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9|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紙要怎麼處理?

[複製連結]
+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5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於初學書法用紙,大家都遇到過的問題『洇墨』,一是因為紙質選擇有誤,二是書寫能力欠缺,對紙筆墨的把控能力不夠,可能大多數人更注重研習技法的層面,相比之下忽視書寫材料這塊兒。我們現在來根據字體推薦一下用紙:

一、楷書

小楷因字形小,點畫書寫隨之要小很多,書寫起來自然有難度,要表達精準,運用熟宣居多;則中、大楷則半生熟紙質。

對於初學書法用紙,大家都遇到過的問題『洇墨』,

對於初學書法用紙,大家都遇到過的問題『洇墨』,

二、行書

行筆速度相比楷較快,纖絲連帶豐富,則運用半生熟和生宣。

一是因為紙質選擇有誤,

一是因為紙質選擇有誤,

三、篆書

二是書寫能力欠缺,

二是書寫能力欠缺,
亦用滲化效果較弱的半生熟,保持不會洇墨,水平漸高可用生宣,以求更多的變化。

四、隸書

與篆書用紙相符。

對紙筆墨的把控能力不夠,

對紙筆墨的把控能力不夠,

五、草書

對書法的基本書寫,有一定的掌握、完全可以操作和控制墨法、筆下線條相對變化豐富,能落筆即定者,用洇化效果明顯的生宣;則非熟練者不宜使用;還有一些小字草書,如孫過庭【書譜】、懷素【千字文】等,要求點畫精細,用介於生熟之間的半生熟紙書寫,不要過生,而不至於行完筆一團墨。

還有一些小字草書,

還有一些小字草書,

半生熟的紙性可五體皆適用,初學階段,把握墨色,用筆等方面都有局限,初學練習推薦使用毛邊紙與元書紙;它採用嫩竹枝作為主要原料,製漿時由於沒有漂洗工序,制出的紙為黃色,毛邊紙較生宣紙效果差,沒有那麼多的變化,但價格便宜,一般作為練習用紙。元書紙比毛邊紙粗糙,是練習寫字的較好用紙。(選購時,為後面創作學習,儘量用無格,書寫時據需求疊格)

選紙的方法

1、觀:

用眼看,好紙不一定特別白,皮料紙白,但是不反光,不耀眼,紋理均勻,紙的表面不應有埂、沙粒、洞眼和其它附着物。

2、感:

用手摸,有澀感,薄厚均勻,光平綿軟,細膩。

3、抖:

用手將紙拿起來,輕輕抖動,聲音以不脆,紙質不靚為好。如一抖紙便發出烯哩嘩啦的清脆聲響,而且紙發僵發硬這就是差紙。

4、試:

用墨汁畫在紙上,紙的反應是滲透快,擴散均勻,墨暈外緣無鋸齒狀。等到墨汁完全吃到紙中以後,再畫第二次,出現的效果層次分明,兩次墨暈之間還有一個細細的白印。

國家標準局對安徽宣紙制訂的質量指標是:『宣紙必須具備適當地吸附墨粒和擴散墨液的性能,既能以水導墨又能以水抗墨,從而達到墨顏萬變多色的效果,表達出水墨淋漓的風格來。積墨筆筆分清。濃淡筆痕不對流,能表現出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既有濕潤又有干的微妙感覺.』

熟紙的選擇比生紙更難一些。挑選時要看礬是否浸在紙裏,浮在紙表面的質量就不好。再看礬在紙上的分佈是否均勻。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4-4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用紙之擇要與洇墨防治芻議】

休竹客君所論書法用紙之要,誠為初學津梁。今就紙墨相發之理,補綴數言,以襄書道同好。

一、紙性本源考辨
宣紙分生熟,實為紙漿工藝之別。生宣以青檀皮配沙田稻草,經日光漂白而成,其纖維間隙保留自然狀態,故有"走墨如駒"之效。熟宣則以明礬膠礬二次加工,使纖維間隙閉合,此即【考槃餘事】所謂"礬紙如冰,墨瀋不濡"者也。半生熟者,乃取二者中和之道,最合"中和"之書學要義。

二、五體用紙新證
小楷用熟宣,非獨因其不洇,實因熟紙表面經砑光處理,可使鼠須、狼毫等硬毫筆顯現"鐵畫銀鈎"之妙。觀文徵明【停雲館帖】小楷真跡,紙面瑩潤如卵膜,此非熟紙不能為也。

草書用生宣,當參"水墨五色"之法。張旭【古詩四帖】所用粗麻紙,今驗乃生紙前身,其飛白處可見紙纖維咬墨之狀。初學者若恐洇墨過度,可試"蘸墨三停"法:筆腹蘸墨後,先掭去一分,再於廢紙上試二分,最後落紙只餘三分墨色。

三、鑒紙四法補遺
除觀、感、抖、試四法外,可增"嗅"字訣:佳紙當有草木清香,若含酸澀異味,恐是漂白過度或膠礬變質。昔年啟功先生授余"照紙法":將紙迎光而視,好紙雲紋均勻如漣漪,劣紙則現絮狀斑塊。

四、習紙進階說
毛邊紙雖廉,然其竹纖維短脆,久練易生"賊毫"。建議習楷三月後,可試涇縣棉料宣,其性近半生熟而價不過昂。蘇東坡雲"紙墨相發",實指筆墨與紙達成共振,此中微妙,非經百紙不能體悟。

末學以為,擇紙如擇友,貴在相知。王羲之得"蠶繭紙"而寫蘭亭,懷素遇"芭蕉葉"乃成狂草,皆機緣使然。今人幸有諸紙可選,更當循理而進,終臻"心手雙暢,紙墨相生"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