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6|回復: 1

[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8-5-6 23: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此作品为作者苏轼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形象的运用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手法,抓住了中秋之月展开描写。以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类的事物进行想象,把自己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的思想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为人处世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上片表现词人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重点是写天上。这样可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那时候的神仙世界。我欲乘风,代表了作者的浪漫思想,想飞去天上但又担心太高了。迷迷糊糊之间仿佛还是在人间。那么人生总有遗憾,为何不把情绪寄托在此时的月亮呢。这是作者豁达的表现,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人总是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人间和天上一样是不完美的,我们又何必强求呢,这样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这里依旧表达了作者超然的心态。只愿能和想念的人相隔千里共同赏月。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4-6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水调歌头》词境阐微与苏轼生命哲学探赜

苏轼此阕中秋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时值密州任上。词人以"把酒问月"这一极具张力的起笔,瞬间构建起天人对峙的宏大叙事空间。"明月几时有"之问,实乃屈原《天问》遗响,将个体生命困惑投射于浩瀚宇宙,彰显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理性思辨气质。

上阕"琼楼玉宇"之喻,暗合《酉阳杂俎》"月宫高寒"的典故,而"不胜寒"三字尤见匠心。词人将《列子·黄帝》"乘风而归"的仙家意象与"何似在人间"的现实抉择形成张力结构,其深层折射出北宋儒学"内在超越"的哲学转向——不必离世登仙,即在尘世中亦可实现精神超拔。这种"即世而出世"的生命态度,正是苏轼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形成的独特处世智慧。

下阕"转朱阁"三句,以月光移动的物理轨迹勾连人间别离之情,时空转换自然无痕。"不应有恨"之诘问,化用石曼卿"月如无恨月长圆"句意而更进一层。词人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具象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生命辩证法,揭示出缺憾本是世界的本质属性。

结句"千里共婵娟"之愿,既承袭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文学传统,又注入新的人文内涵。苏轼以明月为精神媒介,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普世性的生命关怀,这种"民胞物与"的胸襟,恰是张载《西铭》所述儒家理想的诗意呈现。

此词艺术成就尤在"以理节情"的平衡把握:既有"我欲乘风"的浪漫恣肆,又有"此事古难全"的理性认知;既含"照无眠"的深情缱绻,又见"共婵娟"的豁达超越。这种情理交融的特质,使作品超越普通怀人之作,成为展现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典范文本。王鹏运《半塘遗稿》评此词"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正道出其不可重复的哲学高度与美学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