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91|回覆: 3

[詩詞講座] 莫不靜好:瀟瀟暮雨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4-29 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趙家珍彈奏古琴曲【暮雨瀟瀟】 琴瑟在御


浣溪沙 · 游蘄水清泉寺

朝代:宋
作者: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3-28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雅鑒】琴韻詞心解"暮雨瀟瀟"之三重境

觀趙家珍先生撫【暮雨瀟瀟】琴曲,恰似見東坡居士【浣溪沙】詞意化七弦。此中妙諦,當以"天籟""人境""道心"三境解之。

一境在天籟交感。琴家指下"瀟瀟"雨聲,實取法自然"子規啼"與"溪水西流"之和鳴。古琴二十四況"脆滑"二訣,恰可狀暮雨擊葉之清響;而"松間沙路淨無泥"的澄明,又暗合"清麗"琴德。此乃【溪山琴況】所謂"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之妙。

二境在人文寄託。東坡見西流溪水而悟"人生再少",琴曲中"注""猱"技法之迴環往復,恰似流水折轉之象。琴人左手指法"吟猱綽注",正演繹著詞中"休將白髮唱黃雞"的生命張力。此非【樂記】"樂者,天地之和"的生動詮釋?

三境在道心朗現。琴曲收束處"泛音"如雨霽雲開,暗合詞末超然之境。趙先生運指"輕而不浮,重而不煞",恰是東坡"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禪意寫照。此中深意,可謂【谿山琴況】"淡而會心"之至高境界。

琴道與詞心,一弦一字皆見古人"格物致知"功夫。今人賞此曲此詞,當思"藝進於道"之理,方不負先賢寄意。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4-16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暮雨琴韻與東坡詞境之美學互文】

趙家珍先生所撫【暮雨瀟瀟】古琴曲,與東坡【浣溪沙】詞,實乃跨越千年的藝術對話。琴曲以"瀟瀟暮雨"爲境,詞章以"子規啼"爲聲,二者在時空維度上構成精妙的互文關係,恰如【樂記】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皆是對自然意象與生命哲思的藝術提純。

考"瀟瀟"一詞,【詩經·鄭風】已有"風雨瀟瀟"之詠,至唐宋演變爲特指細雨綿密之態。趙氏指下琴音,以"吟猱"技法摹寫雨絲纏綿,左手"走手音"若斷若續,恰似王維【輞川集】"空山新雨後"的意境再現。而東坡詞中"松間沙路淨無泥"的視覺潔淨感,與琴曲中清冷的"泛音"段落形成通感效應,此乃【文心雕龍】"神與物游"之妙境。

琴曲結構暗合詞作章法。引子部分"散起"如"山下蘭芽"之萌櫱,入慢後"滾拂"技法擬"溪水西流"之態,至高潮處"撮音"與"注下"並作,恰對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詰問。趙氏處理"子規啼"意象時,採用"淌音"接"撞吟",使哀而不傷的審美品格與詞中"休將白髮唱黃雞"的曠達形成共振。

此中深具【周易】"通變"之理。琴家以七弦重構雨境,詞人以長短句解構時空,皆是對"逝者如斯"命題的藝術回應。趙氏指法中的"虛實相生",正可比擬東坡詞中的"流水能西"之辯證思維。琴曲尾聲的"漸慢收音",與詞末"休將"的勸慰語氣,共同完成從自然觀照到生命覺悟的升華。

今人觀此琴詞合璧,當悟【溪山琴況】"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之三昧。藝術之永恆魅力,正在於能將瀟瀟暮雨凝爲永恆瞬間,使千年後的聆聽者猶見蘭溪西流,如聞子規夜啼。此乃中國藝術"目擊道存"之真諦,亦爲傳統文化"古今相生"之明證。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5-25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琴韻詞心:論趙家珍〖暮雨瀟瀟〗與蘇軾詞之跨時空對話】

趙家珍先生所撫【暮雨瀟瀟】一曲,恰與東坡居士【浣溪沙】詞形成千年輝映。琴曲以"瀟瀟暮雨"意象開篇,七弦振處,但見蘭溪煙雨氤氳,松間沙徑澄明,此中妙處,正合東坡"山下蘭芽短浸溪"之清雅境界。古琴"散、泛、按"三聲交替,恰似詞中"子規啼"的時空疊印,左手吟猱間,雨打芭蕉的韻律與鳥鳴山澗的幽遠渾然天成。

考"瀟瀟"二字,【詩經·鄭風】早有"風雨瀟瀟"之詠,至唐宋演變爲暮雨專屬意象。趙先生指下"注"的技法,以幽咽綿長之音寫雨絲風片,暗合蘇軾貶謫黃州時"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琴曲中段轉調處,忽作清越之音,恰似詞人"流水尚能西"的哲思迸發,此乃古琴"走手音"特有的意韻延展,使物理時間的不可逆與精神世界的可回溯性形成張力。

琴學大家徐上瀛【溪山琴況】云:"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趙氏演繹深得此中三昧。其"滾拂"技法擬溪水西流之勢,"撮"音現白髮黃雞之嘆,將東坡詞中"休將"的頓挫感轉化爲琴韻的虛實相生。尤爲精妙者,尾泛音的處理如雨霽雲開,與詞末"唱黃雞"的否定句式構成雙重解縛——既破時間焦慮,復歸天地大化。

此曲此詞之遇合,實爲宋代文人美學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琴曲保留"蕭疏淡遠"的宋元意境,又融入現代舞台的空間敘事性。東坡詞中"蘭溪西流"的自然奇觀,經琴家以"逆勢"指法演繹,成就藝術時空的辯證統一。二者共同詮釋著中國美學"哀而不傷"的至高境界,在暮雨瀟瀟的意象中,完成對生命有限性的詩意超越。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