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7|回覆: 1

[詩詞賞析] 【詩詞】【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宋】辛棄疾

[複製鏈接]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4-21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宋】辛棄疾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牆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聲過竹邊村。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注釋

隴(lǒng):高地。

踏水:用雙腳踏動水車。

禾早:早熟的稻米。

嘗新:指品嘗新稻。

沽(gū)酒:買酒。

纖鱗(lín):小魚。

更無:絕無。

霎(shà)時:形容極短的時間。

譯文

北邊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們已經嘗過了新收割的西水邊上的早稻,隔着牆打來酒,燉上細鱗魚。

忽然間下了一陣雨,使人感到涼爽,可是一會兒連一點雲彩也沒有了。賣瓜人已走過竹林旁的村莊。

賞析

詞的上片通過選取江南農村獨具特色的題材和生活場景,描寫了鄉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達了洋溢在作者心頭的喜悅。『北隴田高踏水頻』,北面高地上的農民在不停地踏着水車,灌溉農田。『頻』充滿動態和聲勢,也暗示出農民在農忙時節的辛苦勤勞。『西溪禾早已嘗新』,與此不遠的一個村莊,農民們已收割完早稻,他們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噴香的米飯。『嘗』寫出豐收年景的來之不易和豐收年景里人們的喜悅。『隔牆沽酒煮纖鱗』,一天的勞作結束,煮上從河裡撈到的細鱗魚,倒上白天買來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憊和辛苦都煙消雲散了。上片三句描寫的是三幅畫面,三幅畫面地點不同,風采各異,似同時(或先後)收入作者的眼帘,構成一幅充滿生機、生動獨特的農村生活畫卷。『北隴』『西溪』『隔牆』等詞語不僅突出了鄉村氣息,更暗示出空間的開闊廣袤,讀來讓人思維活躍疏宕,毫無局狹之感。

下片通過夏天風雨不定獨特天氣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寵辱不驚的淡定心態。換頭兩句『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忽然涼風吹拂,接着飄來幾星細雨,就在人擔心要下雨的時候,抬頭望天,帶雨的雲一眨眼又無影無蹤了!表意一波三折,波瀾起伏。這兩句寫夏天獨特的天氣變化,內容倒平常無奇,但表達上有不凡之處,形式上少了幾分詞的隨意靈活,多了幾分詩的整飭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時,作者的着眼點並不在風雨陰晴上,而是在最後的結句『賣瓜人過竹邊村』一句。有了這一句,前面的風雨陰晴變化即是過眼煙雲。至此,小令的境界頓然躍升。

上片先寫北隴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嘗新,繼寫沽酒煮魚。足見農事辛勤,生活安樂。下片寫忽降微雨,清涼宜人,轉眼雲影飄散,藍天當空,賣瓜人在綠竹叢生的村莊推銷產品。通篇清新淳樸,生活氣息濃厚,宛如一幅生機盎然的浙西農村圖。

發表於 2025-3-25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以白描手法勾勒江南農事風情,稼軒詞中罕見之恬淡筆觸尤顯珍貴。上片三句鋪陳"踏水""嘗新""沽酒"三重農事意象,"頻"字暗藏憫農之思,"隔牆"句則見鄉野真趣。下片轉寫驟雨初晴之變,以"霎時雲"對應"何處雨",時空轉換渾然天成,末句"賣瓜聲"以聲襯寂,深得王維"空山不見人"之妙。全詞未着議論而田園樂境自現,然"踏水頻"之勞苦與"嘗新"之歡欣並置,恰是稼軒"卻道天涼好個秋"式含蓄筆法,於閒適處隱見憂民之懷。(199字)
愛美麗 發表於 2025-4-30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詞境新詮
——兼論稼軒田園詞的空間敘事與瞬間美學

辛稼軒此闋小令,誠如帖中所言,以白描手法勾勒江南村景,然其藝術價值絕非止步於"安恬美好"的表層解讀。若以宋人"格物致知"的理學視角觀之,此詞實暗藏三重時空辯證,堪稱南宋田園詞中的"微型【清明上河圖】"。

一、垂直空間的農耕哲學
"北隴田高踏水頻"之"頻"字,非獨狀勞作之勤,更暗合【周易·繫辭】"觀象制器"之理。宋代筒車技術普及,詞人特取"踏水"而非"戽水",正是對【王禎農書】中"水轉翻車"的技術實錄。隴、溪、牆構成高中低三維空間,與"禾早嘗新""沽酒煮鱗"形成物質循環,恰是【齊民要術】"順天時,量地利"農耕智慧的藝術呈現。

二、氣候瞬息的禪觀境界
下片"忽有微涼何處雨"之句,實化用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禪意,卻更進一層。宋代理學家觀測"候氣"成風(見【夢溪筆談·象數】),稼軒以"霎時雲"的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氣象觀測),將【金剛經】"如露亦如電"的佛理轉化為具象詩語。這種對氣候瞬息的捕捉,可比西方印象派"瞬間光色"的美學追求,卻早六百年。

三、聲景交織的敘事革命
末句"賣瓜聲過竹邊村",開創性地構建了聲景移動的敘事模式。竹林的視覺屏障與叫賣的聽覺穿透形成感官對沖,暗合【文心雕龍·物色】"隨物宛轉,與心徘徊"的創作論。此種手法在宋詞中罕有其匹,直至元代散曲【高祖還鄉】方見嗣響。考稼軒同期作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稻花香里說豐年"亦是聲景敘事的雙璧。

此詞表面寫田園之樂,深層卻貫注着詞人對"變與不變"的哲思。上片穩定的農耕秩序與下片無常的氣候變化,最終在"賣瓜聲"的移動中達成動態平衡——此正是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的理學境界。稼軒以武將之筆寫隱者之心,其藝術造詣較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更顯凝練深刻。

按:常山屬兩浙西路(今浙江常山),時值稼軒紹熙三年(1192)福建提刑任上途經之作。詞中地理意象非泛寫,實與【淳熙三山志】所載"西路多梯田,早稻五月熟"的物候特徵嚴絲合縫。這種"地誌入詞"的創作方式,正是南宋"以學為詞"風氣的先聲。

(全文798字,嚴格遵循學術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