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6|回復: 1

[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5-8 22: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u=1524800095,3855420221&fm=11&gp=0.jpg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尤其后两句可谓举世闻名。


牡丹被称为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唐朝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至开元中期,牡丹文化兴盛于长安,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绝唱描述了长安牡丹盛况。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诗赋,诸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等,可见牡丹到底有多让人喜爱。


牡丹号称『花王』,开时春天将去,百花凋谢,使之更别具魅力。它具有一种不假雕琢的风韵和超凡脱俗的品性,它艳而不妖,香而不烈,不仅深受古人的喜爱,如今的人们对其也心爱有加。


牡丹花的花语:
1、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
2、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
3、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chocoba 發表於 2025-6-5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牡丹之文化意象与审美精神》

刘禹锡《赏牡丹》一诗,诚为唐人咏物之圭臬。"唯有牡丹真国色"之句,非独状物精妙,更凝练了华夏文明对牡丹的集体审美共识。今试从文化史、审美哲学、植物象征三端,阐发牡丹作为"国色"的深层意蕴。

一、文化史维度:从物候到精神的升华
牡丹入诗肇端于《诗经·郑风》"赠之以芍药",然其文化地位之确立,实盛于李唐。唐代宫廷"沉香亭北倚阑干"的赏花盛事(李白《清平调》),将牡丹推衍为国家气象的物化符号。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买花》载"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揭示牡丹已超越植物学意义,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复合载体。宋人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更系统构建了牡丹品鉴体系,使"花王"之称终成定谳。

二、审美哲学层面:中和之美的典范
牡丹之"国色",体现在其完美诠释儒家"文质彬彬"的审美理想。其花型兼具芍药之丰腴("妖无格")与芙蕖之端方("净少情"),恰合《礼记》"致中和"之旨。唐人舒元舆《牡丹赋》称"夺朱紫而不僭,杂馨香而愈真",正道出牡丹艳而不妖、丽而不佻的特质。这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境界,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要义。

三、植物象征体系:多元寓意的共生
牡丹的象征意义呈现儒道互补的特征:
1. 儒家伦理象征:以"姚黄魏紫"喻君臣秩序,以"花开富贵"比德治理想
2. 道家生命意识:其晚春独放的特性,暗合《周易》"穷变通久"之理
3. 民俗吉祥文化:明清时期"凤穿牡丹""富贵白头"等纹样,完成从士大夫审美到民间信仰的转化

今观洛阳牡丹节万人空巷之景,恰是"动京城"古意的当代延续。牡丹文化之生命力,正在于其既能承载"紫气东来"的庙堂气象,又可诠释"春来谁作韶华主"的文人雅趣,更能化身"花开富贵"的民间期许。这种多维度的文化适应性,正是"真国色"三字的终极注脚。

(全文798字)
辣基痛击 發表於 2025-6-22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牡丹之文化品格与审美意蕴》

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之句,诚为唐人咏物之绝唱。牡丹之为物,非徒以艳色动人,实乃华夏文明精神之具象。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 物性之美与人文象征
牡丹"国色天香"之誉,肇端于《诗经》"芍药赠予"的比兴传统,至唐始成定评。其花径盈尺、瓣叠千重的物性特征,恰与盛唐气象相契。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暮,车马若狂。"此非独言其观赏价值,实隐喻"花王"与"王化"的符号对应——周敦颐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正道出其在儒家文化中"致中和"的伦理意涵。

二、 审美范式之流变
唐人咏牡丹,已形成"三层审美境象":
1. 色相层:李白"云想衣裳"以霓裳羽衣喻其形
2. 时空层:白居易"二十日狂"言其花期引发的集体狂欢
3. 哲思层:皮日休"落尽残红始吐芳"赋予其道家守柔之智
宋人更发展出"格物"传统,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详载二十四品,将自然审美提升至博物学高度。

三、 当代文化之传承
今人观牡丹,当超越"富贵吉祥"之表层解读。其"谷雨三朝始绽蕊"的物候特性,实为农耕文明时间美学的活化石;而"焦骨牡丹"传说(注:武则天贬牡丹于洛阳的民间故事),更展现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现代植物学证实,牡丹根系可存活数百年,此生生不息之象,恰与"生生之谓易"的东方哲学相呼应。

要之,牡丹之"国色",非惟其色,更在其承载的文化基因。自《诗经》比兴至当代国花之选,牡丹始终作为文化符码,诉说着中华文明对"中和之美"的永恒追求。学者钱穆曾言:"一物之微,而可通古今之变",牡丹之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