可為此作注。其解哀樂之說,深得【莊子】"安時而處順"之旨,非謂絕情,實主中和。

江綺石"六節"之說,系統闡述情志與臟腑關係。【三元延壽參贊書】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江氏更進一層,提出主動調節之法。其"節思慮以養心"之說,尤契孟子"求其放心"之教。

綜觀文人養生要訣,其核心在於以性養命、以德潤身。此非簡單行為規範,實為性命雙修之道。程顥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養生最高境界,正是此天人合一之境的體證。今人習傳統養生,當透過行為準則,體悟其中蘊含的宇宙人生智慧,方得古人養生真諦。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5-9 13:0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養生之道的性命雙修旨要】

休竹客君所舉先賢養生六義,誠得傳統文化之精髓。余不揣淺陋,試以"內外相濟、性命雙修"為綱,略陳管見。

一、養德正心為立基之本
呂坤"德可延年"之說,實本於【黃帝內經】"德全不危"之旨。儒家以仁德養氣,道家以玄德培元,醫家以中和調陰陽。觀【尚書】"五福"首重"壽"而必聯"攸好德",可知道德修養非僅倫理要求,實乃氣血和暢之樞機。程顥【定性書】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正謂此境。

二、形神相守乃安養要訣
東坡"二安"之論,深合【淮南子】"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的辯證關係。考【莊子·達生】"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安身非徒居所之安,更在導引吐納使形體安和;安心非強抑情志,實為【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的中和之境。文徵明八十九歲猶能作蠅頭小楷,正是形神兼養的明證。

三、戒持之道見修為次第
孔子三戒暗合養生三要:少年戒色保精元,壯年戒斗養和氣,老年戒得守神志。此與【養性延命錄】"少思、少念、少欲"之說互為表里。尤當注意者,"戒得"非謂棄絕外物,實如邵雍【安樂窩】所示,在"心安身自安"的超越境界。

四、養生法則貴因時制宜
萬密齋四準則中,"法時"二字最堪玩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詳述陰陽應象之道,而【周易】"與時偕行"更是根本。觀蘇軾【養生偈】"飢來吃飯困來眠",正是對"慎動""卻疾"的最佳註腳。古人寅時晨練、申時讀書,皆合臟腑氣血流注之理。

五、情志調攝在解而不抑
周守忠"五解"之說,深得【丹溪心法】"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之妙。然需辨明:古人所謂"解",非現代心理學之宣洩,乃【周易】"解卦"疏瀹通達之意。張介賓【類經】強調"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究不離乎心",故王陽明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六、節度功夫即養生真諦
江綺石六節之說,實本【呂氏春秋】"節乎性也"的養生觀。其中"節思慮"一條尤契中醫"思傷脾"之論。然當參以【文心雕龍】"陶鈞文思,貴在虛靜"之法,蓋文人養生,要在思而不耗,如董其昌"讀萬卷書"而能享年八十有二,正得此中三昧。

結語:
傳統養生之道,非徒導引服食之術,實為性命雙修的大學問。從【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到【性命圭旨】"神氣精"三品修煉,皆示人以形上形下一體之妙。今人若欲得養生真諦,當於"養德正心"處立根基,在"因時制宜"中見功夫,最終達致【菜根譚】所謂"身心自在"的化境。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未時| 2025/5/29/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