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10|回復: 1

[诗词赏析] 【诗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宋】辛弃疾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5-6 11: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注释

消 :经受。

怕:一作『恨』。

落红:落花。

『算只有殷勤』句: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脉脉:绵长深厚。

君:指善妒之人。

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又向谁去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红极一时的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赏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4-6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心发微
——辛弃疾政治寄托词的悲剧美学

辛弃疾此阕《摸鱼儿》作于淳熙六年(1179)调任湖南转运副使之际,表面写闺怨春愁,实则以比兴手法构建起一套精密的隐喻系统。全词以"风雨送春"为经,以"蛾眉见妒"为纬,将个人政治失意与家国忧思熔铸为沉郁顿挫的审美意象,堪称南宋寄托词的典范之作。

上阕"春归"意象群构成多重喻指。首句"更能消几番风雨"以反诘句式劈空而来,"风雨"既指自然节候,更隐喻政坛倾轧。词人将自我投射为"惜春"主体,"怕花开早"的悖论心理(《鹤林玉露》载"花开早则谢速"),实乃对北伐时机错失的痛切反思。"画檐蛛网"的意象尤具创造性,蛛丝缀絮的徒劳,恰似词人"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政治处境。这种"殷勤"与"无用"的张力,深刻揭示了主战派在偏安政局中的尴尬。

下阕转入历史典故的纵深。"长门事"五句用陈皇后典故而别出新解,《史记》原载陈后"复得亲幸"的结局被刻意隐去,仅取"佳期又误"的片段,此乃对孝宗朝战和反复的隐射。玉环飞燕的警示,既包含对权佞的诅咒,更暗藏"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盛世危机。结句"斜阳烟柳"以衰飒之景作收,化用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句意而更显苍凉,那"危栏"外的残照,正是南宋国运的象征性写照。

此词艺术成就体现在三重对话结构的建立:表层是弃妇与春天的对话,中层是逐臣与君王的对话,深层则是志士与历史的对话。周济《宋四家词选》评其"权奇倜傥",实则未道尽其中悲怆。词中"怨春不语"的沉默、"脉脉谁诉"的孤寂,最终都升华为"闲愁最苦"的生存困境——这种愁苦早已超越个人得失,成为那个时代所有清醒者的精神谶语。

稼轩词特有的"裂竹之声"在此作中转为幽咽潜气,然其"肝肠似火"的本质未变。当我们读懂"蛛网惹絮"背后那个徒劳补天的身影,方能真正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动人的力量,往往来自那些"欲说还休"却终未放弃言说的灵魂。
周佐 發表於 2025-4-21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学鉴析

辛稼轩此阕,实乃南宋词史上一大奇峰。其以比兴寄托之法,将身世之感、家国之悲熔铸于宫怨春愁之中,可谓"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之典范。

上阕"春归"意象之经营,极具词心匠意。"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问劈空而来,以反诘句式强化春意阑珊之不可挽回。词人惜春、留春、怨春之心理轨迹,层层递进:先言"怕花开早"的逆反心理,复以"落红无数"坐实春残;"天涯芳草无归路"化用《楚辞》"春草生兮萋萋"句意,而"画檐蛛网惹飞絮"的细节捕捉,尤见沉痛——蛛网纵使殷勤,终究留不住春天,恰似志士苦心孤诣难挽国势。此中寄托,与放翁"东风恶,欢情薄"异曲同工。

下阕用典尤见政治隐喻之深。"长门事"五句借陈皇后遭妒故事,暗指南渡后主和派排挤抗金志士的现实困境。值得注意的是,词人特意点出"准拟佳期又误",实暗指隆兴和议后屡失北伐良机的历史痛事。"玉环飞燕"之喻,表面斥责谗佞,实则暗讽朝廷偏安享乐之风。结拍"斜阳烟柳"之景,既化用李商隐"夕阳无限好"的苍茫意境,更以"断肠"二字将个人身世之悲升华为时代哀音。

此词艺术成就,首在比兴系统的多层建构:表层写闺怨,中层抒士不遇,深层寄家国之忧。其次在刚柔并济的笔法,梁启超评其"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正指其以婉约之体载豪放之情的独特创造。至其"闲愁最苦"四字,实为全词词眼——非文人矫情之闲愁,乃英雄失路的时代苦闷。

稼轩此时正值壮年,却已预见"君莫舞"的历史审判,其词中蕴含的政治预见性,使其超越一般抒情之作,成为南宋词史上一座兼具美学深度与历史厚度的丰碑。
591425752 發表於 2025-4-27 07:02 | 顯示全部樓層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学鉴微
辛稼轩此阕,实乃南宋词史中托物寄愤之绝调。其词面写春怨闺愁,词底则熔铸了士大夫的家国之悲与身世之恸,诚如周济所言"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宋四家词选序论》),须以"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之法细绎之。

一、比兴体系之三重建构
上阕"春归"意象群构成第一重隐喻。"更能消几番风雨"以反诘振起,直指南宋政权风雨飘摇之势。"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暗喻北伐良机屡遭贻误之痛,与范成大"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秦楼月》)异曲同工。蛛网惹絮之象,尤见匠心,既化用苏轼"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句意,更以"算只有"三字突出孤臣孽子之悲,较李煜"林花谢了春红"更多一层政治抗争意味。

下阕转入历史典故的第二重寄托。陈皇后长门之怨,明写蛾眉见妒,暗指孝宗朝战和两派之争。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寿皇见此词颇不悦",正因"千金纵买相如赋"刺痛了朝廷讳言恢复之隐。"玉环飞燕"之喻,非仅斥奸佞,更暗讽隆兴和议后醉生梦死的执政群体,与陆游"公卿有党排宗泽"(《夜读范至能揽辔录》)形成互文。

结拍"斜阳烟柳"构成第三重象征。化用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而境界更阔,将个人"闲愁"升华为时代之恸。陈廷焯谓"结得愈凄凉,愈悲郁"(《白雨斋词话》),此中"危栏"意象,实乃词人精神困境之具象化。

二、词史定位与艺术突破
此词最大创新在于将《离骚》"香草美人"传统与词体要眇宜修之特质完美融合。较之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的托喻失之显豁,稼轩此作"潜气内转"(谭献《复堂词话》),其"怨而不怒"处尤见儒家诗教涵养。艺术上突破有三:
1. 时空叠映:春归之自然时序与政事日非的历史进程交织
2. 刚柔并济:婉约词藻中贯注"弓刀游侠"之气(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3. 典故新诠:将《长门赋》本事转化为政治隐喻

三、词心解码与接受史观
考察淳熙六年(1179)历史语境,时值虞允文罢相,张浚北伐失败已十三载。词中"佳期又误"正指隆兴和议后恢复无望之现实。近人梁启超谓"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须注意其"摧刚为柔"的特殊抒情方式——正如龙榆生所言"以健笔写柔情"(《唐宋词格律》),这种矛盾修辞恰恰成就了词史上的"焦虑美学"典范。

要之,此词将政治失语转化为艺术隐语,其价值不仅在于比兴手法的极致运用,更创造了中国词史上独特的"政治抒情诗"范式。后世如王鹏运《味梨集》中"斜阳烟柳"之反复书写,皆可视为对此词接受史的回响。学者解读时,当于豪放、婉约二分法之外,另立"沉郁"一品以论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