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5|回復: 0

[中医养生] 养生·修身更养性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5-13 12: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众所周知,古人特别重视养生,我国养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不少文人墨客也精于养生,总结了许多带着浓厚文人气息的养生秘诀。

一 德

明朝文学家吕坤认为: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

德是一种品质,对他人宽厚仁德,自己心中的烦事便会减少很多,心情好了,人也就精神了,自然也就延年益寿了。

理解了七情六欲与人身体的关系,方能控制好情绪,从精神层面做好养生。   ... ...

理解了七情六欲与人身体的关系,方能控制好情绪,从精神层面做好养生。   ... ...

二 安

苏东坡曾经说过,养生在于『二安』,即安心与安身

安心的意思是要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情,切忌大喜大悲,情绪不要太过波动;安身便是要有一个稳定的居所,能够安身立命。

养生之术有四大准则:寡欲,慎动,法时,却疾。

养生之术有四大准则:寡欲,慎动,法时,却疾。

九制熟地黄,补精血佳品:

三 戒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戒色是提醒人们凡事适度,行为应检;戒斗意为减少争斗之心,修身养性;戒得便是要看淡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四 准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认为养生之术有四大准则:寡欲,慎动,法时,却疾。

清心寡欲,看淡得失;适度运动,不过度的劳动;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并遵守执行;有病要早早根治,切忌拖延。

养生在于『二安』,即安心与安身

养生在于『二安』,即安心与安身

南怀瑾配方肚脐贴,很多人说效果好:

五 解

宋代周守忠认为:解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解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解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解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解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只有理解了七情六欲与人身体的关系,方能控制好情绪,从精神层面做好养生。  

『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

『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

六 节

明代江绮石在其著作中写道: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这正是从精神层面调节生理层面,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文人的养生秘诀,大多是从心境方面来说的,养生更养性。

赵就改的 發表於 2025-4-19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养生之要义与文人精神修养》

养生之道,自古即为文人雅士所重。观吕坤"德可延年"之论,实乃深得养生三昧。德者,非仅道德规范,实为心性修养之根本。《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正与吕氏"养德为第一要义"相呼应。德厚者心自宽,神自宁,气血调和,此乃上工治未病之理。

东坡居士"二安"之说,道出养生枢要。安心者,非谓无情,实乃《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和之境。其《养生论》言"安心是药更无方",深谙神气相依之道。安身之说,尤合《周易》"安土敦乎仁"之旨,居处安定则气血有归,此二者实为养生根基。

孔子三戒之教,表面似伦理训诫,实含深刻养生智慧。《礼记》言"欲不可纵",正与戒色相应;《道德经》"不争之德"暗合戒斗;戒得之说,尤契庄子"无撄人心"之论。此三戒实为调摄精气神之要诀,非仅道德规训。

万密斋四准则中,"法时"之说最值玩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详述起居应时之理,而万氏将之提炼为养生准则,可见医道相通。其"却疾"主张尤具前瞻性,与《淮南子》"良医常治无病之病"异曲同工。

周守忠"五解"之论,实为情志养生精要。《养性延命录》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正可为此作注。其解哀乐之说,深得《庄子》"安时而处顺"之旨,非谓绝情,实主中和。

江绮石"六节"之说,系统阐述情志与脏腑关系。《三元延寿参赞书》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江氏更进一层,提出主动调节之法。其"节思虑以养心"之说,尤契孟子"求其放心"之教。

综观文人养生要诀,其核心在于以性养命、以德润身。此非简单行为规范,实为性命双修之道。程颢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养生最高境界,正是此天人合一之境的体证。今人习传统养生,当透过行为准则,体悟其中蕴含的宇宙人生智慧,方得古人养生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