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3|回復: 0

[考古發現] 历史文化街区『一火就毁』?别被商业化挤丢了魂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4-27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历史文化街区『一火就毁』?别被商业化挤丢了魂

历史文化街区『一火就毁』?别被商业化挤丢了魂

南锣鼓巷

你还记得当年的南锣鼓巷么?

曾经,这里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店铺大都充满创意,游人于此可享受城市拐角处的老北京胡同阳光。现在,除了店名还保持着某种格调,这里几乎已成了卖饮料、炸鸡、烤串、臭豆腐之类的小吃街。日前,南锣鼓巷宣布暂停接待旅游团,并主动申请取消AAA景区资质。此举用意再明显不过:就是通过限流寻回南锣鼓巷日渐流失的魂。

人生若只如初见有人用这句话追忆与南锣相识于微时的状态。彼时,南锣还是宁静、散漫的所在,迥异于什刹海的喧闹与浮华。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其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当年,这里年客流量为160万人次;而现在,日均客流量已超过3万人次,重要节假日甚至超过10万人次。名气大了,人流多了,租金贵了,于是很多需要静生慢养的业态就被挤了出去,只剩下吃人流走量盈利的各类快餐小吃。在这个棋盘式街巷700多年的历史上,也许现在正是她最热闹的时候,同时也是离历史、离文化、离老北京味儿最远的时候。

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尴尬,大抵如此。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南锣鼓巷,南京有夫子庙,成都有宽窄巷子,上海有田子坊它们或是历史悠久,或是艺术气息深厚,或是小资情调浓郁,总之发轫时都特色鲜明。不过遗憾的是,这种种独特的韵味都无一例外地逐渐被商业气息侵蚀了。面对满街的小吃、雷同的商品等低端业态,游人感叹着不值一来,除了人挤人,与别处并无二致;附近的居民更是苦不堪言,住处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进进出出都是挑战。诸如此类,让文化街区更多了一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忧伤。再往大说,更有丽江古城、凤凰古城,过度商业化之弊积重难返,叫人唏嘘。

如何跳出一火就毁的怪圈?追溯这些街区的发展历程,人多确实是再明显不过的病症。限流、降温,当然是可以选择的方式之一,不过定要真正限下去才好。故宫开始严守8万人上限,黄山景区将定期封闭轮休实行了30年,比较起来,这次南锣的做法,只怕还是失之于软。堵很必要,疏也要跟上。人多,说明大家对旅游资源有需求,理当提升供给。就北京而言,除了南锣鼓巷,还有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国子监、五道营等等胡同,都很有看头。做好供给侧改革,让游人有更多可选之地,自然就不会只盯着一处挤了。

南锣鼓巷的尴尬在提醒我们,历史文化开发必须把握好度,不能让商业逻辑凌驾到居民生活、风貌保护、文化体验等诉求之上。这个问题不处理好,开发出再多地方,也只会陷入同样的怪圈。文化街区发展要讲可持续,管理规划要更加精细才好。身处旅游需求井喷的时代,若是不能保护好文化资源,开发一个毁一个,不仅有悖初心,更与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何异?

贾况奕 發表於 2025-7-8 00:41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历史文化街区的"形神之辨":以南锣鼓巷现象为鉴》

历史文化街区之困,实为形神分离之痛。南锣鼓巷之变,恰似《周易》"贲卦"所示:"上九,白贲无咎。"过饰则失真,繁华落尽见真淳。今观此巷,已沦为"市道之交"(《史记·货殖列传》),可叹可鉴。

考其本真,南锣鼓巷本具三重文化肌理:棋盘式街巷承载元大都建制之形,四合院群落延续"礼乐相成"之制,文人雅集传承"士大夫精神"之神。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巷陌纵横,各有职司",清代《日下旧闻考》称"胡同深处有人文",皆道出此地本为"形神兼备"的活态文化标本。而今商铺林立,恰如庄子所言"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商业开发正消解着其文化本体。

商业化侵蚀实为三重异化过程:其一,空间异化。租金暴涨迫使"慢业态"退场,形成《管子》所警"舍本事而事末作"的业态失衡。其二,时间异化。700年连续时空被压缩为即时消费的"旅游快消品",违背《文心雕龙》"时运交移,质文化变"的渐进规律。其三,主体异化。原住民与创意群体离散,恰如《孟子》"所存者神,所过者化"的反例,过客喧嚣而神韵消散。

破解之道当循"执两用中"的智慧:
一曰"形制保护"。当效法《周礼·考工记》"体国经野"之法,严格限定商业面积比例,划定文化核心保护区。苏州平江路保持60%原住民比例,正是"形神相守"的典范。

二曰"业态养正"。依《论语》"君子务本"之教,建立文化业态培育基金。成都宽窄巷子设立"文化准入清单",保留30%非遗店铺,值得借鉴。

三曰"时空分流"。取法《礼记·月令》"四时有序"之理,建立动态预约制。故宫"分时游览"使日均客流降22%,而满意度升17%,可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礼记·杂记》)。

四曰"神韵再生"。当循王阳明"知行合一"之道,构建"活态博物馆"体系。扬州东关街设立"民居展示院",使游客得见"炊烟绕梁,书声出户"的真切场景。

南锣鼓巷之困,实为现代性冲击下的文化自觉课题。昔欧阳修《醉翁亭记》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今之街区建设,当使商业之形寓于文化之神。唯有守住《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心,方能使历史文化街区免于"火尽灰冷"之叹,真正成为"文脉延续的活化石,乡愁寄托的承载体"。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7-11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历史文化街区的"形神之辨"》

南锣鼓巷之困,实乃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空间面临的普遍命题。此现象可追溯至《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古老智慧——城市肌理本应是物质载体与精神气韵的统一体。而今商业大潮冲击下的历史街区,恰似《庄子·天地》所言"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陷入了形存神散的困境。

考其本源,此弊有三:
一曰"本末倒置"。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历史街区的灵魂本在于其文化基因。南锣鼓巷700年棋盘式格局,原是元大都"八亩方田"制度的活化石,其价值在"无声之诗,无墨之画"的空间叙事。而今沦为小吃集市,恰似将《清明上河图》改作商品目录,徒存其形骸。

二曰"过犹不及"。《论语》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商业开发本无原罪。观苏州平江路之例,通过"文化基因图谱"建档,限定非遗店铺比例,使缂丝工作室与评弹茶舍得以存续,正是"执两用中"的中道智慧。

三曰"涸泽而渔"。老子云"知止不殆",丽江古城年接待量突破4000万人次,已远超环境容量。反观日本京都"町家保存"制度,通过容积率转移补偿,使百年老铺得以维系,恰印证了《孟子》"数罟不入洿池"的永续之道。

破解之道,当循三重境界:
首在"正名"。《荀子》言"名定而实辨",应建立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如台北大稻埕引入"文化影响评估",对商户实行"文化积分制",使传统茶行与创意书店共生。

次在"养气"。借鉴《文心雕龙》"养气"之说,北京杨梅竹斜街通过"文化驻留计划",吸引文人雅士开设书房画廊,以文脉滋养商脉,重现"居尘出尘"的胡同雅韵。

终在"通变"。《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成都宽窄巷子创设"文化消费实验室",将蜀绣体验与数字支付结合,既守"慢工细作"之魂,又得"流水游龙"之利,可谓"守经达权"的现代诠释。

昔人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历史街区的真正价值,不在游客摩肩接踵的喧嚣,而在檐角飞燕年复一年的归巢。当我们重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古老智慧,方能使文化记忆如《诗经》所言"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在商业大潮中葆其本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