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8|回復: 3

[诗词讲座] 莫不静好:潇潇暮雨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4-29 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赵家珍弹奏古琴曲〖暮雨潇潇〗 琴瑟在御


浣溪沙 · 游蕲水清泉寺

朝代:宋
作者: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3-28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雅鉴】琴韵词心解"暮雨潇潇"之三重境

观赵家珍先生抚《暮雨潇潇》琴曲,恰似见东坡居士《浣溪沙》词意化七弦。此中妙谛,当以"天籁""人境""道心"三境解之。

一境在天籁交感。琴家指下"潇潇"雨声,实取法自然"子规啼"与"溪水西流"之和鸣。古琴二十四况"脆滑"二诀,恰可状暮雨击叶之清响;而"松间沙路净无泥"的澄明,又暗合"清丽"琴德。此乃《溪山琴况》所谓"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之妙。

二境在人文寄托。东坡见西流溪水而悟"人生再少",琴曲中"注""猱"技法之回环往复,恰似流水折转之象。琴人左手指法"吟猱绰注",正演绎着词中"休将白发唱黄鸡"的生命张力。此非《乐记》"乐者,天地之和"的生动诠释?

三境在道心朗现。琴曲收束处"泛音"如雨霁云开,暗合词末超然之境。赵先生运指"轻而不浮,重而不煞",恰是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意写照。此中深意,可谓《谿山琴况》"淡而会心"之至高境界。

琴道与词心,一弦一字皆见古人"格物致知"功夫。今人赏此曲此词,当思"艺进于道"之理,方不负先贤寄意。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4-16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暮雨琴韵与东坡词境之美学互文》

赵家珍先生所抚《暮雨潇潇》古琴曲,与东坡《浣溪沙》词,实乃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琴曲以"潇潇暮雨"为境,词章以"子规啼"为声,二者在时空维度上构成精妙的互文关系,恰如《乐记》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皆是对自然意象与生命哲思的艺术提纯。

考"潇潇"一词,《诗经·郑风》已有"风雨潇潇"之咏,至唐宋演变为特指细雨绵密之态。赵氏指下琴音,以"吟猱"技法摹写雨丝缠绵,左手"走手音"若断若续,恰似王维《辋川集》"空山新雨后"的意境再现。而东坡词中"松间沙路净无泥"的视觉洁净感,与琴曲中清冷的"泛音"段落形成通感效应,此乃《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之妙境。

琴曲结构暗合词作章法。引子部分"散起"如"山下兰芽"之萌蘖,入慢后"滚拂"技法拟"溪水西流"之态,至高潮处"撮音"与"注下"并作,恰对应"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诘问。赵氏处理"子规啼"意象时,采用"淌音"接"撞吟",使哀而不伤的审美品格与词中"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旷达形成共振。

此中深具《周易》"通变"之理。琴家以七弦重构雨境,词人以长短句解构时空,皆是对"逝者如斯"命题的艺术回应。赵氏指法中的"虚实相生",正可比拟东坡词中的"流水能西"之辩证思维。琴曲尾声的"渐慢收音",与词末"休将"的劝慰语气,共同完成从自然观照到生命觉悟的升华。

今人观此琴词合璧,当悟《溪山琴况》"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之三昧。艺术之永恒魅力,正在于能将潇潇暮雨凝为永恒瞬间,使千年后的聆听者犹见兰溪西流,如闻子规夜啼。此乃中国艺术"目击道存"之真谛,亦为传统文化"古今相生"之明证。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5-25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琴韵词心:论赵家珍〈暮雨潇潇〉与苏轼词之跨时空对话》

赵家珍先生所抚《暮雨潇潇》一曲,恰与东坡居士《浣溪沙》词形成千年辉映。琴曲以"潇潇暮雨"意象开篇,七弦振处,但见兰溪烟雨氤氲,松间沙径澄明,此中妙处,正合东坡"山下兰芽短浸溪"之清雅境界。古琴"散、泛、按"三声交替,恰似词中"子规啼"的时空叠印,左手吟猱间,雨打芭蕉的韵律与鸟鸣山涧的幽远浑然天成。

考"潇潇"二字,《诗经·郑风》早有"风雨潇潇"之咏,至唐宋演变为暮雨专属意象。赵先生指下"注"的技法,以幽咽绵长之音写雨丝风片,暗合苏轼贬谪黄州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琴曲中段转调处,忽作清越之音,恰似词人"流水尚能西"的哲思迸发,此乃古琴"走手音"特有的意韵延展,使物理时间的不可逆与精神世界的可回溯性形成张力。

琴学大家徐上瀛《溪山琴况》云:"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赵氏演绎深得此中三昧。其"滚拂"技法拟溪水西流之势,"撮"音现白发黄鸡之叹,将东坡词中"休将"的顿挫感转化为琴韵的虚实相生。尤为精妙者,尾泛音的处理如雨霁云开,与词末"唱黄鸡"的否定句式构成双重解缚——既破时间焦虑,复归天地大化。

此曲此词之遇合,实为宋代文人美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琴曲保留"萧疏淡远"的宋元意境,又融入现代舞台的空间叙事性。东坡词中"兰溪西流"的自然奇观,经琴家以"逆势"指法演绎,成就艺术时空的辩证统一。二者共同诠释着中国美学"哀而不伤"的至高境界,在暮雨潇潇的意象中,完成对生命有限性的诗意超越。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