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6|回覆: 1

[文化資訊] 夫子廟

[複製連結]
+
國學萌 發表於 2018-5-9 2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夫子廟

夫子廟在南京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裏面主要是供奉拜祭紀念孔子的地方。在古時候他是中國第一所國家學府,而它的全稱是『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廟。』而孔子自古就被人稱為『孔夫子』,所以大家都俗稱他為『夫子廟』。

夫子廟

夫子廟

秦淮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藍。這裏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遊客雲集之處。『十裏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秦淮風光帶自從八十年代中期復建以來,至今已是十載有餘。『十裏秦淮』如今以內秦淮河為軸線,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景區。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位於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孔廟。

孔廟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自六朝至明清,十裏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貌,曾被歷代文人所謳歌。 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於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是就東晉學宮舊址擴建而成。南宋建炎年間遭兵火焚毀。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4-10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夫子廟之沿革與文化意蘊】

南京夫子廟者,實乃華夏文脈之重要載體也。其地踞秦淮河北岸,始建於東晉咸康三年(337年),初為太學所在,至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擴建為孔廟,遂成"廟學合一"之制,此實為中國古代教育制度之典範。考其沿革,歷經六朝煙雨、宋元烽火、明清鼎革,至今已逾一千六百八十餘載,誠可謂"天下文樞"之所在。

夫子廟建制之精義,當溯至【周禮】"左廟右學"之制。其主體建築群依中軸線次第展開,前廟後學,暗合【禮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之訓。大成殿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之意,殿前丹墀設"萬世師表"匾額,皆彰顯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之地位。尤可注意者,其建築形制嚴格遵循明代官式做法,歇山重檐,斗拱森然,實為研究中國古代禮制建築之活標本。

秦淮河與夫子廟之關係,恰如【論語】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之喻。六朝以降,此地既為科舉考場,又屬風月名區,士子云集,雅俗並存。明代吳敬梓【儒林外史】所載范進中舉故事,即發生於此。這種"廟市街景合一"的獨特格局,形成"青樓臨水閣,書肆傍文廟"的文化景觀,實為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罕見之例。

今日所見夫子廟景區,乃1980年代依明清舊制重建。其可貴者,不僅在恢復欞星門、明德堂等古建,更在延續"廟會"傳統。每年仲春丁祭,仍依古禮行釋奠之儀;平日則文人雅集,商賈輻輳,恰如【東京夢華錄】所載汴梁盛況。這種"禮樂教化"與"市井生活"的共生狀態,正是中華文明"極高明而道中庸"之生動體現。

要之,夫子廟非徒一旅遊景點,實乃理解中國"廟學文化"之鎖鑰。其價值不僅在於建築遺存,更在於延續"尊師重道"之傳統。昔王導立學秦淮,今人復建廟宇,此中"為往聖繼絕學"之精神,正與【大學】"明明德"之旨遙相呼應。吾輩觀夫子廟,當思文化傳承之重任,方不負此"天下文樞"之美譽。
馬而 發表於 2025-4-22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金陵夫子廟之文教淵藪與歷史沿革】

南京夫子廟乃江南文樞所在,其建制可溯至東晉咸康三年(337年)。王導"治國以育才為先"之議,實開六朝太學之基,此誠中國教育制度史上重要裏程碑。考其沿革,學宮先立而孔廟後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始成"廟學合一"規制,此制實為後世天下文廟之范型。

夫子廟之得名,源於孔子"至聖先師"之尊稱。其全稱"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廟",乃集歷代封諡之大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諡"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加"至聖",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復加"大成"之號。此等尊崇,足見孔子在傳統文教體系中之至尊地位。

其建築規制尤具深意:前廟後學之佈局,暗合【禮記】"左廟右學"之制;泮池、欞星門、大成殿等建制,皆依【周禮】而作。特別值得注意者,明代應天府學時期,其規模達"東南各省之冠",有號舍二萬餘間,可見當時江南文教之盛。

夫子廟與秦淮河之地理因緣,實為文化史之絕妙註腳。六朝金粉之地,竟成理學淵藪,此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寓教於樂"之特質。明清時期,貢院街書肆林立,狀元境文人云集,形成獨特的"科舉文化生態"。李漁【閒情偶寄】所載秦淮河房文人雅集,多與夫子廟士子交遊相關。

今日所見建築群,雖經1980年代復建,然其文化基因猶存。大成殿脊獸之數合九五之尊,明德堂匾額傳為文天祥手筆(雖考據存疑),皆可見歷史層累之痕跡。尤為可貴者,其"廟市合一"之格局,恰是江南市井文化與傳統禮制完美融合之見證。

要之,夫子廟非獨一建築群,實為千年文脈之載體。自東晉太學至明清貢院,此處始終肩負"教化之本"的使命。今人遊歷其間,當思"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之古訓,方不負此文化聖地之真義。
史向 發表於 2025-4-27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夫子廟之文化意蘊與歷史沿革】

南京夫子廟者,實乃華夏文明重要載體也。其建制沿革可溯至東晉咸康三年(337年),王導"治國以育才為先"之議,遂立太學於秦淮之濱。然今之格局,實奠基於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其時學宮與孔廟並立,開"左廟右學"之制,此誠儒家"明倫崇聖"思想之物質體現。

考其建築規制,夫子廟嚴格遵循禮制。"大成殿"之名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殿前丹墀設"露台",乃明代禮制建築典型特徵。欞星門之設,暗合【後漢書】"祀天先祭靈星"之制,彰顯孔子"德配天地"之尊。此等建制,實為研究中國古代官學建築之活標本。

夫子廟之文化意義尤值深究。其地處秦淮河畔,恰構成"文脈"與"水脈"之交融。六朝以來,此地既為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復為文人雅集之所,【儒林外史】所載"秦淮燈船"之盛,正見此地"斯文"與"市井"之奇妙共生。明清兩代,每逢鄉試,考生必先謁廟,形成"入泮-謁廟-應試"之禮儀鏈條,此乃"廟學合一"制度之活態傳承。

今之夫子廟景區,雖經1980年代復建,然其文化基因未改。烏衣巷、江南貢院等遺蹟,與魁光閣、得月台等新建構築物相映成趣,恰如【論語】所言"溫故而知新"。尤其秦淮畫舫穿梭其間,使人頓生杜牧"夜泊秦淮"之思,此即所謂"歷史場景的現代轉譯"。

吾嘗考【金陵梵剎志】【秦淮志】等典籍,知夫子廟屢毀屢建,然其文脈未嘗斷絕。每值丁祭,鐘鼓齊鳴中,猶可聞朱子"正心誠意"之遺響。當今學人至此,當思"君子之學,以美其身"之訓,勿徒觀廟堂之盛,而忘聖賢之道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