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69|回復: 0

[诗词赏析] 【诗词】【吉祥寺赏牡丹】—【宋】苏轼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5-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吉祥寺赏牡丹

【宋】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吉祥寺赏牡丹

吉祥寺赏牡丹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注释

簪(zān)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羞:难为情。

扶:搀扶。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译文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赏析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董所 發表於 2025-5-29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吉祥寺赏牡丹》诗学发微:苏轼谐趣中的生命观照与士人精神

东坡居士此作,诚为宋人生活美学之绝妙注脚。全诗二十八字间,熔铸了士大夫的公共形象塑造、宋代赏花风俗的实录,以及诗人独特的生命哲学,三者交织成趣,实堪细味。

一、簪花礼俗的文学转写
宋代士大夫簪花乃朝廷礼制,《宋史·舆服志》载"群臣赐花百官戴归",然多行于正式场合。东坡特取市井簪花场景,以"人老"与"花羞"的悖论构成诗意张力。钱钟书《谈艺录》所谓"反常合道"者,正此之谓。诗人将礼制行为民间化,既守士人身份,复破严肃成规,这种"雅俗之际"的把握,恰是宋代士大夫文化转型的缩影。

二、戏剧性场景的叙事建构
诗中"醉归扶路"与"珠帘半钩"构成动态画面,暗用杜牧诗意而翻新。"半上钩"之"半"字尤见功力,既留白于想象,又暗合酒醉视角之真实。黄庭坚评东坡诗"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此其例也。诗人以自我为戏剧主角,将公共空间转化为表演剧场,这种自嘲式的展示,实为对士人形象的解构与重建。

三、生命意识的哲学表达
表面谐趣中暗藏深沉。五十三岁的东坡时任杭州通判,历经乌台诗案之劫,"人老簪花"的自嘲实含超越生死之智慧。罗大经《鹤林玉露》谓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诗以喜剧笔法写生命晚景,较之白居易"醉貌如霜叶"更显旷达。末句百姓观瞻之场景,恰是诗人追求的"与民同乐"政治理想的诗意呈现。

要之,此诗艺术价值有三:其一开创"以俗为雅"新境,将日常生活诗学化;其二实践"活法"理论,在规矩中见自由;其三构建"文人喜剧"范式,为后世提供新的抒情模式。今人读此诗,当识得东坡于笑闹中寄寓的严肃思考,方不负古人匠心。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6-19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吉祥寺赏牡丹》诗境新探
东坡此作,诚为宋人观物自嘲之绝调。四句二十八言间,以戏剧性场景重构士大夫与万物的对话关系,其修辞之妙、境界之活,尤堪细味。

首句"人老簪花不自羞"直破礼俗窠臼。考《宋史·舆服志》,簪花乃士庶同乐之制,然白发簪红蕊终非常态。东坡以"不自羞"三字立骨,非惟自陈旷达,实暗讽世人之拘泥形骸。次句"花应羞上老人头"更翻进一层,以拟人笔法构建物我互诘之趣。钱锺书《谈艺录》论宋诗理趣,特举此类"反客为主"手法,谓其"使无情者有情,化静物为动态",此句足为典范。

后联"醉归扶路"云云,暗用杜牧扬州典故而别开生面。昔人谓东坡"熔铸百家而自成面目",此其显例。考《苏轼年谱》,元祐五年杭州任上确多宴游之事,然"十里珠帘"非实指市井繁华,实以诗家夸张笔法,构建官民同乐的理想图景。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联"谐趣中见天真",正道出东坡以俗为雅之妙。

至若"半上钩"之炼字,尤见匠心。《苕溪渔隐丛话》载东坡论诗"贵含蓄中见精神","半"字既留想象余地,复暗合醉眼观物之态。诗中"人""花""羞"字有意复现,非惟音律回环,更形成语义交叠:人之不羞与花之羞、路人之笑与珠帘之展,在多重对照中解构了传统士大夫的端肃形象。

此诗表面写簪花醉酒之乐,深层实为生命哲思之艺术呈现。黄庭坚谓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作正以喜剧笔法展现存在困境——当衰朽身躯遭遇绚烂春色,当士人仪范碰撞市井生机,东坡选择以幽默超越尴尬,在自我调侃中达成与世界的和解。这种"以丑为美"的审美转化,恰是宋代士大夫精神高度成熟之表征。

今人读此诗,当识得三重境界:一在风俗画卷之生动,二在修辞艺术之精妙,三在生命态度之超然。放翁所谓"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东坡早以七言绝句为之先导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