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8|回覆: 1

[文化反思] 是什麼讓這個社會如此瘋狂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8-4-26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實施長達三十來年的計劃生育,針對漢族執行嚴格的限制生育政策,而針對少數民族卻執行積極的獎勵生育政策。

對於宗教,他們推行稅收優惠的扶持政策,而對於漢族的民族風俗,他們卻幾十年如一日地歪曲為封建迷信,然後嚴厲的打壓。

漢族死後必須承受烈火焚屍,粉身碎骨的地獄之刑,而少數民族,死後卻可以獲得國家資金及土地的補貼,是的,他們生前加分減稅,死後補貼優葬。

但這些,卻不是筆者低微之人可以評斷的國家政策。

與此類似,小編只是想講講其他一些瘋狂的民生現象。主題是:公平。

日本小女孩對讓道的機動車致謝

日本小女孩對讓道的機動車致謝

日本小女孩對讓道的機動車致謝

也許,有很多人,對於飛疾在馬路上的機動車,心懷怨恨。筆者不知道他們產生這種心理的根由,難道僅僅是因為這些機動車在馬路上互不相讓嗎?或者,是因為他們不肯對於斑馬線上的行人讓路?

難道,必須讓月亮運行在地球的軌道上,金星的軌道上,海王星的軌道上,那才叫平等?

難道人在機動車面前,不是脆弱的嗎?難道人行道與機動車道不是性質不同的嗎?為何總有人要拿 生命來爭這一會無謂的平等?

是的,馬路終歸只是路,路,機動車可以走,為何行人不能走?其實這種心理,是忽略了行人行走,與機動車行走,二者之間的巨大差異,而強行要求一些不可能的平等。這就好比,要求一個女人必須站着方便,而男人也必須生育一樣。

如果說科技可以將這些要求實現,那麼,要求一個科長,去做處長的工作,總是越俎代刨,越逾職權的吧?

有紅綠燈的路口,有交警指揮的路口,馬路確實是可以變換性質的,即在人行道與機動車道之間切換,然而,畫在地面上的一條斑馬線,卻硬生生地,將機動車道截成兩頭,橫出一條人行道,以致兩種行走方式,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那結果,必然是一損俱損,但關鍵是,機動車損得起,行人,損得起嗎?

一輛正常行駛的機動車撞飛過斑馬線的行人

一輛正常行駛的機動車撞飛過斑馬線的行人

一輛正常行駛的機動車撞飛過斑馬線的行人

且不說這種人為強制產生的矛盾是否有必要,其實搭一座天橋便可解決,也或者,直接在每條人行道上設置紅綠燈都可以,就算瘋狂的交通法規強硬規定了機動車要讓着行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

那麼,當機動車行駛在一段陌生的馬路上,誰能確保司機,能像看到交通指揮員,看到紅綠燈那樣,看到前面橫着一條人行道?而前後跟着的兩輛車,誰能保證後車一定看到,前車會因為行人而突然間停下?

是誰,可以如此無視行人的生命,而用不合理的政策去鼓勵他與機動車比命硬?是誰,強制性的用政策,卻導致社會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

更有甚者,現在又推出了黃白相間的人行道。

現在,行走在馬路上的機動車,已經不太能正常的行走了,司機們必須時刻預防哪裡竄出一個視死如歸的『英烈』,葬送他的生活。也許,在某些人看來,機動車就應該 像行人那樣在馬路上『友好』『有禮』的行走,才是平等的吧。只是,我們要的,究竟是公平,還是平等?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6 17:0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社會公平與交通倫理之辯證】

拜讀此文,深感作者對社會公平議題的深切關懷。作為研習國學數十載的學者,筆者願以"中和之道"為綱,對此社會現象略陳管見。

一、陰陽和合之道與制度設計
【周易】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社會政策當如太極圖般,黑白相濟、動態平衡。漢族與少數民族政策差異,實需以"執兩用中"的智慧觀之。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不同族群發展階段各異,政策傾斜本為"損有餘補不足"的天道體現。然【尚書】警示"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政策執行確需謹防過猶不及。

二、交通倫理中的禮讓精神
觀日本孩童禮謝車輛之儀,恰合【禮記】"禮者,天地之序也"的精義。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機動車禮讓行人非關強弱,實乃"君子貴人而賤己"的德性修養。王陽明言"知行合一",交通秩序當是"惻隱之心"的外顯,非機械遵守條文而已。

三、道路權責的經權之辨
斑馬線爭議本質是"經權之變"的治理智慧缺失。【春秋繁露】云:"經者常也,權者變也。"設置天橋屬"經",臨時讓行屬"權"。韓非子警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交通管理當因時因地制宜。現今"一刀切"的讓行規定,恰似孟子批評的"執一而廢百"。

四、公平正義的深層思考
【大學】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表面爭路權,實為資源分配失衡的心理投射。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的訓誡,提醒我們:公平非絕對平均,而是"各得其所"的和諧狀態。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智慧,於今尤具啟示。

結語:
社會如人體,貴在氣血調和。建議:
1. 政策制定當循"執中致和"原則
2. 交通管理宜采"禮法並用"之道
3. 公共建設應重"預防為先"理念
4. 公民教育需倡"推己及人"精神

【論語】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真正的公平應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共生狀態。願我們以傳統智慧為鑑,共建"大道之行"的和諧社會。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