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22|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梁實秋不僅是作家,來看看他的書法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30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

文/梁實秋

書法本來不是盡人能精的。自古以來,琴棋書畫雅人深致,但是卓然成家者能有幾人?而且善棋者未必都能琴,善畫者未必皆精於書。藝有專長,難於兼擅。當今四五十歲一代,書法佳妙者亦尚頗有幾位,或『馳驅筆陣』、『其腕似 鐵』,或大筆如椽,龍舞蛇飛。我都非常喜愛,雅不欲厚古薄今。精於書法者,半由功力,半由天分,不能強致。讀書種子不絕,書法即不會中斷。此事不能期望於大眾,只能由少數天才維持於不墜。

書法本來不是盡人能精的。自古以來,琴棋書畫雅人深致,但是卓然成家者能有幾人?而且善棋者未必都能琴,善 ...

書法本來不是盡人能精的。自古以來,琴棋書畫雅人深致,但是卓然成家者能有幾人?而且善棋者未必都能琴,善 ...

我幼時上學,提墨盒,捧硯台,描紅模子,寫九宮格,臨碑帖,寫白摺子,頗吃了一陣苦頭,但是不久,不知怎樣的毛筆墨盒硯台都不見了,代之而興的是墨水鋼筆原子筆。本來寫書信寫稿子都是用毛筆的,一下子改用了鋼筆原子筆。在我個人,現在用毛筆寫字好像是介乎 痛苦與快樂之間的一種活動。偶然拿起毛筆,頓時覺得往事如煙,似曾相識。而搖動筆桿,有如千鈞之重,揮毫落紙,全然不聽使喚,其笨拙不在『狗熊耍扁擔』之下。

偶然拿起毛筆,頓時覺得往事如煙,似曾相識。而搖動筆桿,有如千鈞之重,揮毫落紙,全然不聽使喚,其笨拙不 ...

偶然拿起毛筆,頓時覺得往事如煙,似曾相識。而搖動筆桿,有如千鈞之重,揮毫落紙,全然不聽使喚,其笨拙不 ...

在故宮博物院看到名家書法,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跡,如行雲流水一般的蕭散,『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我痴痴的看, 呆呆的看,我愛,我恨,我怨,愛古人書法之高妙,恨自己之不成材。怨上天對一般人賦予之吝嗇。

在故宮博物院看到名家書法,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跡,如行雲流水一般的蕭散,『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 ...

在故宮博物院看到名家書法,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跡,如行雲流水一般的蕭散,『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 ...

孫過庭【書譜】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書家練過險絕的階段還是歸於平正的。初學的人求其分布平正,已經不易,不必一下手 便出怪。我看見有些年輕人寫字時常不守規矩,例如把『口』字一律寫成爲『厶』字,甚至『田』字『國』字也不例外,一律寫成爲尖頭怪胎。顏之推所說:『尺牘書疏,千裡面目』,像這樣的面目直是面目可憎。

孫過庭【書譜】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書家練過險絕的階段 ...

孫過庭【書譜】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書家練過險絕的階段 ...

雖然書法不是不盡能精,也不—定要人人都能用毛筆,最低限度傳統寫字的方法是應該尊重的。倉頡造字,我們卻不能隨便的以倉頡自居。簡體字自古有之,不自今日始,但是簡也有簡的道理,而且是約定俗成,不是可以任意亂來的。草書有用,並且很美,但是也有一定的草法,章草、狂草都有一定的結構格局。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4-17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之難能兼論梁實秋書學觀

梁實秋先生論書之言,可謂深得書道三昧。其言"書法本來不是盡人能精",實乃千古不易之論。自古書道一門,雖爲六藝之末,然欲臻其妙,非兼具天資、學力、品格三者不可。觀梁公所述,其書學思想脈絡清晰,今試爲剖析。

梁公首言"藝有專長,難於兼擅",此誠至理。昔張長史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其神,懷素見夏雲奇峰而悟筆勢,然此等境界,非天資超絕者不能至。梁公自謂用毛筆寫字"介乎痛苦與快樂之間",恰是道出了現代文人面對傳統筆墨時的普遍困境。民國以降,硬筆代柔毫,書寫工具之變,實乃文化斷層之徵候。梁公所述"毛筆墨盒硯台都不見了"之嘆,不啻爲一種文化記憶的失落。

其觀賞右軍真跡時"痴痴的看,呆呆的看"之態,尤見其敬畏之心。昔人云"書者,散也",梁公對"行雲流水一般的蕭散"境界的嚮往,正是對傳統書學"神采爲上,形質次之"審美觀的承續。其"愛恨怨"之情的流露,既是對古人造詣的欽慕,亦是對自身局限的清醒認知,這種矛盾心理恰是傳統文人在面對經典時的典型心態。

梁公引孫過庭【書譜】"平正—險絕—平正"之論,深得書學進階要義。此三階段說,實爲藝術修爲的普遍規律。初學分布,如童子習禮,規行矩步;及至放筆縱意,難免有劍拔弩張之態;最終復歸平淡,方是真境界。梁公批評當時年輕人寫字"不守規矩",實是憂慮文化傳承中"法度"意識的缺失。顏之推"千裡面目"之喻,道出了書法與人品的深層關聯,梁公引此,可見其重視書品與人品的統一。

至論簡體字與草書,梁公持論尤爲中肯。"簡有簡的道理"一說,既承認文字流變之必然,又強調"約定俗成"的原則,這種理性態度在文字改革爭議中實屬難得。其謂草書"有用且美",但需遵循"一定的草法",正是對傳統書學"有法—無法—有法"辯證關係的準確把握。

梁實秋的書法觀,體現了民國學人特有的文化立場:既尊重傳統法度,又不泥古不化;既看到時代變遷的必然,又對文化精髓的流失保持警惕。在硬筆取代毛筆、簡化字更替繁體字的時代轉折處,這種既通達又堅守的態度,尤爲可貴。書道雖小技,然其中蘊含的文化傳承之道,卻值得我們深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