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武当隐士演武小记》 武当一脉,承三丰祖师遗韵,合道家冲虚之理,其拳法刚柔相济,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今观视频中隐士演武,虽画面简略,然其形神动静,颇得传统功夫三昧,试为诸君析之。 一曰"形与意合"。武者起势如苍松立崖,沉肩坠肘间暗合《太极拳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之训。其转腰运掌时,脊椎如龙蛇蜿蜒,正是武当"五形拳"中蛇形要义——非刻意模仿动物之态,乃取"先天真一之气"的运行轨迹。昔年张松溪以柔克刚,便是此理。 二曰"气与力合"。视频中虽难窥内劲流转,然观其发劲瞬间衣袂微震,恰如《内家拳法》所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武当功夫讲究"四两拨千斤",非无力也,乃"以气运身"之妙。如道家丹鼎派所言:"坎离交媾,水火既济",内劲自丹田而发,方是真传。 三曰"动与静合"。武者招式转换间常有凝滞,外行或以为断续,实为"势断意连"之境界。犹如怀素草书"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看似停顿处,正是气机流转之时。此中玄机,与《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暗合。 今人常见武侠小说中"飞花摘叶"之神技,遂疑传统武术华而不实。然细察此视频,武者马步沉稳如铸,手法圆转似轮,皆是经年累月"站桩走架"之功。昔年纪效庭《太极拳术》云:"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正可为此佐证。 吾辈观此,当思传统武学实为活态文化遗产,非表演之艺,乃修身之道。其价值不在搏击胜负,而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养生智慧,与"止戈为武"的哲学境界。视频虽短,已见薪火相传之微光,善学者当于拳架之外,更悟其中道法自然之真谛。 (全文共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