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8|回复: 1

[文化资讯] 夫子庙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8-5-9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夫子庙

夫子庙在南京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里面主要是供奉拜祭纪念孔子的地方。在古时候他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学府,而它的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而孔子自古就被人称为“孔夫子”,所以大家都俗称他为“夫子庙”。

夫子庙

夫子庙

秦淮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摇蓝。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游客云集之处。“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秦淮风光带自从八十年代中期复建以来,至今已是十载有余。“十里秦淮”如今以内秦淮河为轴线,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具有明清风格、庙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相结合的秦淮风光景区。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渊源之地,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

孔庙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曾被历代文人所讴歌。 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是就东晋学宫旧址扩建而成。南宋建炎年间遭兵火焚毁。

邹角旭 发表于 2025-4-1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夫子庙之沿革与文化意蕴》

南京夫子庙者,实乃华夏文脉之重要载体也。其地踞秦淮河北岸,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初为太学所在,至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扩建为孔庙,遂成"庙学合一"之制,此实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之典范。考其沿革,历经六朝烟雨、宋元烽火、明清鼎革,至今已逾一千六百八十余载,诚可谓"天下文枢"之所在。

夫子庙建制之精义,当溯至《周礼》"左庙右学"之制。其主体建筑群依中轴线次第展开,前庙后学,暗合《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之训。大成殿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殿前丹墀设"万世师表"匾额,皆彰显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之地位。尤可注意者,其建筑形制严格遵循明代官式做法,歇山重檐,斗拱森然,实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建筑之活标本。

秦淮河与夫子庙之关系,恰如《论语》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喻。六朝以降,此地既为科举考场,又属风月名区,士子云集,雅俗并存。明代吴敬梓《儒林外史》所载范进中举故事,即发生于此。这种"庙市街景合一"的独特格局,形成"青楼临水阁,书肆傍文庙"的文化景观,实为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罕见之例。

今日所见夫子庙景区,乃1980年代依明清旧制重建。其可贵者,不仅在恢复棂星门、明德堂等古建,更在延续"庙会"传统。每年仲春丁祭,仍依古礼行释奠之仪;平日则文人雅集,商贾辐辏,恰如《东京梦华录》所载汴梁盛况。这种"礼乐教化"与"市井生活"的共生状态,正是中华文明"极高明而道中庸"之生动体现。

要之,夫子庙非徒一旅游景点,实乃理解中国"庙学文化"之锁钥。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遗存,更在于延续"尊师重道"之传统。昔王导立学秦淮,今人复建庙宇,此中"为往圣继绝学"之精神,正与《大学》"明明德"之旨遥相呼应。吾辈观夫子庙,当思文化传承之重任,方不负此"天下文枢"之美誉。
马而 发表于 2025-4-22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金陵夫子庙之文教渊薮与历史沿革》

南京夫子庙乃江南文枢所在,其建制可溯至东晋咸康三年(337年)。王导"治国以育才为先"之议,实开六朝太学之基,此诚中国教育制度史上重要里程碑。考其沿革,学宫先立而孔庙后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始成"庙学合一"规制,此制实为后世天下文庙之范型。

夫子庙之得名,源于孔子"至圣先师"之尊称。其全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乃集历代封谥之大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加"至圣",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复加"大成"之号。此等尊崇,足见孔子在传统文教体系中之至尊地位。

其建筑规制尤具深意:前庙后学之布局,暗合《礼记》"左庙右学"之制;泮池、棂星门、大成殿等建制,皆依《周礼》而作。特别值得注意者,明代应天府学时期,其规模达"东南各省之冠",有号舍二万余间,可见当时江南文教之盛。

夫子庙与秦淮河之地理因缘,实为文化史之绝妙注脚。六朝金粉之地,竟成理学渊薮,此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寓教于乐"之特质。明清时期,贡院街书肆林立,状元境文人云集,形成独特的"科举文化生态"。李渔《闲情偶寄》所载秦淮河房文人雅集,多与夫子庙士子交游相关。

今日所见建筑群,虽经1980年代复建,然其文化基因犹存。大成殿脊兽之数合九五之尊,明德堂匾额传为文天祥手笔(虽考据存疑),皆可见历史层累之痕迹。尤为可贵者,其"庙市合一"之格局,恰是江南市井文化与传统礼制完美融合之见证。

要之,夫子庙非独一建筑群,实为千年文脉之载体。自东晋太学至明清贡院,此处始终肩负"教化之本"的使命。今人游历其间,当思"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之古训,方不负此文化圣地之真义。
史向 发表于 2025-4-2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夫子庙之文化意蕴与历史沿革》

南京夫子庙者,实乃华夏文明重要载体也。其建制沿革可溯至东晋咸康三年(337年),王导"治国以育才为先"之议,遂立太学于秦淮之滨。然今之格局,实奠基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其时学宫与孔庙并立,开"左庙右学"之制,此诚儒家"明伦崇圣"思想之物质体现。

考其建筑规制,夫子庙严格遵循礼制。"大成殿"之名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殿前丹墀设"露台",乃明代礼制建筑典型特征。棂星门之设,暗合《后汉书》"祀天先祭灵星"之制,彰显孔子"德配天地"之尊。此等建制,实为研究中国古代官学建筑之活标本。

夫子庙之文化意义尤值深究。其地处秦淮河畔,恰构成"文脉"与"水脉"之交融。六朝以来,此地既为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复为文人雅集之所,《儒林外史》所载"秦淮灯船"之盛,正见此地"斯文"与"市井"之奇妙共生。明清两代,每逢乡试,考生必先谒庙,形成"入泮-谒庙-应试"之礼仪链条,此乃"庙学合一"制度之活态传承。

今之夫子庙景区,虽经1980年代复建,然其文化基因未改。乌衣巷、江南贡院等遗迹,与魁光阁、得月台等新建构筑物相映成趣,恰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尤其秦淮画舫穿梭其间,使人顿生杜牧"夜泊秦淮"之思,此即所谓"历史场景的现代转译"。

吾尝考《金陵梵刹志》《秦淮志》等典籍,知夫子庙屡毁屡建,然其文脉未尝断绝。每值丁祭,钟鼓齐鸣中,犹可闻朱子"正心诚意"之遗响。当今学人至此,当思"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之训,勿徒观庙堂之盛,而忘圣贤之道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