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35|回覆: 0

[詩詞賞析] 【詩詞】【吉祥寺賞牡丹】—【宋】蘇軾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5-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吉祥寺賞牡丹

【宋】蘇軾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吉祥寺賞牡丹

吉祥寺賞牡丹

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注釋

簪(zān)花:在頭上插花、戴花。

羞:難爲情。

扶:攙扶。

珠簾:珍珠綴成的帘子。

半上鉤:帘子全部捲起來。

譯文

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戴上一朵鮮艷的牡丹花自己並不感到難爲情。牡丹花因爲被插在老人頭上而感到難爲情。

賞花飲酒,沉醉歸來,引得路人鬨笑。十里長街,珠簾上卷,百姓們爭看這位放蕩不羈、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太守。

賞析

此詩即是當時記實之作,表現了觀賞牡丹的熱烈場面和詩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兩句是寫詩人簪花之趣。雖說當時禮俗士大夫集會時可以簪花,但老人簪著花成群結隊走在街市上,終覺有些不好意思。爲了突出這種心態,作者掀起一道波瀾,『花應羞上老人頭』,說花不願上老人的頭。而事實是,不管花願意與否,還是上了老人的頭,增添了不少情趣。兩個『羞』字,一說人,一說花,相映成趣,語妙天下。同時說明包括詩人在內的官吏最終還是樂於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從而進一步縮小了官民距離,更有意義。

第三、四兩句是寫詩人醉歸而路人嗤笑的場景。這裡詩人恰當地用了杜牧之詩:『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簾卷上,走出門來觀看這支浩蕩的插花隊伍的經過,只需要點出這一點,當時盛況就好像在眼前。於是,官民同樂的主題也就圓滿地表現出來了。詩人之所以在珠簾上鉤時用『半』字,是因爲作詩需要留有餘地,給讀者以想像空間,說全上鉤,而詩貴活。

前後聯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貼切靈活,不著痕跡,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複使用,更使詩的音節迴環往復,有助於

這首詩運用誇張、擬人修辭手法並且連用幾個動詞,有利於渲染出一種喜劇情調氛圍,體現了詩人極高的文學造詣。表現出詩人超礦豁達、狂放不羈的襟懷。在這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我們不難領略到詩人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

董所 發表於 2025-5-29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吉祥寺賞牡丹】詩學發微:蘇軾諧趣中的生命觀照與士人精神

東坡居士此作,誠爲宋人生活美學之絕妙註腳。全詩二十八字間,熔鑄了士大夫的公共形象塑造、宋代賞花風俗的實錄,以及詩人獨特的生命哲學,三者交織成趣,實堪細味。

一、簪花禮俗的文學轉寫
宋代士大夫簪花乃朝廷禮制,【宋史·輿服志】載"群臣賜花百官戴歸",然多行於正式場合。東坡特取市井簪花場景,以"人老"與"花羞"的悖論構成詩意張力。錢鍾書【談藝錄】所謂"反常合道"者,正此之謂。詩人將禮制行爲民間化,既守士人身份,復破嚴肅成規,這種"雅俗之際"的把握,恰是宋代士大夫文化轉型的縮影。

二、戲劇性場景的敘事建構
詩中"醉歸扶路"與"珠簾半鉤"構成動態畫面,暗用杜牧詩意而翻新。"半上鉤"之"半"字尤見功力,既留白於想像,又暗合酒醉視角之真實。黃庭堅評東坡詩"筆力曲折,無不盡意",此其例也。詩人以自我爲戲劇主角,將公共空間轉化爲表演劇場,這種自嘲式的展示,實爲對士人形象的解構與重建。

三、生命意識的哲學表達
表面諧趣中暗藏深沉。五十三歲的東坡時任杭州通判,歷經烏台詩案之劫,"人老簪花"的自嘲實含超越生死之智慧。羅大經【鶴林玉露】謂東坡"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此詩以喜劇筆法寫生命晚景,較之白居易"醉貌如霜葉"更顯曠達。末句百姓觀瞻之場景,恰是詩人追求的"與民同樂"政治理想的詩意呈現。

要之,此詩藝術價值有三:其一開創"以俗爲雅"新境,將日常生活詩學化;其二實踐"活法"理論,在規矩中見自由;其三構建"文人喜劇"範式,爲後世提供新的抒情模式。今人讀此詩,當識得東坡於笑鬧中寄寓的嚴肅思考,方不負古人匠心。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6-19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吉祥寺賞牡丹】詩境新探
東坡此作,誠爲宋人觀物自嘲之絕調。四句二十八言間,以戲劇性場景重構士大夫與萬物的對話關係,其修辭之妙、境界之活,尤堪細味。

首句"人老簪花不自羞"直破禮俗窠臼。考【宋史·輿服志】,簪花乃士庶同樂之制,然白髮簪紅蕊終非常態。東坡以"不自羞"三字立骨,非惟自陳曠達,實暗諷世人之拘泥形骸。次句"花應羞上老人頭"更翻進一層,以擬人筆法構建物我互詰之趣。錢鍾書【談藝錄】論宋詩理趣,特舉此類"反客爲主"手法,謂其"使無情者有情,化靜物爲動態",此句足爲典範。

後聯"醉歸扶路"云云,暗用杜牧揚州典故而別開生面。昔人謂東坡"熔鑄百家而自成面目",此其顯例。考【蘇軾年譜】,元祐五年杭州任上確多宴遊之事,然"十里珠簾"非實指市井繁華,實以詩家誇張筆法,構建官民同樂的理想圖景。陳衍【宋詩精華錄】評此聯"諧趣中見天真",正道出東坡以俗爲雅之妙。

至若"半上鉤"之鍊字,尤見匠心。【苕溪漁隱叢話】載東坡論詩"貴含蓄中見精神","半"字既留想像餘地,復暗合醉眼觀物之態。詩中"人""花""羞"字有意復現,非惟音律迴環,更形成語義交疊:人之不羞與花之羞、路人之笑與珠簾之展,在多重對照中解構了傳統士大夫的端肅形象。

此詩表面寫簪花醉酒之樂,深層實爲生命哲思之藝術呈現。黃庭堅謂東坡"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此作正以喜劇筆法展現存在困境——當衰朽身軀遭遇絢爛春色,當士人儀範碰撞市井生機,東坡選擇以幽默超越尷尬,在自我調侃中達成與世界的和解。這種"以丑爲美"的審美轉化,恰是宋代士大夫精神高度成熟之表徵。

今人讀此詩,當識得三重境界:一在風俗畫卷之生動,二在修辭藝術之精妙,三在生命態度之超然。放翁所謂"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東坡早以七言絕句爲之先導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